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3)
2023(11698)
2022(9643)
2021(8928)
2020(7327)
2019(16417)
2018(15906)
2017(29008)
2016(15384)
2015(17262)
2014(16383)
2013(16171)
2012(14732)
2011(13664)
2010(13364)
2009(12315)
2008(11764)
2007(10067)
2006(9045)
2005(8056)
作者
(45084)
(37797)
(37673)
(35639)
(23854)
(18071)
(16770)
(14621)
(14539)
(13132)
(13117)
(12668)
(11954)
(11931)
(11928)
(11753)
(11257)
(11122)
(10821)
(10813)
(9296)
(9227)
(9138)
(8540)
(8518)
(8378)
(8275)
(8158)
(7686)
(7632)
学科
(66041)
经济(65974)
(38734)
管理(38703)
方法(28754)
(27309)
企业(27309)
数学(26091)
数学方法(25867)
(23807)
中国(21561)
(16867)
农业(16525)
业经(15411)
(14840)
贸易(14830)
(14539)
(13191)
(11928)
地方(10647)
(10245)
收入(10164)
(9969)
银行(9933)
环境(9664)
(9652)
(9520)
金融(9519)
发展(8352)
技术(8338)
机构
大学(221004)
学院(220013)
(98534)
经济(96915)
研究(83545)
管理(79447)
理学(69011)
理学院(68176)
管理学(66914)
管理学院(66538)
中国(63471)
科学(50782)
(47414)
(44061)
(42759)
(42203)
研究所(39274)
中心(36394)
业大(35116)
农业(34840)
财经(33832)
经济学(32405)
(31243)
(30857)
北京(29905)
(29882)
经济学院(29209)
(28326)
师范(27931)
科学院(25969)
基金
项目(152818)
科学(121247)
基金(114364)
研究(108447)
(102905)
国家(102126)
科学基金(85977)
社会(72531)
社会科(68796)
社会科学(68781)
基金项目(58831)
(56586)
自然(54770)
自然科(53604)
自然科学(53583)
自然科学基金(52702)
教育(49407)
(49281)
资助(47143)
编号(41072)
重点(35405)
(34810)
(33829)
成果(32766)
国家社会(32246)
(32041)
创新(30044)
中国(29946)
教育部(29656)
科研(29630)
期刊
(106172)
经济(106172)
研究(66596)
中国(45914)
(42257)
学报(39932)
科学(36843)
大学(30393)
(30176)
农业(29801)
管理(29158)
学学(28858)
教育(21976)
经济研究(19480)
(18352)
金融(18352)
业经(17157)
财经(17151)
技术(17029)
(15904)
(15012)
问题(13909)
(13442)
世界(12962)
国际(11827)
(11704)
业大(10708)
技术经济(10662)
统计(10343)
科技(9942)
共检索到327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华  陈伟华  陈文俊  
根据城乡生产函数差异的特征事实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利用我国各省1997—2009年数据研究城乡劳动力比、固定资产比、人力资本比、农业中间品投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要素生产率与城乡要素配置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性作用;城乡劳动力比的增长明显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比、固定资本投入比、农业成本、以及相邻地区间的相关性都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村的物质资本投入,各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努力对邻近省份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帆  汪亚楠  
城乡收入差距会通过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影响TFP,并导致TFP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变动轨迹。据此,本文采用1992~2013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确实导致TFP呈现倒"U"形变动过程,拐点出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为0.1852处,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影响TFP。引入空间相关性后城乡收入差距对TFP的影响仍呈现倒"U"形趋势,拐点出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为0.1848处,影响机制仍是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磊  
本文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相对占比可以显著降低城乡之间人均工资收入比,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可以有效减小中、西部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在东部地区却呈现出扩大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龚明远  周京奎  张朕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研究了要素禀赋及其配置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配置结构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和土地配置效率越高,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城人口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将会提高人力资本配置结构,进而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禀赋提高会降低土地配置效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相对于高水平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和高水平土地配置效率,低水平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和低水平土地配置效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各主要因素中,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上述结论意味着,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优化国家在农村地区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快土地产权改革,同时注重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琴  李敬  丁可可  雷俐  
文章利用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抑制效应,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其占比达48.98%;(3)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受到数字基础设施门槛效应的影响,相较于低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而言,高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下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宋文飞  李国平  韩先锋  
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TFP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供给侧,还体现在需求侧。本文从供需视角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TFP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在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A股上市公司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东部、西部、民营企业TFP的影响具有不显著的"倒U"型特征,即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不存在显著的证据,对中部和国有企业则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2)除了国有企业门槛最高值高于15000外,其他企业最高值都在15000以内,且城乡收入差距在达到门槛最高值后,对企业TFP的影响具有负向影响趋势,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企业TFP提升的阻滞因素。(3)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滞后"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TFP的正向效应,且工业化、城乡消费差距条件下凸显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TFP的负向效应。(4)在人力资本效应交叉作用条件下,除中部以外,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TFP的影响呈不显著的"倒U型"特征。(5)城乡收入差距与企业利润率有着促进企业TFP的耦合门槛区间,也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与企业高利润的耦合"悖论",即城乡收入差距对高利润企业TFP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实证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提升企业TFP需针对企业区域异质性、产权异质性特征在供需两端同时进行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海平  王岳龙  
针对大多数研究文献往往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我国29个省区1991~2008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绝大部分省区属于高-高和低-低类型;(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3)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程度、城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4)就业人员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渝琳  李敬  
笔者以1992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地区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中、西部则是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FDI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倒U型的关系,东、中部地区的省份大都进入了抛物线的右边部分,而西部地区则多数处于左半部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凯风  吴超林  
为了在环境约束下研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与变化规律、判断收入差距对其的影响,首先利用基于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并分解了285个中国城市在2003-2013年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各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此期间累积提升了14.47%,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环境技术进步;而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累积增长率总体上小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过高的环境与资源代价。随后,建立实证计量模型并运用SYS-GMM方法检验收入差距对环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赖文燕  
在我国城乡要素市场人为分割情况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要素的这种错误配置导致了较低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得城乡间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通过选取一定的统计指标,对1990-2011年我国城乡要素收入进行分解,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要素市场配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应采取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合理配置,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芳名  
文章构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要素错配模型,测算并分析我国2002—2019年不同层面的城乡要素配置协调性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非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呈现逐年向好趋势,要素配置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农业部门要素错配严重,但在2014年之后有所好转。从演变态势来看,31个省份的城乡要素配置呈现不断优化态势,非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已基本实现初级协调,但农业部门要素错配仍然较为严重;华东地区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呈现向好发展态势,华中地区农业部门要素错配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变化较为平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芳名  
文章构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要素错配模型,测算并分析我国2002—2019年不同层面的城乡要素配置协调性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非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呈现逐年向好趋势,要素配置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农业部门要素错配严重,但在2014年之后有所好转。从演变态势来看,31个省份的城乡要素配置呈现不断优化态势,非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已基本实现初级协调,但农业部门要素错配仍然较为严重;华东地区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呈现向好发展态势,华中地区农业部门要素错配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农业部门要素配置变化较为平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喜  史清华  盖庆恩  
要素市场扭曲会导致农户个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最终降低农业的总量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运用2003-2007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与总量TFP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农户要素配置的扭曲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扭曲水平和发散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扭曲较为严重,中部、东北地区的配置效率较高。即使不考虑技术因素,如果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扭曲,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改进空间超过30%。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金融市场和土地规模。促进社会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