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92)
- 2023(15943)
- 2022(13399)
- 2021(12112)
- 2020(9787)
- 2019(22185)
- 2018(21525)
- 2017(40408)
- 2016(21842)
- 2015(24120)
- 2014(23660)
- 2013(23597)
- 2012(22466)
- 2011(20712)
- 2010(20828)
- 2009(18842)
- 2008(18232)
- 2007(16150)
- 2006(14870)
- 2005(13638)
- 学科
- 济(109144)
- 经济(109043)
- 管理(55275)
- 业(52210)
- 企(38008)
- 企业(38008)
- 方法(35317)
- 地方(32438)
- 数学(30849)
- 数学方法(30561)
- 中国(30226)
- 农(28865)
- 学(23680)
- 业经(23002)
- 农业(20199)
- 财(19336)
- 贸(18567)
- 贸易(18549)
- 地方经济(18201)
- 易(17718)
- 制(17145)
- 环境(17104)
- 融(15964)
- 金融(15961)
- 银(15145)
- 银行(15079)
- 发(15065)
- 行(14613)
- 和(13894)
- 技术(13718)
- 机构
- 学院(315374)
- 大学(314589)
- 济(136196)
- 经济(133483)
- 研究(123775)
- 管理(111208)
- 理学(94557)
- 理学院(93186)
- 中国(91944)
- 管理学(91519)
- 管理学院(90923)
- 科学(78364)
- 京(69170)
- 所(65387)
- 农(63950)
- 研究所(59583)
- 财(57947)
- 中心(54492)
- 业大(51010)
- 农业(50268)
- 江(49620)
- 财经(45401)
- 院(45165)
- 北京(44155)
- 范(44113)
- 师范(43543)
- 经济学(42459)
- 经(41127)
- 省(39669)
- 州(39365)
- 基金
- 项目(212093)
- 科学(165243)
- 基金(151908)
- 研究(149174)
- 家(136832)
- 国家(135678)
- 科学基金(113103)
- 社会(95838)
- 社会科(90755)
- 社会科学(90734)
- 省(83932)
- 基金项目(80389)
- 自然(73440)
- 划(71659)
- 自然科(71601)
- 自然科学(71578)
- 自然科学基金(70272)
- 教育(66379)
- 资助(61058)
- 编号(57787)
- 发(52597)
- 重点(49367)
- 成果(46191)
- 部(45186)
- 创(43784)
- 课题(42284)
- 发展(41212)
- 创新(41133)
- 展(40600)
- 科研(40528)
- 期刊
- 济(162798)
- 经济(162798)
- 研究(98620)
- 中国(70411)
- 农(58316)
- 学报(57530)
- 科学(51937)
- 财(42304)
- 大学(42176)
- 管理(42175)
- 学学(39942)
- 农业(39685)
- 教育(33204)
- 融(30846)
- 金融(30846)
- 经济研究(27645)
- 技术(26325)
- 业经(26152)
- 财经(22786)
- 业(21969)
- 问题(21020)
- 经(19917)
- 资源(17379)
- 贸(17064)
- 技术经济(16167)
- 国际(15820)
- 世界(15709)
- 版(15523)
- 科技(15451)
- 商业(15210)
共检索到496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育涛 许佳宜 王恬
粤港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一直是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而通过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流动以实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本文基于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采用2001—2017年间的年度数据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以及货物的流动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贡献大且见效快,而资本要素和信息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现阶段,粤港澳地区应在进一步发展现有交通网络的同时,将普惠金融推广至不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避免出现落后地区的储蓄大量流失的"抽水机"现象,从而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沟通,改善粤港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要素流动 VAR模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贾善铭 王亚丽
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是影响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推进粤港澳互利合作以及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给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带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对不同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可达性相对较高地区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格局走向均衡。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强化交通网络化,提升交通方式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重点关注可达性相对较低的城市利用交通网络的能力,推动形成多极网络联动的区域经济格局。
关键词:
可达性 区域空间结构 交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军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要地和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与港澳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内部联系上存在特殊性,造就了区域内流通体系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其物流业发展逐步向好,但受体制机制、物流设施建设管理、企业协同合作及物流产业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体系构建存在障碍。为此,政府需要立足长远谋篇布局,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可行措施,从而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流通体系,综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娄伟 李萌 潘家华
"双循环"是中国为应对国际复杂局势提出的新发展战略,并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典型特征。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及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是推进"双循环"工作的重要路径。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不仅需要持续深化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也是重要手段,区域合作深化的过程也是要素自由流动能力提升的过程。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既要研究户籍、收入、税收、市场、教育及医疗等影响要素流动与区域合作的传统因素,也需要重视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及智慧时代的来临等影响要素流动的新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流动障碍的分类及应对路径可被归纳成"三四模式",其中,三种障碍包括易破除或必须破除类、难破除但能通过类以及难破除且难通过类,四种应对路径是指破除障碍、绕行过障、搭桥过障及直接蓄力跨越障碍。每个区域都有其典型特征,在区域合作过程中,采用要素流动效率评估、区域典型特征叠加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识别合作双方的优劣势,优选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余荔 宋荣 赵晨野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2010-2017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熵值法测算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运用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验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与其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梯度分布格局明显。第二,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城市二者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加剧。其中,香港、澳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其余8市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城市之间未能形成显著的合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其富 吴一丁 赖丹
