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0)
- 2023(15737)
- 2022(13121)
- 2021(11916)
- 2020(9804)
- 2019(22386)
- 2018(21737)
- 2017(41765)
- 2016(22166)
- 2015(24588)
- 2014(24330)
- 2013(23884)
- 2012(22137)
- 2011(20028)
- 2010(19838)
- 2009(18028)
- 2008(17518)
- 2007(15100)
- 2006(13126)
- 2005(11844)
- 学科
- 济(105273)
- 经济(105182)
- 管理(61740)
- 业(60411)
- 企(47757)
- 企业(47757)
- 方法(47386)
- 数学(42100)
- 数学方法(41661)
- 中国(28481)
- 地方(26995)
- 农(26838)
- 财(22487)
- 业经(22407)
- 农业(18769)
- 贸(18145)
- 贸易(18133)
- 学(17848)
- 易(17469)
- 环境(16166)
- 融(16062)
- 金融(16060)
- 制(15910)
- 银(15299)
- 银行(15270)
- 理论(15219)
- 地方经济(15161)
- 技术(15017)
- 行(14747)
- 发(14354)
- 机构
- 学院(315558)
- 大学(315220)
- 济(135502)
- 经济(132994)
- 管理(124269)
- 理学(108201)
- 理学院(106999)
- 管理学(105209)
- 研究(105065)
- 管理学院(104601)
- 中国(79325)
- 京(65418)
- 科学(62411)
- 财(60519)
- 所(50746)
- 农(49177)
- 中心(49065)
- 财经(48997)
- 江(46178)
- 研究所(46129)
- 业大(44870)
- 经(44839)
- 经济学(42766)
- 范(42318)
- 师范(41899)
- 北京(40466)
- 经济学院(38728)
- 院(38401)
- 农业(38360)
- 州(36834)
- 基金
- 项目(218555)
- 科学(175349)
- 基金(161292)
- 研究(160223)
- 家(139920)
- 国家(138757)
- 科学基金(121209)
- 社会(105466)
- 社会科(100338)
- 社会科学(100317)
- 省(85328)
- 基金项目(85039)
- 自然(77069)
- 自然科(75375)
- 自然科学(75362)
- 教育(74395)
- 自然科学基金(74038)
- 划(71768)
- 资助(65640)
- 编号(63566)
- 发(51297)
- 成果(50139)
- 重点(49548)
- 部(48836)
- 创(46221)
- 国家社会(44799)
- 课题(43993)
- 创新(43234)
- 教育部(42607)
- 科研(41931)
- 期刊
- 济(143816)
- 经济(143816)
- 研究(90903)
- 中国(60843)
- 学报(46056)
- 管理(45524)
- 财(44912)
- 农(44181)
- 科学(43764)
- 大学(36240)
- 教育(34196)
- 学学(34047)
- 农业(30672)
- 融(29649)
- 金融(29649)
- 技术(28805)
- 财经(24339)
- 业经(24229)
- 经济研究(23745)
- 经(20984)
- 问题(19259)
- 统计(16376)
- 业(16038)
- 技术经济(15641)
- 策(15173)
- 贸(15163)
- 商业(15117)
- 图书(14467)
- 资源(14238)
- 理论(14188)
共检索到461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必达 苏婧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当代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源泉,现有文献多从要素流动视角来考察经济集聚过程中的区域差异。然而,若将要素流动引入区域生产函数进行推导,可以发现非区域性要素集中规模的扩大,既能提高要素流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也能提高要素流出区域的要素收益率,基于此,本文以"协调性集聚"为核心概念,通过拓展现代集聚模型来构建要素在自由流动中走向协调发展的理论假说。实证结果进一步显示,虽然我国发展要素在大规模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并呈现进一步向超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但要素流动在提高要素流入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要素流出区域的要素收益率,并从需求侧激发了要素流出区域的市场潜能,要素流动在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呈现"协调性集聚"的趋势。因此,发达的要素流入区域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欠发达的要素流出区域通过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提高要素回报率和收益率,是新时代我国形成市场主导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苏婧 赵城 王必达
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使数据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本文通过构建数据要素集聚的理论模型,发现品牌创新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数据要素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来源;基于2010-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数据要素集聚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即数据要素集聚的品牌创新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在短期内拉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而在长期内却呈现缩小区域差距的趋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由“中心-外围”演化为“泛中心-大外围”。因此,进一步优化东部地区数据要素的集聚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企业的品牌与技术转移,加快各区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 王先柱
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大量存在区域利益冲突的事实,经济学对要素流动问题的关注历久弥新。在劳动价值观、生产费用观对生产要素认识的基础上,从物质资料生产目的角度对生产要素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不仅存在层次及层次差异,而且还有深刻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特性。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产要素 要素流动 层次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桥 肖尧 陈浩
文章旨在探讨市场一体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以核心-边缘结构理论为基础,获取我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价格法"测算了我国省际区域市场分割指数并采用门限与分组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整体而言,随着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区域的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并逐渐趋同的阶段效应,而市场一体化对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式存在差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陆晓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产业层面的协调发展,产业协调是地区发展的核心。基于此,本文借鉴并拓展徐现祥和舒元(2004)所构建的动态协调均衡模型,试图从几何和代数矩阵两个角度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态均衡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以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中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省区为例进行区域产业动态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希果 张藤
