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76)
2023(8517)
2022(7088)
2021(6321)
2020(5386)
2019(12087)
2018(11912)
2017(22884)
2016(12715)
2015(14291)
2014(14159)
2013(13812)
2012(12659)
2011(11467)
2010(11587)
2009(10826)
2008(10749)
2007(9745)
2006(8612)
2005(7995)
作者
(36497)
(30525)
(30402)
(28657)
(19351)
(14676)
(13843)
(11668)
(11452)
(10882)
(10373)
(10301)
(9901)
(9747)
(9613)
(9446)
(9009)
(9004)
(8847)
(8700)
(7735)
(7269)
(7165)
(6929)
(6848)
(6791)
(6696)
(6635)
(6095)
(6017)
学科
(50261)
经济(50184)
管理(39168)
(35633)
(29485)
企业(29485)
方法(21192)
数学(18448)
数学方法(18241)
(16436)
(15078)
贸易(15075)
(14855)
(14822)
(14486)
中国(13782)
(12274)
业经(12082)
(10043)
(9765)
农业(8993)
(8948)
银行(8919)
(8774)
金融(8772)
地方(8715)
(8572)
(8499)
财务(8475)
财务管理(8446)
机构
大学(182724)
学院(180273)
(79418)
经济(77880)
管理(68516)
研究(63694)
理学(58934)
理学院(58257)
管理学(57399)
管理学院(57047)
中国(47739)
(38915)
(38016)
科学(36321)
(31991)
(30791)
财经(30111)
中心(28793)
研究所(28691)
(28065)
(27297)
业大(26626)
经济学(25407)
农业(24089)
北京(23715)
(23223)
经济学院(22962)
(22755)
师范(22491)
财经大学(22341)
基金
项目(121309)
科学(96468)
基金(89764)
研究(89006)
(78462)
国家(77839)
科学基金(66618)
社会(59059)
社会科(56155)
社会科学(56144)
基金项目(47296)
(46546)
自然(41490)
教育(41099)
自然科(40534)
自然科学(40525)
自然科学基金(39864)
(39252)
资助(36225)
编号(34501)
成果(28916)
(28189)
(28143)
重点(27667)
(25991)
(25667)
国家社会(25455)
教育部(24387)
课题(24363)
创新(24169)
期刊
(87332)
经济(87332)
研究(56092)
中国(38632)
(30637)
学报(28292)
(27984)
管理(26200)
科学(25743)
大学(22249)
学学(20897)
教育(19092)
农业(18644)
(17582)
金融(17582)
财经(15313)
技术(14507)
经济研究(14339)
(13185)
业经(13079)
(12241)
问题(11912)
国际(10681)
(9962)
世界(9252)
(8617)
技术经济(8509)
科技(8299)
理论(8219)
统计(8067)
共检索到277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邱斌  唐保庆  孙少勤  刘修岩  
本文在Eaton & Kortum(2002)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了制度因素与行业特征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的影响,以此来寻求中国新型出口比较优势的来源。研究表明,在一国的制度质量越过"制度门槛"的条件下,该国制度因素与行业特征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该国对外出口并塑造制度比较优势;出口国对贸易伙伴国在制度质量上相对占优时,制度因素与行业特征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其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随后,本文运用我国20个行业对148个国家或地区时间跨度为20年的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金融发展、教育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制水平等制度因素与产业特征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的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慧文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高敬峰  
文章通过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最高至SITC(Rev.3)四位数分类基础上的万余进出口数据,计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从1992年至2006年十五年间的比较优势指标,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禀赋特征,指出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制造业当前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我国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行业,外资进入对制造业各行业比较优势具有提升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新桥,张仁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楚仁  王松  陈瑾  
本文利用世界各国的贸易数据和制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对出口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由于行业本身存在制度密集度,国家制度会对显示性比较优势同时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对于给定的行业,一国的制度越好,那么其在该行业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就越强;但同时国家制度水平与行业制度密集度之间的差异会对比较优势产生负向影响,即差异越大,那么该国在该行业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就越弱;在微观产品层面,制度对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也产生类似的影响;国家制度越好,上一年度该国比较劣势产品在下一年度转化为比较优势产品的可能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任志成  刘梦  刘杨  
利用DEA方法下的M-L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各省全要素生产率演进以及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指数,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的面板门限回归,重点考察了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前后对出口的作用变化。研究表明:对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技术进步作用不显著,效率改进是促进出口的重要要素来源;当经济发展突破门限后,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同时呈现对出口增长的强劲促进作用,而忽视两者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当前出口减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人口红利与外商直接投资作用式微,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作用增强。随着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和东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地区经济情况,重视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书虹  
