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0)
2023(7527)
2022(6012)
2021(5618)
2020(4666)
2019(10628)
2018(10253)
2017(18874)
2016(9694)
2015(11382)
2014(10972)
2013(11026)
2012(10329)
2011(9623)
2010(9410)
2009(8496)
2008(8440)
2007(7230)
2006(6388)
2005(5800)
作者
(29392)
(24693)
(24636)
(23236)
(15651)
(11777)
(11175)
(9745)
(9287)
(8563)
(8536)
(8276)
(7885)
(7746)
(7699)
(7549)
(7488)
(7093)
(7081)
(7063)
(6160)
(5984)
(5954)
(5472)
(5447)
(5388)
(5324)
(5195)
(5019)
(4983)
学科
(49329)
经济(49297)
(26746)
管理(26111)
方法(23639)
数学(21301)
数学方法(21207)
(21172)
贸易(21162)
(20646)
(19819)
企业(19819)
中国(15454)
技术(12604)
(12277)
关系(9389)
(9288)
业经(8907)
农业(8233)
(8007)
(7922)
出口(7902)
出口贸易(7902)
(7634)
环境(7422)
技术管理(7181)
(7041)
地方(7001)
(6592)
银行(6568)
机构
大学(153149)
学院(150559)
(77928)
经济(76995)
研究(58718)
管理(55901)
理学(48651)
理学院(48099)
管理学(47549)
管理学院(47262)
中国(43631)
科学(32696)
(32599)
(29311)
(28925)
研究所(27053)
经济学(26096)
(25826)
中心(24832)
财经(24285)
经济学院(23794)
(22490)
业大(22078)
北京(20873)
(20814)
农业(20630)
(19962)
(18538)
师范(18366)
科学院(18332)
基金
项目(103135)
科学(82381)
基金(78488)
研究(74830)
(69846)
国家(69401)
科学基金(58372)
社会(51561)
社会科(49353)
社会科学(49343)
基金项目(40679)
(36446)
自然(35496)
自然科(34732)
自然科学(34724)
自然科学基金(34182)
教育(33620)
资助(32219)
(31712)
编号(27139)
(25005)
重点(23857)
国家社会(23816)
中国(23260)
(23103)
(22364)
教育部(21625)
成果(21293)
创新(21201)
人文(20265)
期刊
(77396)
经济(77396)
研究(46795)
中国(29064)
学报(23886)
科学(23397)
(22516)
管理(20235)
(19447)
大学(18481)
学学(17541)
(17196)
农业(16454)
国际(15705)
经济研究(15320)
技术(14121)
教育(12692)
财经(12360)
问题(11797)
世界(11478)
(11226)
金融(11226)
(10964)
(10326)
业经(10179)
技术经济(9666)
(8620)
贸易(8620)
科技(7790)
统计(7224)
共检索到223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莉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的数据表明,仅仅利用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把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技术差异纳入要素禀赋理论以后,要素禀赋理论的解释力大大加强。也就是说,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的差异这两个因素已经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和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的成因。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春明  张群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要求中国从价值链增值程度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转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关键零部件生产、管理等生产环节,即由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和商品贸易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以要素禀赋动态变化特征为基础,分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正确认识我国对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沈桂龙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沈桂龙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资企业作为中国贸易规模的主要贡献者,其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企业,并对中国的外贸结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外资企业对出口的数量贡献掩盖了其竞争力贡献的不足,既出现了低层次风险,引起贸易摩擦增多,也带来福利低微化风险;同时还由于根植性不够而带来草根化风险。因此,中国必须实现外贸战略的转变,改变“数量”追求,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培养国内竞争主体,培育稀缺要素。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慧敏  刘洪钟  
政治利益与决策如何影响经济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与争议的焦点。文章基于中国视角,选取96个国家1992~2015年度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双边政治距离、经贸往来与文化差异之间的互动关系,结论如下:首先,政治距离显著降低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间双边贸易往来,双边文化的差异则加深了彼此的政治风险,显著提高了双边贸易对政治距离的敏感性(偏效应)。其次,上述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危机后的经济复苏阶段,中国与伙伴国的贸易往来却独立于双边的政治距离。最后,当对所涉及的贸易产品进行细分研究时,发现主要是在食品和活动物、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这四类产品的贸易中显著存在上述贸易损害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伟  何莉  
文章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异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应该着重降低三大地带之间制成品贸易发展上的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魏浩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间、3大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省市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但自从1992年以来,相对差异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自从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日益加剧,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表现为外部差异;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外贸发展领先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和上海3个省市的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上海代替广东成为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领先的地区;中国省市间对外贸易的差异程度日益...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曦  徐扬  
