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6)
- 2023(11468)
- 2022(9038)
- 2021(8331)
- 2020(6781)
- 2019(15201)
- 2018(15448)
- 2017(29789)
- 2016(16255)
- 2015(18473)
- 2014(18351)
- 2013(18247)
- 2012(16632)
- 2011(14838)
- 2010(15160)
- 2009(14392)
- 2008(13056)
- 2007(11604)
- 2006(10507)
- 2005(9330)
- 学科
- 济(67868)
- 经济(67810)
- 业(54079)
- 农(48235)
- 管理(41016)
- 农业(31469)
- 企(29067)
- 企业(29067)
- 方法(24658)
- 数学(22166)
- 数学方法(21988)
- 业经(20350)
- 中国(19055)
- 地方(15521)
- 技术(15410)
- 贸(13299)
- 贸易(13292)
- 制(13190)
- 易(12961)
- 发(12785)
- 学(11697)
- 财(11494)
- 农业经济(10876)
- 发展(10463)
- 展(10360)
- 体(9559)
- 策(9518)
- 环境(9511)
- 服务(9417)
- 银(9341)
- 机构
- 学院(229960)
- 大学(224901)
- 济(97461)
- 经济(95393)
- 管理(88364)
- 研究(79540)
- 理学(76455)
- 理学院(75659)
- 管理学(74391)
- 管理学院(73975)
- 农(62166)
- 中国(61619)
- 科学(49375)
- 农业(47952)
- 京(47889)
- 业大(43384)
- 所(40381)
- 中心(38495)
- 财(37955)
- 江(36773)
- 研究所(36724)
- 范(30929)
- 师范(30631)
- 财经(30189)
- 农业大学(30003)
- 北京(29015)
- 经济学(28442)
- 州(28312)
- 经(27572)
- 院(27400)
- 基金
- 项目(158179)
- 科学(124258)
- 研究(118014)
- 基金(113249)
- 家(99364)
- 国家(98437)
- 科学基金(83701)
- 社会(75992)
- 社会科(71756)
- 社会科学(71735)
- 省(64070)
- 基金项目(60839)
- 划(52196)
- 自然(52020)
- 教育(51750)
- 自然科(50763)
- 自然科学(50754)
- 编号(50389)
- 自然科学基金(49845)
- 资助(43920)
- 成果(39306)
- 发(36515)
- 重点(35075)
- 部(34617)
- 农(34309)
- 创(33499)
- 课题(32723)
- 国家社会(31949)
- 创新(31386)
- 业(29998)
- 期刊
- 济(112913)
- 经济(112913)
- 农(65353)
- 研究(62696)
- 中国(51194)
- 农业(45068)
- 学报(37257)
- 科学(35003)
- 大学(29151)
- 管理(27830)
- 学学(27353)
- 财(26137)
- 业经(25006)
- 教育(23277)
- 技术(22593)
- 业(22390)
- 融(22049)
- 金融(22049)
- 问题(16653)
- 经济研究(15434)
- 图书(14678)
- 农村(14667)
- 村(14667)
- 农业经济(14577)
- 财经(13520)
- 世界(13489)
- 版(13226)
- 技术经济(12953)
- 资源(12081)
- 科技(12007)
共检索到349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李容
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强调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导向性作用。鉴于农机服务外包已成为大国小农背景下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中,机械作业服务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将发挥重要的诱导作用。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26个省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发现:(1)农机具购置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偏向机械的直接诱导作用并不显著,农机服务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则产生了明显的诱导作用;(2)农机服务诱导技术进步偏向的叠加效应,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机制。由此提出农机补贴政策应向农机服务主体倾斜,逐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基于诱致技术变迁分析框架探索农机对劳动的替代与农机服务对劳动的替代之间的区别,以期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设计提供操作思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李容
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强调了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导向性作用。鉴于农机服务外包已成为大国小农背景下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中,机械作业服务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将发挥重要的诱导作用。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26个省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发现:(1)农机具购置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对技术进步偏向机械的直接诱导作用并不显著,农机服务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则产生了明显的诱导作用;(2)农机服务诱导技术进步偏向的叠加效应,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机制。由此提出农机补贴政策应向农机服务主体倾斜,逐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基于诱致技术变迁分析框架探索农机对劳动的替代与农机服务对劳动的替代之间的区别,以期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设计提供操作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谢雨濛 吴清华
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中国23个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主要粮食生产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时序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从各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仅有机械投入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正,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偏向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从整体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进步偏向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观察期内始终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粮食主销区的技术进步由观察期初的资本偏向型转变为劳动偏向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谢雨濛 吴清华
文章采用2004—2020年中国23个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主要粮食生产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时序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从各要素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仅有机械投入的要素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为正,即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偏向劳动节约型的机械技术进步;从整体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进步偏向变动趋势存在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在观察期内始终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但粮食主销区的技术进步由观察期初的资本偏向型转变为劳动偏向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谢雨濛 黄炜虹 吴清华
文章以代表性粮食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中国23个稻谷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判断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增长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较为稳定,观察期内劳动力、农业机械与化肥产出弹性均值分别为0.066、0.050和0.005,其他要素整体趋势波动较大,均值为-0.459。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间替代关系显著较强,化肥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较弱。不同功能区稻谷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土地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稻谷生产已从土地生产率导向路径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路径,应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因行施策选择适合的粮食生产技术方向。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郑旭媛 徐志刚
本研究阐释了资源禀赋约束条件决定的要素替代难度对农户要素替代的影响机制,利用全国分省1993—2010年的面板数据、耕地坡度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农户利用机械替代劳动,但地形条件会对这一过程的实现形成显著影响。平原地区耕地坡度低、机械易于替代劳动是其机械化进程快于丘陵山区的重要原因。研究丰富了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其结论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重要政策涵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帆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使得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完成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可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匮乏对农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打牢基础。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门类品种存在缺陷等。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农业机械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对策,以提高农业系机械化服务效果。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澧丽 杨重玉 龙方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机理;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农业机械化因素——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机配备系统、农机协调系统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从调整农机结构、创新农机技术、加大农机宣传力度三方面提出提高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小兰 颜琰 张彤彤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小兰 颜琰 张彤彤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超 朱满德 陈其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素豪 高延雷
随着各地区农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跨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容量不断收缩,“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兴起。基于华北平原微观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超效率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实证分析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且主要来源于管理误差;“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一方面降低了耽误农时导致减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形成对农机手道德风险的有效约束,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进而促进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这一正向激励效应,随着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扩张和兼业程度提升而逐渐减弱。为扩大激励效应,应加快推动农机作业服务信息化、作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灵活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素豪 高延雷
随着各地区农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跨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容量不断收缩,“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兴起。基于华北平原微观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超效率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实证分析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且主要来源于管理误差;“本地化”农机作业服务一方面降低了耽误农时导致减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形成对农机手道德风险的有效约束,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进而促进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这一正向激励效应,随着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扩张和兼业程度提升而逐渐减弱。为扩大激励效应,应加快推动农机作业服务信息化、作业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灵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