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20)
2023(5522)
2022(4408)
2021(3957)
2020(3141)
2019(7191)
2018(6707)
2017(12355)
2016(6484)
2015(6755)
2014(6614)
2013(6616)
2012(6090)
2011(5418)
2010(5444)
2009(4753)
2008(4582)
2007(4046)
2006(3465)
2005(2988)
作者
(19385)
(16463)
(16239)
(15415)
(10196)
(7883)
(7324)
(6270)
(6215)
(5728)
(5613)
(5548)
(5165)
(5066)
(5043)
(4968)
(4926)
(4850)
(4660)
(4540)
(4056)
(3969)
(3944)
(3712)
(3631)
(3520)
(3487)
(3400)
(3303)
(3301)
学科
(31261)
经济(31233)
(17532)
管理(15597)
方法(13448)
(13204)
(12730)
企业(12730)
数学(12404)
数学方法(12309)
农业(9443)
业经(9028)
中国(8837)
(8237)
地方(7167)
产业(6001)
(5809)
(5746)
结构(5529)
(5336)
农业经济(4907)
(4579)
贸易(4573)
发展(4470)
(4436)
(4372)
(4337)
(4289)
金融(4289)
(4244)
机构
大学(95273)
学院(94990)
(42179)
经济(41443)
管理(35878)
研究(33325)
理学(31951)
理学院(31524)
管理学(30934)
管理学院(30729)
中国(23827)
科学(20369)
(19812)
(19295)
(18191)
业大(16265)
(16217)
农业(15381)
研究所(15052)
中心(14913)
财经(14864)
经济学(14146)
(13741)
(13646)
经济学院(12954)
(12806)
师范(12626)
(11921)
北京(11544)
财经大学(11258)
基金
项目(69647)
科学(56202)
基金(52789)
研究(49176)
(46863)
国家(46466)
科学基金(40174)
社会(33914)
社会科(32301)
社会科学(32293)
基金项目(28228)
(27006)
自然(25402)
自然科(24875)
自然科学(24869)
自然科学基金(24517)
(22639)
教育(22351)
资助(20799)
编号(18129)
重点(15904)
(15707)
(15456)
国家社会(15115)
(14563)
成果(14173)
创新(13583)
教育部(13549)
科研(13502)
人文(13153)
期刊
(43753)
经济(43753)
研究(26824)
(19903)
学报(18393)
中国(18313)
科学(16175)
大学(14364)
学学(13828)
农业(13673)
(13233)
管理(11680)
教育(8211)
业经(8037)
(7862)
金融(7862)
财经(7853)
经济研究(7469)
(6917)
技术(6794)
(6061)
问题(5948)
(5722)
业大(5388)
农业大学(4675)
统计(4658)
技术经济(4622)
科技(4498)
(4258)
商业(4183)
共检索到133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游斌  
要素流动是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经济存在二元反差的结果,要素流动方向、速度和规模将重塑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要素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资本从农村流出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东北抑制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由于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存在资本抑制与资本排斥,资本流出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产生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流动率超过门槛值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变动态势,土地流动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强化。基于此,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促进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有序流动,成为城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颂吉  白永秀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相悖,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滞后性,这不仅对"三农"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之谜。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对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明显的非农偏向,由此造成的要素错配可能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城乡部门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下,探讨城乡要素错配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乡部门生产要素配置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密切相关;全国和省际层面的非农部门配置了过多资本和过少劳动力,农业部门则配置了过多劳动力和过少资本,城乡要素错配显著阻碍...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高丹桂  张志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帆  
本文在理论层面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进行了拓展,指出二元经济结构集中表现为城乡居民存在收入差距,这种差距与城乡两部门的劳动力—人口的转化、经济产出—居民收入的转化以及劳动力—经济产出的转化紧密相关。二元经济结构可被分解为四种因素:收入产出比差距、资本产出比差距、资本劳动比差距和劳动参与率差距。基于这种因素分解法,实证分析得出:1981—2009年,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收入产出比差距、资本产出比差距、资本劳动比差距和劳动参与率差距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68.76%,-13.73%,164.35%和18.14%,而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年均贡献度为150.62%。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影...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元锋  
城乡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大的基本关系之一,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将长期存在,中国的城乡差距主要是传统农业造成的,而现代农业则是有深厚发展潜力的高效益产业。对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替代性特征及其成本收益的分析表明,中国必须走土地集约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立足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城市与振兴农村并重,才能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英魁  张英魁  袁和静  
立足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原因,可以发现,中国初期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是导致城乡二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有限二元化"发展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实际的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与禁锢的应对策略,逐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就成为整体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晨  
本文通过构建斯拉法—列昂惕夫体系下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了二元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本文认为若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要素流动限制和农产品价格管制,则非平衡的技术进步会加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采用新编制的中国历史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前六十年农产品实际价格一直低于理想的一元经济条件下的理论价格,但随着人口等要素流动限制和农产品价格干预的减少,近年来工农业差距在不断缩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晓强  丁沛文  王颂吉  
区别于传统的城乡部门划分方法,本文依据城镇化率对乡镇企业作了城乡分解,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乡村部门与城镇部门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1978-2010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呈弱化趋势。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但与此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仍然任重道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庞金波  邓凌霏  师帅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工作已成为各省(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点。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法的强度测定方法,从综合经济发展、城乡收支差异、城乡金融发展和城乡土地规模利用差异四个角度出发,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代表省(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大的省(区)基本属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弱的省(区)或是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或是城市发展落后,但农村相对发达;影响因素表现为具有一定相关性,各省(区)的综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收支差异影响程度整体上呈反向变化,城乡金融发展影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丁国光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城乡二元结构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区域界限分明、人员控制严格、产业分工清楚、管理方式迥异的体制,形成了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城乡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伟  张异香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种模式形成国家对社会治理的一种机制,而且也是国家从社会获取资源的结构方式,并形成了立体稳定的社会结构。在改革开发之后,这种社会结构依旧在发挥其作用,同时这种结构也引发了农村社会内部的变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奚建武  
在城市郊区农村,由于在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一种新型二元结构——"复合型二元结构"。这种新型二元结构一方面由于其普遍性和梯度型非连续分布的客观存在,在现时期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流动性、动态性、非稳定性的品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受到忽略。因此,本文尝试用"复合型二元结构"概念分析城乡关系问题,揭示城乡关系变迁的新动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世伟  
本文讨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 ,提出要素投入呈现二元化结构形态———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 ,分析二元化要素各自的增长特征 ,产出变动随要素变动的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军涛  游斌  朱悦  
立足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1989~201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效应进行回归分析;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具体渠道。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则体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经济增长渠道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间接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变化特征,全国及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介效应仍处于抑制阶段,而东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已经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文超  白永秀  
交易效率是影响分工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交易效率的提升推动了分工的演进和城市的兴起。由于城市集聚经济和农村分散经济的不同特性,城乡经济之间交易效率和分工水平的不平衡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论分析和对来自中国各地区(1985-2008)的省级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都表明,交易效率的提升对于促进城市化发展,推进城乡二元经济转化具有积极意义。交易效率的提升会使二元经济对立程度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呈现出缓和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