双循环战略是对传统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的调整,必将对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地区均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自由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观点难以解释区域收入不均衡现象,它忽略了区际产业关联对贸易的底层作用。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中间投入品模型"为框架,构建了"产业关联→区际贸易→区域均衡(收入差距缩小)"理论模型,阐述了"区际产业关联度越高、区域就越均衡"的理论机制。实证结论表明:大湾区与周边地区主导产业关联度低而关联度高的产业却非主导产业,均衡指数与区际产业关联度呈负相关关系,即产业关联度越高,区域就越均衡。因此,在双循环战略下,政府应构建新型晋升锦标赛机制,沿海应建设成为双循环产业链中枢,内陆应积极与沿海主导产业形成高度关联。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佛梅 郑方辉
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转型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经济发展对公众法治认同感的影响。研究得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能显著提升公众法治认同感;城乡收入及人群收入差距对公众法治认同感的负作用显著;公众收入满意度与法治认同感关系受公众社会背景的复合影响。由此,借鉴港澳法治经验,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应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关注湾区内结构性矛盾,注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人群间收入差距,有效提升公众获得感和法治认同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喻凯 陈匡钰
报酬递增假设下的要素流动效应和地理尺度重构中的空间聚集效应塑造了流量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流量决定湾区发展的地位、演化格局与边界。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大核心城市流量优势分立,但也面临现代流量经济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流量对经济的拉动力下降、基础流量优势存在分流弱化风险、流量经济分布格局不均衡、区域发展碎片化制约流量经济发展五大挑战,未来应将打造现代流量经济体系作为发挥主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原诗 刘子伊
文章基于2015—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ID模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的4个主要城市(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为研究对象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呈现区域异质性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圈建设对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经伟 毛艳华 江鸿泽
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哪些因素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基于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研发创新和金融发展对湾区经济会有显著影响。第二,政治制度、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影响不显著;而经济制度表现得比较敏感,并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无论与何种要素结合均能够对湾区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最后,金融与创新、科技服务与创新的交叉也具有正向带动作用。因此,湾区可以进一步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以优化市场结构、鼓励风险投资企业与创新企业融合,进而提升湾区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霍祎黎 宋玉祥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协调发展 分工合作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泽华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要想更加自由流通,大湾区法治资源的互通有无是其中关键。大湾区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从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制定适用于大湾区的区际冲突法、完善海关协作机制、健全区际司法互助机制以及构建法治指数评价体系等法治路径入手,整合各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法治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艳春 何昱廷 胡雨鋆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协同关系DEA分析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在2005—2016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在2005—2012年处于下降状态,在2012—2016年期间,此协同度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探究使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度最优的物流投入策略,为政府物流投资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征
现阶段,我国致力于畅通经济循环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新的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受到各界关注。本研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流通业发展现状,采用耦合关联度模型检验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程度。结果表明:2015-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显著异质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天芸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经济、制度等优势,是推动国家整体转型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引领我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中坚力量。本文使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1998-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来衡量金融支持力度,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在长期内稳定促进了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推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用好"看得见的手",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