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14)
2023(13205)
2022(11033)
2021(9916)
2020(8082)
2019(17916)
2018(17266)
2017(32567)
2016(17730)
2015(19622)
2014(19349)
2013(19133)
2012(17871)
2011(16315)
2010(16462)
2009(15000)
2008(14557)
2007(13328)
2006(12054)
2005(10921)
作者
(55551)
(46059)
(45915)
(43497)
(29249)
(22170)
(20857)
(18006)
(17698)
(16431)
(16017)
(15395)
(15186)
(14637)
(14600)
(14229)
(13772)
(13627)
(13436)
(13270)
(11679)
(11427)
(11218)
(10773)
(10562)
(10138)
(10116)
(10101)
(9372)
(9127)
学科
(91828)
经济(91747)
管理(47982)
(43007)
(33170)
企业(33170)
方法(32655)
数学(28844)
数学方法(28608)
地方(22449)
中国(21729)
(20767)
(19563)
(17681)
业经(17609)
(14930)
贸易(14922)
地方经济(14772)
农业(14698)
(14433)
(14057)
环境(13150)
(12083)
金融(12081)
(11650)
理论(11602)
银行(11592)
(11121)
(11077)
(10447)
机构
学院(260796)
大学(260047)
(115040)
经济(112855)
研究(96375)
管理(91700)
理学(78888)
理学院(77862)
管理学(76365)
管理学院(75900)
中国(71768)
科学(60860)
(54811)
(50970)
(50811)
(49553)
研究所(46238)
中心(42742)
业大(41925)
(40975)
农业(40379)
财经(39534)
经济学(37139)
(35963)
(34717)
北京(34262)
(33664)
经济学院(33321)
师范(33147)
(31669)
基金
项目(173776)
科学(135595)
基金(126006)
研究(120458)
(113609)
国家(112671)
科学基金(94435)
社会(78501)
社会科(74409)
社会科学(74388)
(68271)
基金项目(66094)
自然(61715)
自然科(60267)
自然科学(60247)
自然科学基金(59191)
(57894)
教育(54948)
资助(51343)
编号(46470)
重点(40224)
(39145)
(37430)
成果(36840)
(35869)
创新(33688)
科研(33629)
国家社会(33546)
课题(33402)
计划(33136)
期刊
(132494)
经济(132494)
研究(79097)
中国(54780)
学报(48666)
(44993)
科学(42323)
(38104)
大学(35778)
管理(35047)
学学(34151)
农业(30115)
教育(25709)
(23617)
金融(23617)
经济研究(23410)
技术(21908)
财经(20417)
业经(19615)
(17852)
问题(16902)
(15978)
(14003)
技术经济(13991)
(13232)
国际(12699)
统计(12564)
业大(12563)
商业(12533)
世界(12214)
共检索到399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蒋满元  
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并进而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也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霆  谭晓萍  
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进而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与疏通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董冠鹏  郭腾云  马静  
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1978-2007年中国省级区域横截面和面板2种数据格式,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我国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在时间—空间2个维度上均显著,但随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呈逐渐减小趋势;②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有利于减小经济波动对增长的负作用,各地区金融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造成了波动—增长关系的地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强度上;③控制经济波动的内生性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有被放大的倾向,考虑经济波动内生性时,中国经济波动程度提高1%,会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0.125%。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彪  张兆民  
降低运输成本可以扩大人员、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提高资本和人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配置效率,提升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外部性,最终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论述,但有关区域间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双区域模型分析,区域间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991—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验证区域间运输成本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运输成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反向作用,不论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对中国整体经济,从1991年始逐年降低的区域间运输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新,徐春秀  
区域是具有内聚力的地域。它可以是一国的省、县等行政所辖区域,也可以是跨县的经济区域或文化区。从区域经济增长政策研究的特定角度出发,区域的概念:第一,是一国领土上的特定行政区域,中央政府对其拥有政治主权以及不同程度的经济管理权和资源、财产所有权;第二,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对区内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或维持具有一定程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政策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本级政府所制定的本区域经济增长政策;二是上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区域间经济增长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米娟  张楚宜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莹莹  
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权有所减弱,在多重因素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实行“土地财政”,又推高了我国整体房价,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增长。文章从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地方债务、房价波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状态,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形成明显的空间正外部性,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地方债务对经济增长具有鼓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带动地区就业,吸引外部优质企业落户,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房价上升抑制了本地经济增长,容易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且具有负外部性;产业结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等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纪岗  
本文按照国际、国内两条脉络,对世界范围内国别经济周期关联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研究的有关重要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得出了定量研究我国各区域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是我国经济周期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方向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凯威  
文章采用几何加权平均法对省际区域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测度,利用AR(1)-GARCH(1,1)估计了汇率波动率,并采用省际面板计量模型对汇率机制改革效应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分别与区域有效汇率、汇率波动率、投资、政府支出存在面板协整关系;汇率升值及汇率波动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及时点异质性,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币升值对区域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截面异质性,但是波动率的上升则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且具有时点异质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郑逸芳  王强强  许佳贤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国清  
借助丹尼森方法 ,对福建的区域工业增长进行了要素分解与分析。从要素的贡献水平及其变动中得出了一个大体的评价 :即福建工业正处于从依靠增加投入、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增长向依靠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集约式增长转型的加速阶段。为此 ,必须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实行正确的中小企业政策 ,依靠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充分发展非国有经济来实现工业的进一步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永恒  郝寿义  杨兰桥  
中国经济自从进入"新常态"以来,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弱化及转换的问题。用物理学中的变加速模型可以分析要素禀赋变化,尤其是主导要素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之间的关系,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这一关系,还可以利用更具体的经济学函数形式对其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变化才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主导要素升级将会导致在原有经济基础上产生新一轮的聚集或再聚集,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最后,文章从初级要素转换和高级要素主导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丽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首先从异质性劳动力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研究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以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