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98)
2023(9260)
2022(6841)
2021(6364)
2020(5145)
2019(11327)
2018(11258)
2017(21556)
2016(12010)
2015(13509)
2014(13553)
2013(13322)
2012(11990)
2011(10430)
2010(10600)
2009(9755)
2008(9799)
2007(8956)
2006(8119)
2005(7252)
作者
(34010)
(29018)
(28381)
(27110)
(17557)
(13743)
(12874)
(11152)
(10907)
(10107)
(9747)
(9463)
(9027)
(9021)
(8908)
(8645)
(8583)
(8349)
(8229)
(7959)
(7184)
(7155)
(7010)
(6693)
(6580)
(6485)
(6481)
(6157)
(5855)
(5794)
学科
(51085)
经济(51034)
(45780)
(42283)
管理(30807)
农业(30251)
(23434)
(21205)
企业(21205)
业经(17276)
中国(16863)
方法(16502)
数学(14877)
数学方法(14778)
地方(13068)
(12685)
财政(12680)
(11563)
农业经济(10379)
(10244)
(10087)
(9968)
发展(9823)
(9723)
(9602)
财务(9585)
财务管理(9541)
(9439)
农村(9427)
企业财务(9129)
机构
学院(168938)
大学(162755)
(72080)
经济(70729)
管理(62789)
研究(57913)
理学(54487)
理学院(53968)
管理学(53080)
管理学院(52806)
(52267)
中国(45625)
农业(39664)
(38109)
科学(35643)
(33325)
业大(33155)
(29843)
(27624)
中心(27562)
研究所(26644)
财经(26278)
农业大学(24682)
(23917)
(22239)
(21744)
师范(21552)
经济学(21431)
经济管理(20652)
(20460)
基金
项目(112897)
科学(88730)
研究(84836)
基金(81278)
(70829)
国家(70100)
科学基金(59793)
社会(55663)
社会科(52425)
社会科学(52410)
(46369)
基金项目(43559)
教育(37162)
(36873)
自然(36174)
编号(36091)
自然科(35294)
自然科学(35287)
自然科学基金(34658)
资助(31178)
(30259)
成果(28638)
(26139)
重点(25040)
(24952)
课题(23854)
国家社会(23639)
(23321)
(22089)
(21999)
期刊
(88253)
经济(88253)
(58123)
研究(49822)
中国(39415)
农业(39102)
(31956)
学报(28792)
科学(25767)
大学(22907)
学学(22040)
业经(20896)
(18148)
(18074)
金融(18074)
管理(17716)
教育(15387)
农村(14097)
(14097)
农业经济(13982)
问题(13339)
技术(13065)
财经(12777)
经济研究(12045)
(11558)
(10923)
世界(10346)
经济问题(9800)
农村经济(9371)
业大(9053)
共检索到260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方湖柳  杜颖  
本文根据河北、河南、山东3省9个县(市、区)734个有效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61%的农民倾向于到小城镇和县城/县级市定居,选择到地级市、省城和大城市的仅占39%,这与"最优城镇规模"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根据"逐个递进、依次参照"方法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以小城镇为参照类型,户主年龄40岁及以上、有外出务工经历、认为宅基地归集体或国家所有、领到房屋所有权证的农户更偏好于小城镇,而领到宅基地使用证的农户则更偏好于县城/县级市;以县城/县级市为参照类型,户主年龄40岁及以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同山  孔祥智  
近年来,作为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手段,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受到政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仍存在争议,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考察农民偏好迁移至哪类城市。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民以家庭为重的社会现实,将推拉理论、新家庭经济迁移理论等主流人口迁移理论整合到社会心理学家Lewin的行为分析框架,提出我国农户的迁移行为公式。理论分析发现,农户的城镇迁移偏好是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乡村联系和城市融入等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CGSS2010的2 355户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将农民迁移的目的地分为"小城镇"、"县城/县级市"、"地级市"、"省城"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等5类,考察了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文涛  周新建  
文章构建VAR模型,运用模型稳定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对我国1993~2012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农民财产性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尤其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碧云  姚博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1993-2011年农村金融发展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都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其中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能够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和发展效率,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却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合理分布农村金融机构,丰富投资理财产品,提高居民金融认知度,转化储蓄为资本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燕  杨庆媛  
寻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途径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的重点方向。现有研究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的失衡问题、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从人或者物单要素的视角,侧重于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等某一来源渠道,而将人地双要素城镇化作为相互支撑的整体的研究较少,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渠道模式总结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来研究需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增值的机理探讨、模式概括与途径探索等方面研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文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也不断上升。