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3)
2023(8859)
2022(7265)
2021(6538)
2020(5367)
2019(11490)
2018(11106)
2017(20430)
2016(10761)
2015(11612)
2014(10879)
2013(10470)
2012(9431)
2011(8498)
2010(8464)
2009(7534)
2008(7198)
2007(6537)
2006(5707)
2005(4829)
作者
(30466)
(25745)
(25434)
(23968)
(16125)
(12311)
(11328)
(9874)
(9535)
(8832)
(8704)
(8688)
(8214)
(8027)
(7879)
(7720)
(7713)
(7537)
(7444)
(7306)
(6261)
(6254)
(6028)
(5838)
(5682)
(5539)
(5524)
(5499)
(5139)
(5038)
学科
(46293)
经济(46274)
(35244)
管理(34455)
(29306)
企业(29306)
技术(19635)
方法(17858)
数学(15529)
数学方法(15373)
地方(13668)
技术管理(13071)
中国(12420)
(12088)
业经(11013)
农业(8946)
(8685)
地方经济(8531)
环境(7707)
(7636)
理论(7234)
产业(7082)
(7036)
(6832)
贸易(6825)
(6528)
(6405)
(6122)
金融(6120)
(6089)
机构
学院(149764)
大学(148090)
(61756)
经济(60511)
管理(60025)
理学(52673)
理学院(51987)
研究(51305)
管理学(51115)
管理学院(50808)
中国(36327)
科学(32858)
(31063)
(24893)
(24580)
(23977)
中心(23575)
业大(23286)
(23201)
研究所(22958)
(21172)
师范(20976)
财经(19631)
农业(19272)
(19164)
北京(18799)
经济学(18661)
技术(18118)
(17985)
(17929)
基金
项目(110391)
科学(90118)
基金(80932)
研究(80214)
(71733)
国家(71177)
科学基金(62360)
社会(53485)
社会科(51056)
社会科学(51044)
(45705)
基金项目(44152)
自然(39942)
自然科(39115)
自然科学(39107)
自然科学基金(38448)
(37975)
教育(36883)
编号(30702)
(29855)
资助(29811)
创新(26889)
(25372)
重点(25367)
(23480)
国家社会(22976)
成果(22855)
课题(22016)
(20651)
科研(20387)
期刊
(65310)
经济(65310)
研究(41736)
中国(32990)
管理(23694)
科学(23400)
学报(22523)
(21107)
教育(19456)
大学(17157)
技术(16725)
(16710)
学学(16180)
农业(15052)
科技(11964)
业经(10707)
经济研究(10621)
技术经济(10153)
(10103)
金融(10103)
(9100)
财经(9099)
(8278)
论坛(8278)
(8020)
(8013)
问题(7958)
资源(7757)
现代(6901)
商业(6849)
共检索到215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莫靖新  吴玉鸣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关键。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两地区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要素禀赋差异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区域创新空间收敛的影响机理,并从城市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要素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要素禀赋的空间非均衡性导致了区域创新空间差异。我国城市资本和劳动呈互补关系,技术进步方向总体上偏向资本。在有偏技术进步作用下,价格效应引致稀缺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技术进步方向的非同向性造成创新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加剧了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差距。研究结论为提高区域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创新空间收敛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荣  吴沐远  
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6年省级流通产业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创新中的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偏向选择。研究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发现,全国总体的替代弹性为0.411,资本和劳动要素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分别为0.558和0.364,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0.236,东部地区资本深化推动流通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中西地区,西部地区资本要素尚未对流通创新产生有效的技术替代;研究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发现,全国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负向技术进步特征值反应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朱芳芳  
关于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异质性,少有研究关注。本文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和2006-2014年广东省市际面板数据做实证分析,测算出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根据测算结果将广东省划分成三个区域并对各区就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异质性作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广东省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资本,偏向指数大都介于0-0.5且呈"N"型;(2)全省"创新断层"明显,一区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创新型人力资本,偏向指数在0.5左右且呈"U"型;二区创新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三区创新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偏向指数波动很大且呈"M"型。广东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把握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构建适合各区创新和经济发展特质的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云霞  韩彪  
选择与资源禀赋相协调的技术进步类型将有效提升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法,对1995—2015年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类型要素禀赋地区的要素投入偏向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考虑能源投入以及碳排放强度时,物流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被显著高估,且资本密集型地区的TFP增速最高;其次,多数地区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要素投入偏向于资本的使用以及劳动力的节约。从不同类型的要素禀赋地区来看,技术进步的要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彪  王云霞  