本文在开放经济视角下考察国内行业间要素错配与国际贸易成本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理论机制分析表明,生产要素错配通过贸易比例、产值结构和要素价格渠道作用于实际GDP变动。结合2000—2014年跨国跨行业要素报酬与产品贸易数据,本文估算结果显示:(1)中国的行业间劳动力错配状况有所改善。对应于这一改善,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提高0.47%。若2014年劳动力错配参数降至高收入国家的均值水平,则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速将提高0.81%。(2)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与贸易自由化对实际GDP的影响存在互补效应。若同时考虑上述期间劳动力错配状况改善和贸易成本下降的影响,则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速将提高1.07%。(3)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有助于减弱国际贸易不利冲击的负面影响。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虽然上述冲击使得中国实际GDP下降0.37%—0.60%,但是通过改善行业间劳动力错配状况,中国实际GDP仍将增加1.25%—3.50%。(4)跨国分工和行业间价值链机制放大了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对实际GDP的促进作用,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错配则会抑制二者对实际GDP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跨国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效应估算揭示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意义,并在外贸不利背景下为政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研究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程杭生  赵龙跃  
评价与建议在评价部分,我尽量避免陷入关于经济改革目标的讨论,而认为改革就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去增加社会福利,并维持较高的就业率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减少社会成本。在建议部分,我将根据分阶段进行经济改革的方法,将其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长期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而留给未来的一代,由他们自己去做出抉择。中期目标(比如未来三年到五年)是我们能够考虑的,而短期任务是我们现在或将来一两年内所要做的。下面将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1)外贸的组织结构;(2)外贸计划与限制;(3)外汇管理和外汇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绍媛  
8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对我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提出了批评,围绕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模式的选择展开了讨论,形成了三种观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满足迅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着眼于获得动态比较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限的空间下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才是现实的选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良平  
中国的对外贸易虽然一直反复剧烈波动,但对外贸易的绝对额已达1957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出口额已超过900亿美元,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一规模已超过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接近荷兰、比利时.用建国以来的对外贸易增长率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动向,可以看出,从1950—1993年的43年间,中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按美元计算的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2.7%,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12.6%,进口额年均增长12.8%.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喻志军  姜万军  
如何科学地评价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状况,是制定有效政策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利用经济理论判断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选取并构造了1980-2010年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6个因变量和9个自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在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描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质量总体状况的结构变化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惠  卞艺杰  王树乔  李小聪  
本文基于2001-2013年的中国省级工业企业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对外贸易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在全国、三大经济区域以及各分位点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运用SBM模型度量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显示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的追赶效应明显,且通过核密度曲线展示出双峰趋同;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口贸易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杠杆效应,出口贸易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则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三大区域中,进口贸易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出口贸易对东部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杠杆效应,对中部地区则表现出挤出效应,然而对西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惠  卞艺杰  王树乔  李小聪  
本文基于2001-2013年的中国省级工业企业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对外贸易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在全国、三大经济区域以及各分位点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运用SBM模型度量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显示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的追赶效应明显,且通过核密度曲线展示出双峰趋同;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口贸易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杠杆效应,出口贸易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则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三大区域中,进口贸易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出口贸易对东部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杠杆效应,对中部地区则表现出挤出效应,然而对西部地区技术溢出效果要视分位点位置而定,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昭阳  孟猛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测度国际贸易相对技术水平的方法,并在SITC三位编码分类水平下,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1992年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相对技术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本文建立了全球视角下测度国际贸易产品技术含量的一个新指标体系;第二,利用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通过国际比较,从多个方面分析了1992~2006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相对技术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了一定的优化;与其他经济体出口技术水平呈现不规则变动相比,中国的出口技术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并向世界平均水平微弱收敛;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仍然处于东亚地区国际生产和分工中的相对低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