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48)
2023(12966)
2022(10679)
2021(9658)
2020(7878)
2019(18026)
2018(17613)
2017(33382)
2016(17747)
2015(20089)
2014(19867)
2013(19941)
2012(19038)
2011(17686)
2010(17798)
2009(16208)
2008(16073)
2007(14238)
2006(13053)
2005(12152)
作者
(53582)
(44698)
(44663)
(42207)
(28588)
(21343)
(20211)
(17367)
(17190)
(15919)
(15471)
(15021)
(14371)
(14227)
(14089)
(13838)
(13412)
(12885)
(12797)
(12792)
(11516)
(10944)
(10901)
(10171)
(9980)
(9979)
(9815)
(9756)
(9076)
(8961)
学科
(92960)
经济(92890)
(48247)
管理(46816)
(35733)
企业(35733)
方法(32660)
中国(31779)
数学(28668)
数学方法(28501)
(25849)
地方(25377)
业经(20689)
农业(17735)
技术(17486)
(17431)
贸易(17416)
(16860)
(15949)
(15775)
(15508)
(14994)
环境(14343)
产业(14093)
地方经济(14086)
(14072)
银行(14035)
(13836)
金融(13836)
(13765)
机构
学院(266564)
大学(265710)
(123143)
经济(120898)
研究(103530)
管理(98132)
理学(83410)
理学院(82361)
管理学(81253)
管理学院(80728)
中国(77542)
科学(60676)
(59020)
(52574)
(51266)
研究所(47732)
(46265)
中心(44768)
财经(40699)
(40480)
经济学(39282)
业大(38343)
北京(38152)
(37161)
(37088)
(37018)
师范(36647)
农业(36067)
经济学院(35363)
(31988)
基金
项目(175275)
科学(139785)
研究(129398)
基金(127878)
(112186)
国家(111290)
科学基金(94645)
社会(86004)
社会科(81965)
社会科学(81947)
(67530)
基金项目(67053)
教育(57994)
自然(57650)
(57255)
自然科(56346)
自然科学(56334)
自然科学基金(55384)
资助(51946)
编号(49750)
(44901)
重点(40522)
成果(40015)
(39651)
(37122)
国家社会(37059)
发展(36795)
课题(36246)
(36226)
创新(34941)
期刊
(141877)
经济(141877)
研究(87837)
中国(58681)
(43306)
科学(40194)
学报(39783)
管理(37924)
(35684)
大学(30654)
农业(30286)
教育(29515)
学学(28825)
(25805)
金融(25805)
技术(25534)
经济研究(24025)
业经(22764)
财经(20819)
问题(20420)
(18385)
(16773)
(16246)
技术经济(15639)
世界(15344)
国际(14560)
科技(13315)
现代(13050)
(12455)
论坛(12455)
共检索到417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覃成林  李超  
本文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我国286个城市现代产业的发展格局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现代产业发展的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高度吻合,并且区域内发展差异小于区域间差异。通过三种常用空间权重及技术选择指数TCI的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城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技术选择,进而对其现代产业的发展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多数城市选择了偏离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发展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偏离程度和所负担的政策成本在四大区域间不尽一致,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在现代产业发展决策及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如何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比直接"培育"现代产业更为重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友芳  
生产要素组合理论指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使用的生产技术应该与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即生产技术选择必须符合"合适性原则"。据此,"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必须避免对自身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的不合理选择。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宏宇  刘刊  范德成  
在后工业化时代,如何通过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区域工业发展,提高工业产出效率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关键问题。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相对前沿技术效率测度、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构建区域资源对工业生产带动效应的测度模型,探索区域资源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识别各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效率、区域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对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引。结果表明:区域资源禀赋与工业发展显著相关,区域土地、资本要素、政府服务和农业发展对工业发展拉动效果明显,而劳动力要素禀赋、其他产业(如批发业、建筑业等)发展及区域外资源禀赋对工业发展起负向影响;分地区来看,当前业与资源禀赋不协同;工业发展未能较好的利用区域资源,区域资源禀赋也未能实现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应该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使用情况,对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工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工业合理发展,保证资源使用高效率和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陈普  
本文利用中国省际层面和行业层面的26种投入要素,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地方工业行业的非充分发展和受要素约束状态,进而基于各地区要素禀赋特征揭示各地区代表性工业行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各地区工业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省份有较多的充分发展行业和要素约束行业,东北三省和中西部地区有较多的非充分发展行业。对于非充分发展的工业行业,其发展路径是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或改善要素结构;对于充分发展和要素约束的行业,其发展路径是增加要素投入和改进生产技术。(2)影响不同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投入要素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就业人数、城市工业用地、科技禀赋、物质资本、高速公路里程数是工业行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影响先进制造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就业量、城市工业用地、科技禀赋、物质资本、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3)不同先进制造业存在不同的要素组合最优区间,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投入要素处于最优区间的位置而选择优先发展行业和发展路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较多的重要投入要素已进入先进制造业的最优组合区间,可以方便地依据本省特征选择发展路径。贵州、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投入要素都远离要素组合最优区间,这些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将相对困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庆伟  刘琳  
农村产业集群是一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形式,本文结合对农村产业集群的研究,以要素禀赋中的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社会文化等要素研究对象,对农村产业集群发展中要素禀赋进行定性分析,对我国农村产业集群发展提出见解。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理军  张蔓  高倩  
