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75)
- 2023(9945)
- 2022(8192)
- 2021(7459)
- 2020(6114)
- 2019(13577)
- 2018(12917)
- 2017(24716)
- 2016(13158)
- 2015(14053)
- 2014(13672)
- 2013(13325)
- 2012(11909)
- 2011(10628)
- 2010(10378)
- 2009(9278)
- 2008(8899)
- 2007(7633)
- 2006(6538)
- 2005(5550)
- 学科
- 济(53702)
- 经济(53654)
- 业(42575)
- 管理(40480)
- 企(33899)
- 企业(33899)
- 方法(25785)
- 数学(23029)
- 数学方法(22857)
- 农(15808)
- 技术(15232)
- 财(14031)
- 中国(13507)
- 业经(12475)
- 学(11681)
- 贸(11362)
- 贸易(11360)
- 农业(11149)
- 易(11112)
- 制(9425)
- 产业(9208)
- 技术管理(9187)
- 务(9036)
- 财务(9025)
- 财务管理(9014)
- 企业财务(8655)
- 地方(8575)
- 环境(8421)
- 银(7501)
- 银行(7447)
- 机构
- 大学(190520)
- 学院(190466)
- 济(81332)
- 经济(80075)
- 管理(74053)
- 理学(66119)
- 理学院(65393)
- 研究(65045)
- 管理学(64271)
- 管理学院(63940)
- 中国(46294)
- 科学(42257)
- 农(40559)
- 京(38677)
- 业大(34858)
- 财(33218)
- 所(33170)
- 农业(32535)
- 研究所(30973)
- 中心(29423)
- 财经(28151)
- 江(26442)
- 经济学(26291)
- 经(25979)
- 经济学院(24188)
- 院(23225)
- 北京(23047)
- 范(22754)
- 师范(22339)
- 农业大学(22113)
- 基金
- 项目(141879)
- 科学(112855)
- 基金(106158)
- 家(96429)
- 研究(96037)
- 国家(95660)
- 科学基金(81606)
- 社会(64754)
- 社会科(61737)
- 社会科学(61723)
- 基金项目(56665)
- 省(55072)
- 自然(54468)
- 自然科(53347)
- 自然科学(53332)
- 自然科学基金(52464)
- 划(47146)
- 教育(43956)
- 资助(41934)
- 编号(35260)
- 重点(32681)
- 部(31476)
- 创(31205)
- 发(30422)
- 创新(29304)
- 国家社会(28391)
- 计划(27868)
- 科研(27699)
- 业(26751)
- 教育部(26720)
共检索到256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技术进步向来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文献普遍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和要素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其中产业技术进步方向更是本领域的研究空白。文章通过CES生产函数,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测算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并考察技术进步偏态下要素结构变迁及其对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各产业技术进步都呈偏向特征,要素禀赋不同引致技术进步方向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和产业差异,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资本和劳动偏向交替变化特征不同,技术进步总体呈现劳动偏向性。(2)产业要素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来源差异明显,其中产业资本投资结构变动更多源于投资效益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动则主要来自投入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性 要素结构 要素生产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钰 李冉 姜崧
技术进步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聚焦林业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为充分发挥林业技术进步的带动力提供量化支持,助力我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全样本及四大区域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状态是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同;技术进步偏向并不总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四大区域的林业技术进步在多数年份偏向于资本与林地;部分地区的林业全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状态未完全相适应,要素配置有待改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调整生产技术进步方向、改善要素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东华 张鑫宇 孙婷
本文探讨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机制,并利用1999-2016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分行业数据,采用增长核算和计量回归两种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深化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及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效应在制造业行业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与基期相比,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资本深化程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匹配,从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有助于削弱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但是未能完全抵消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克 胡巧丽
偏向性技术进步代表技术进步的一般形态,然而,鲜有文献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FP)演变的特征及其来源。本文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使用跨国层面的数据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国家间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要素偏向,不同类型国家间偏向性技术进步情境下,TFP增长大致以1999年为界,其平均离散程度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第二,不同类型国家皆表现出明显的绝对β收敛,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间始终保持条件β收敛态势,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增长经历了先发散后向自身稳态水平靠近的演变阶段,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演变趋势与之相反,这与长期依赖资本投入驱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有关。与同比增长率法相比,本文使用几何平均增长率法计算的TFP增长率降低了生产率波动对收敛检验结果的影响,其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结果更为可靠。第三,教育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优化、经济自由度提升等都有利于促进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而政府规模过度扩张引起生产率损失,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因变量选择性偏差和删除样本离群值后亦成立。因此,推进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常远 吴鹏
本文从理论层面探析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中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不同要素结构配置下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探究要素配置是否会扭曲其影响。研究发现,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配置偏向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中国的数据表明,要素配置合理下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配置偏向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要素错配扭曲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滞后项后要素错配扭曲技术进步偏向性抑制作用的程度有所下降;整体上,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要素配置推动,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杨毅
中国近几十年来引进大量技术,但这些技术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明晰,文章从这个问题出发研究技术引进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通过两部门模型对于技术引进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推导。接着使用中国近十年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斌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技术进步与流通结构变迁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具体影响路径与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流通结构变迁均可以直接影响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其中前者的作用更为显著;技术进步也可通过先影响流通结构变迁,再引发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过程中,技术进步效应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而流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虽然较高,却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需从选择适宜性技术进步、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等方面出发,优化要素分配格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汝影 余东华
资本深化结合有偏技术进步是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拓展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综合要素禀赋结构概念,以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采用1998—2016年中国制造业二位数代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增长核算和回归估计双重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综合资本要素和综合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大于1,两者之间呈替代关系,资本深化结合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提升作用;2008年之前,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资本深化态势相适宜,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008年之后,虽然资本深化速度加快,但是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制造业不断的资本深化态势下,注重资本要素生产效率提升,选择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有助于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平 吴雪松 王天琛
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和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匹配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在考虑农业生产投入结构的基础上,基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和资本深化程度的ATFP函数,系统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要素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基期相比,我国农业部门的资本深化水平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均出现了较大增长,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匹配关系会显著影响二者交互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交互效应进一步对ATFP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因为省份和农业主产区间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同时也解释了1985年至今我国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与ATFP相对稳定的矛盾所在,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及当前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下ATFP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李小克
本文基于Kmenta近似技术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中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TFP增长率函数,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下TFP增长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增长、资本深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数据对理论机制的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增长相对滞缓的资本,引发的"资本低效率陷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业的TFP增长潜力,而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融合推动了TFP增长率增长;相比较而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工业TFP增长率的大部分增长。本文为开发和引进有利于TFP增长率提升的适宜技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世川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三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
关键词:
有偏型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劳动收入份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