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46)
2023(9432)
2022(7901)
2021(6986)
2020(5513)
2019(12404)
2018(12035)
2017(22433)
2016(12082)
2015(13360)
2014(13336)
2013(13327)
2012(12698)
2011(11627)
2010(11856)
2009(10851)
2008(10702)
2007(9390)
2006(8561)
2005(8016)
作者
(36658)
(30551)
(30364)
(28411)
(19469)
(14654)
(13857)
(11850)
(11711)
(10983)
(10406)
(10362)
(9863)
(9660)
(9490)
(9475)
(9104)
(9058)
(8782)
(8670)
(7744)
(7672)
(7423)
(7053)
(6862)
(6823)
(6757)
(6727)
(6250)
(6100)
学科
(60229)
经济(60182)
管理(29519)
(29190)
地方(22360)
(20271)
企业(20271)
中国(20152)
方法(18623)
(17735)
数学(16293)
数学方法(16153)
业经(13936)
地方经济(13164)
农业(12544)
(11251)
(10812)
金融(10811)
(10665)
环境(10594)
(10571)
银行(10546)
(10364)
(9793)
贸易(9778)
(9680)
(9335)
(8891)
技术(8731)
发展(8223)
机构
学院(175319)
大学(172801)
(74062)
经济(72456)
研究(67712)
管理(63667)
理学(53889)
理学院(53114)
管理学(52236)
管理学院(51882)
中国(51376)
科学(41740)
(38046)
(34975)
(32624)
研究所(31743)
(31522)
中心(30749)
(28383)
(26594)
业大(26326)
师范(26324)
农业(25334)
(24428)
财经(24370)
北京(24317)
(22782)
经济学(22375)
(22035)
(21350)
基金
项目(117293)
科学(93254)
研究(86991)
基金(83349)
(73332)
国家(72675)
科学基金(61685)
社会(56220)
社会科(53405)
社会科学(53391)
(47906)
基金项目(44039)
(40243)
教育(39080)
自然(37788)
自然科(36894)
自然科学(36886)
自然科学基金(36211)
编号(35172)
资助(32744)
(32518)
成果(28369)
重点(27294)
发展(26297)
(25862)
课题(25736)
(24953)
(24868)
国家社会(23498)
创新(23339)
期刊
(89595)
经济(89595)
研究(55239)
中国(43088)
(31178)
学报(27393)
科学(26547)
管理(24084)
教育(23364)
农业(21624)
(21409)
大学(20756)
(19718)
金融(19718)
学学(19388)
业经(16120)
技术(15874)
经济研究(14193)
财经(11658)
问题(11592)
(11242)
(10178)
资源(9911)
科技(9203)
商业(8884)
图书(8790)
技术经济(8763)
(8548)
论坛(8548)
(8535)
共检索到280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  王先柱  
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大量存在区域利益冲突的事实,经济学对要素流动问题的关注历久弥新。在劳动价值观、生产费用观对生产要素认识的基础上,从物质资料生产目的角度对生产要素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不仅存在层次及层次差异,而且还有深刻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特性。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蒋正举  
根据区域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涵义,通过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文章对长三角地区76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级层次体系呈现圈层结构;空间分布区位优势明显,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均衡,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核心圈层发展度高但协调度不高、内圈层带动作用有限、中圈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最后,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结构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军  
在“零碳革命”深化改革阶段,破解资源诅咒问题对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2011—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FGLS模型、交互项回归模型和非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及要素流动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区域比较显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2)要素流动效率对资源诅咒现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总效应上看,这一抑制效应表现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3)门限回归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的要素流动效率区间,且随着要素流动效率门限值的提升,要素流动效率提高对资源诅咒现象的抑制作用增强,更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林  姚先国  
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政府管理人才,浙江大学从2006年起,与原国务院西部办合作开设MPA西部领导干部班,在西部十二省市招收MPA研究生。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招收学生61名,2007年招收学生330名。生源覆盖所有的西部省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一项目在公共管理学界、MPA教育界以及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浙江大学作为东部地区高校,为什么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必达  苏婧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当代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源泉,现有文献多从要素流动视角来考察经济集聚过程中的区域差异。然而,若将要素流动引入区域生产函数进行推导,可以发现非区域性要素集中规模的扩大,既能提高要素流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也能提高要素流出区域的要素收益率,基于此,本文以"协调性集聚"为核心概念,通过拓展现代集聚模型来构建要素在自由流动中走向协调发展的理论假说。实证结果进一步显示,虽然我国发展要素在大规模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并呈现进一步向超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但要素流动在提高要素流入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要素流出区域的要素收益率,并从需求侧激发了要素流出区域的市场潜能,要素流动在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呈现"协调性集聚"的趋势。因此,发达的要素流入区域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欠发达的要素流出区域通过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提高要素回报率和收益率,是新时代我国形成市场主导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栋生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论文科学地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演变与现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准确地阐释了党中央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苏婧  赵城  王必达  
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使数据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本文通过构建数据要素集聚的理论模型,发现品牌创新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数据要素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来源;基于2010-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数据要素集聚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即数据要素集聚的品牌创新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在短期内拉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而在长期内却呈现缩小区域差距的趋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由“中心-外围”演化为“泛中心-大外围”。因此,进一步优化东部地区数据要素的集聚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企业的品牌与技术转移,加快各区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泓  柳秋红  肖怡然  
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是以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换、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前提条件的。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当前,应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城乡要素的机制;大力促进农村组织创新,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海军  黄峰  
文章以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FGLS模型、交互项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与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升经济协调发展程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以资本要素流动和技术要素流动效率提升为渠道的传导机制,且不同区域的提升程度存在差异;(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要素流动效率渠道的门槛效应,即随着门槛值的提高,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进一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4)经济开放程度、商业环境、金融发展水平等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正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经济社会体系结构性问题,表现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人分配、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方面;发展不充分主要是经济社会体系总量水平问题,表现在市场竞争、质量效益、有效供给、制度创新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由哈尔滨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贡生  
与渐进式改革相伴随,中央先是提出区域规划、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然后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而形成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区域板块划分的角度看,先是提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部"地区,然后提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进而形成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划分;从城市群形成的角度看,先是提出城市建设、大中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建设、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镇化、新城市群建设,然后提出城市群规划布局,进而提出新时代要"以城市群为主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家堂  刘亮  
文章以长三角为例,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拟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对以Malmquist指数衡量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达3.56%;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协调发展虽然有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炎亮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集聚的规模效应,并基于城乡分割的政治经济学机制,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两部门扩展模型,本模型对城市化、经济增长、城乡差距和城乡分治政策的内生变化过程进行了讨论。模型表明,如果城乡分治政策存在使得农村部门的劳动力流入城市部门受到限制,那么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就得不到最大化的结果。城乡分治政策内生变化过程是基于城市户籍居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城乡分治政策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劳动力要素配置,导致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经济结构转变和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使整体经济效率受损,而且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秋明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日渐清晰 ,即通过调整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和养老金待遇的结构 ,将原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部分责任转出来 ,由其它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来承担。本文从实现功能上、待遇水平上及基金管理模式上分析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