利用2007—2019年数据,检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本要素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3)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要素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能力与劳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产业发展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举   艾玮炜   石奇  
[目的] 构建“政策选择—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禀赋”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探究化肥使用零增长专项行动的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类型与要素禀赋结构相互关系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2级嵌套CES生产函数测度各地区的粮食技术进步类型,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及其要素禀赋协调程度的作用。[结果] 政策选择有效促进了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其对机械型技术进步无明显作用;化肥零增长有效促进了粮食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协调程度提升;然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选择对协调程度的影响,在北方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南方地区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选择能通过提升协调程度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化肥减量伴随出现了粮地“流失”现象。[结论] 在粮食绿色政策选择的深化改革进程中,仍需明确地方的要素禀赋差异,实施差异化的技术推广路径;并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解决方针,强化地区间的协同机制,以期粮食生产安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平  李秀芬  
技术选择是西部新兴城市群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其在产业技术转移、扩散与变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文系统分析了兰西格城市群工业产业的40个分行业的技术选择水平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交互耦合情况。实证结果显示该区域按比较优势发展的行业仅有11个,80%的行业耦合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平  李秀芬  
技术选择是西部新兴城市群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其在产业技术转移、扩散与变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文系统分析了兰西格城市群工业产业的40个分行业的技术选择水平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交互耦合情况。实证结果显示该区域按比较优势发展的行业仅有11个,80%的行业耦合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超  覃成林  
本文利用我国城市层面数据对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和规律进行了考察,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导致现代产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沿海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现代产业的高度聚集区,中西部地区现代产业发展水平则相对滞后;我国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一个城市的高端要素丰裕程度,城市的储蓄水平、城市等级和环境状况等也对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城市的资源丰裕度、开放程度在空间滞后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几无影响;要素禀赋和溢出效应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我国现代产业的空间分布不均现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家悦  郜栋玺  
本文基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梳理了银行业结构作用于城乡收入不平等背后的重要路径,并采用我国2009—2018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业结构与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但二者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西部地区分别存在显著的正、负向线性效应,而中部地区则存在非线性效应。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一地区异质性主要来自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即当要素禀赋结构为劳动禀赋占优时,中小银行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而当资本禀赋占优时,中小银行发展反而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本文结论揭示了不同要素禀赋结构下银行业结构作用于收入不平等的差异性,对于缓解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江辉  
文章利用1997~2008年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有关产业结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Eiews6.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明显,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煜  赵培雅  
理论研究表明,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应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当地区要素禀赋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自主创新将有利于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否则应选择模仿性技术进步路径。考虑到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所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应呈差异化特征。本文利用1998-2016年的中国省级宏观数据,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分别考察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构筑了技术进步选择中的非线性关系,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为各地区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媛  张捷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的动机和在越南投资对中越贸易量的影响。理论假说提出,母国企业利用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实现两国的资源互补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现状,应用生产者成本最小化分析和RCA指数得出中越两国的要素禀赋。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对越南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其次,通过引力模型和分产业面板数据,本文讨论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与其贸易量的关系。计量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额每上升1%,中国对越南出口额上升0.58%,进口额上升0.55%。以上结果的经济意义是: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充分整合了两...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忠涛  
基于1993~2004年中国宏观数据,本文利用有约束的利润函数和超越对数的函数形式,综合考察了制度因素、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变化对三次产业的产出及其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产生不同的影响,劳务价格低廉的乡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三次产业产出的正向影响显著;资本存量的增加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出及其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产生积极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则相反。因此,应放松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降低劳务价格;调整和优化财税结构以发挥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