本文基于1978-2012共3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比农民财产性收入对城镇化的影响要小,这提醒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真正做到以城带乡,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婕  魏玮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运用产出距离函数建立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以GDP和CO2排放为产出要素的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度全国30个省区1995-2010年期间全要素CO2的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要素禀赋、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因素等五个维度出发,运用Tobit面板模型对影响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因素及其显著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城镇化率、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碳减排效率均呈非线性影响关系,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资本的逐步深化,碳减排效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能源密集度本身对碳减排效率无显著作用,但对城镇化水平促进碳减排效率提高有放大效应;人口规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中伟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路径究竟应以"大城市优先还是小城市优先"一直存在争议,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再度引发了关于该问题的争论。文章旨在利用2012年江浙沪三地流动人口数据以及2013年7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的城市定居偏好,进而从微观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问题。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大城市和省内城市偏好,其中省会城市比中小城市以及其他城市更有吸引力。因此,文章认为"大城市优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更能够得到农民工的响应和支持。当前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数量和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存在不足,重点建设一批大城市不仅可以吸引过剩流动人口,转移超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还可以通过大都市圈建设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春蕊  杨江澜  刘家强  
农民工的城市居住行为是能力禀赋、家庭禀赋、环境禀赋综合集成偏好支配下的外显反映,受不同禀赋条件的制约,其居住行为表现出状态的非稳定性和方式的多样性。文章利用较大规模代表性调查数据,采用Order-Logit回归模型,对农民工居住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农民工居住行为具有明显的职业—收入主导型偏好、城市住所—农村耕地约束型偏好,以及社会交往融合型偏好。技能型就业和高收入水平能明显地降低农民工两栖流动概率,家属随迁且耕地长期流转能显著增强农民工城市居住稳定性。针对当前农民工居住特点,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农民工定居城市能力,使其由"(?)"型城乡流动向"(?)"型城市定居转变,实现市民化转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明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问题突出引起广泛关注。农民土地使用权受限、收益权受损和处分权受控,原因是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经营权定限和流转制度残缺等制度缺陷。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构建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机制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以确权扩能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建设,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排除村委会处分集体土地的权力、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和规范集体土地征收行为,必将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姿杞  姚天冲  
受现行法律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财产权的实现并不充分,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农民也面临着失地风险、土地交易风险和宅基地交易风险,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财产权易遭受侵害,需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农民财产权,从制度层面赋予农民土地处分权,增加农民财产权收益。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付娆  廖祖君  郭晓鸣  
以成都市为例,对农民进城的货币成本和农民财产权利的市场价值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只需60%的进城农民合理流转其财产权利,即可支付全部农民进城的总成本。因而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进城,在经济学意义上完全具有可行性,应当在充分遵循国家法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进城农民合法有序地处置其财产权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陈来  
文章在分析生育性别偏好的基础上,探讨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提出通过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城市向农村的制度引进、特别是婚居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引进,来改善影响生育性别偏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进行标本兼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智团  陈玉娇  苏宁  
基于联合国的世界城市人口大数据库,对1950年至2015年世界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城镇化进程存在"特大城市偏好"现象,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贡献显著增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稳定,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大但不断下降;我国城镇化的超大城市贡献已与世界典型国家相当,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低。建议应准确认知我国"城市"实质,积极发挥我国城市第二战略空间作用,实施区域差异化城镇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以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政策来协助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琳琳  吴群  
构建财产权制度、农户资源禀赋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作用框架,并提出相关假说,基于理论框架,建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户数据,定量揭示其影响关系。结果显示:财产权制度的保证和稳定会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取水平,承包地确权的政策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宅基地确权;土地调整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农户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对土地财产权的价值显化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水平、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等其他因素,正向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取可能。创造条件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收,需从财产权制度层面强化赋权,提高农户土地产权可预期性,从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