文章基于2003—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数,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集聚和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关联机制,并检验了政府干预在传导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新旧动能转换对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存在正向的部分中介效应,但间接路径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干预强化了新旧动能转换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且随干预水平提高正向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当政府干预处于低水平时,产业专业化集聚间接效应占比高;当政府干预处于高水平时,产业多样化集聚间接效应占比提高;当政府干预水平位于均值-0.33与-0.02个单位区间时,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同时促进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推动双循环协调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必达 苏婧
本文将运输效率引入冰山成本,通过拓展D-S(Dixit and Stiglitz,1977)模型分析运输效率与经济空间集聚的关系,并采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的结果是运输效率通过商品价格差来影响经济空间集聚,经济集聚的空间不平衡必然产生区域差异;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高于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制约着西部地区运输效率的提升,西部大多数省域运输系统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因此,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交通运输业的规模变革和质量变革,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我国西部地区逆转发展要素流失,引致产业集聚,促进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倩 朱书尚 吴非
基于中国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试图解释城市群政策对金融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中的机制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有效提升了地区的金融发展质量,一方面提升了金融发展总量,另一方面弥合了地区间的金融发展差距,由此实现了总量和均衡的双重拟合。进一步地,本文确证了方言一致性在整体上有助于城市群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在城市群内部促进了金融协调发展,还在城市群分割处弱化了由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体现了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金融要素"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机制上看,与城市群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方言,更多的是通过经济个体间的身份认同(信任)来促成地区间的金融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城市群的划分和发展,不仅要考虑地理距离,还应考虑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距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伟娜
文章从产业集聚这一新的视角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版图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间段内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结论指出,产业集聚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协调,但也带来了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环境污染 协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富政 罗能生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市场集聚是政府与市场层面区际资源配置机制的结果,厘清二者的作用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基于理论解释、模型演绎及经验实证,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市场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其相互作用效应。研究表明:①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短期效应下,区域市场集聚的极化效应显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而长期效应下,区域市场集聚的扩散效应显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③区域市场集聚的负向效应强化了地方政府竞争的正向效应,而区域市场集聚的正向效应加剧了地方政府竞争的负向效应。④地方政府竞争的正向效应削弱了区域市场集聚的正向效应,而地方政府竞争的负向效应强化了区域市场集聚的正向效应。本文的政策落脚点在于,利用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互补作用,构建"市场机制主导、政府调控引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四清 庞程
搜集整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及其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金融业和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均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第二,制造业集聚度的提升能够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金融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第四,金融业、制造业及教育行业协调发展良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相互协调和渗透,才能有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周立新 丁黄艳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第一,“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第三,“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非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二线及以上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第四,“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贾文星
本文基于198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商品贸易、金融发展四个维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并以不同的空间关联网络作为权重,通过动态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经典β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传递性与交互性对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存在显著作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普遍的相关依赖关系,但网络关联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空间网络权重下均呈现收敛,但收敛速度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增长在1991年前后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收敛特征,1991年前区域经济分化趋势明显,1991年后区域经济β收敛特征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关联网络 收敛检验 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