改革开放以来,以"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为特征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从而为中国成为"中国制造"重要基地之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导致中国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受外国市场需求的影响。文章主要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产业间的比较优势现状,并对其要素禀赋特征进行探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蒙自强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要素禀赋和厂商优势,对该理论的H-M-B模型进行了扩展,理论分析表明,一国要素禀赋将决定该国厂商优势的特征,进而影响该国FDI的流出水平。当一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要素越丰裕,厂商差异化优势相对于低制造成本优势越强,厂商越倾向采取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该国FDI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该国FDI发展水平越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金  祁春节  
文章从要素禀赋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构建联立方程模型,通过两阶段的岭回归分析,探讨了二者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均耕地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显著正影响,农业劳动力收入则有较显著的负影响;积极的开放和出口导向战略对于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正效应,但后者的效应很弱,且这种战略引导下的其他产品出口增长不利于农产品比较优势提升。文章认为,强化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途径是保障土地要素的供给、调控农业劳动力成本,以及继续保持积极的外贸战略并合理调配要素的产业间投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孔庆峰  陈蔚  
本文以2000、2003、2005年的进出口商品为样本,对其按要素禀赋进行了分类,并直接从要素存量的相对多寡出发确定出在理论上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衡量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无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但中国的出口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裕这一优势,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实施了限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万山  于占东  
"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两种对外贸易战略孰优孰劣,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模式之争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均衡分布假设基础上的。本文结合我国要素禀赋分布现状,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探讨了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并非取决于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而是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分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德学  喻叶  
相对于出口贸易的绝对量,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即技术复杂度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作用更重要;而不同的制度质量下,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所发挥的优势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基于门槛回归模型,本文利用2002-2016年104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据考察不同制度环境下要素禀赋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制度门槛效应。当经济自由化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出口技术复杂度与要素禀赋没有显著关系,当经济自由化水平提高到门槛值之后,一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能有效体现其要素禀赋特征。因此,从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视角看,当一国要素禀赋趋于高端化时,应采用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当一国要素禀赋处于低端状态时,单纯采用自由的经济政策有可能造成出口低端锁定,相反,适当的政府管制可能会有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龙珠  耿玉德  
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量巨大,双边木质林产品贸易对国际木质林产品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在日益扩大的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中,两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及贸易争端。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森林经营制度,而中国还面临着国内资源匮乏、大量依赖原材料进口的现实问题。通过不同类别的数据对中美木质林产品进行比较,并基于要素禀赋论,探讨中美木质林产品的产业要素优势,研究结果显示:中美木质林产品的出口结构不同,双方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根据总产出和劳动力参与度,中国相对美国的产出其劳动生产率较低;根据资本劳动比值,中国在产品生产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根据劳动者技能进行的劳动力分层数据可知,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低端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尽管在总额和增速上中国是世界主要木质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木质林产品出口面临对外依赖性较高、劳动力密集、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角度未来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应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出口集中度,加强森林经营,丰富林业资源为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薛安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与出口导向战略分不开的,但是近年来出口增速的连续下滑凸显了出口拉动模式面临的瓶颈。分析发现,中国出口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与其要素禀赋密切相关,其中内部压力主要是劳动力数量减少、潜在劳动人口供给不足、工资水平上升;外部压力则集中体现为FDI流入下滑。中国出口大国转型的关键在于顺应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从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向知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升级,实现从粗放型出口增长向集约型出口增长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