很多学者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地理区位、制度、工业产业布局、生产集中、人口分布、贸易开放等外生经济变量,而忽视了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等内生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本文以内生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从经典文献中寻找研究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替代的经济学基础,从国内外文献中梳理要素替代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微观机理的研究进展,尝试为区域经济尤其是透析区域经济、收入差距的成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宋炜  段连鑫  周勇  
在要素替代框架下,构建一个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2000—2017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估计有偏技术进步对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和能源有偏技术进步对创新溢出存在显著负向效应,劳动有偏技术进步对创新溢出存在显著正向效应,而中间品有偏技术进步对创新溢出的正向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将要素替代弹性变量纳入模型后发现,当资本、劳动、能源和中间品替代弹性临界阈值分别高于2.864 0、5.234 1、6.453 2及4.163 9时,有偏技术进步对创新溢出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上述发现表明,技术进步遵循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资源,本质上有利于提升创新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煜  赵培雅  
理论研究表明,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应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当地区要素禀赋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自主创新将有利于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否则应选择模仿性技术进步路径。考虑到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所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应呈差异化特征。本文利用1998-2016年的中国省级宏观数据,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分别考察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构筑了技术进步选择中的非线性关系,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为各地区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本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测算了全球71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并选择效果显著的国家或地区样本对要素替代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国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引致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差异化;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未来中国应不断探寻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产业以及增长动力等结构性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东华  张鑫宇  孙婷  
本文探讨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机制,并利用1999-2016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分行业数据,采用增长核算和计量回归两种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深化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及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效应在制造业行业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与基期相比,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资本深化程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匹配,从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有助于削弱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但是未能完全抵消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班班  齐绍洲  
本文在一个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9-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计算出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及其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R&D、进口、FDI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效应是能源节约型的,出口和FDI前向溢出效应是能源使用型的。第二,R&D、FDI水平溢出效应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R&D、FDI水平溢出效应每增加1%,能源强度将下降0.1935%和0.1661%;FDI前向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王雪友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美艳   张宝生   李忻颖   王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王义魏  
基于1981—2015年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能源技术进步—能源要素禀赋系统跨越了从低度耦合协调到中度耦合协调这两个阶段。我国能源技术水平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需提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保障能源供给,破除能源约束,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王义魏  
基于1981—2015年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能源技术进步—能源要素禀赋系统跨越了从低度耦合协调到中度耦合协调这两个阶段。我国能源技术水平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需提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保障能源供给,破除能源约束,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炜  张彩红  周勇  董明放  
文章利用2010—2020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估计了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约束对R&D空间溢出的效应。结果表明,资本有偏技术进步弱化了工业要素结构变迁的自生能力,对中国工业的R&D空间溢出存在着显著的负向效应;劳动有偏技术进步提升了劳动要素的创新引导作用,对R&D空间溢出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效应;能源有偏技术进步割裂了工业的创新导向与要素的有效配置,对R&D空间溢出存在着显著的负向效应;数据有偏技术进步则有助于中国工业利用符合自身偏好的前沿技术提升工业的创新水平,能够显著改善R&D空间溢出。进一步将约束阈值变量纳入模型后发现,当资本、劳动、能源和数据要素约束阈值分别高于2.2428、5.8735、6.6820和4.4713时,有偏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改善R&D空间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