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33)
2023(16022)
2022(13850)
2021(12913)
2020(10537)
2019(24395)
2018(24297)
2017(46316)
2016(25300)
2015(28213)
2014(28283)
2013(28098)
2012(26171)
2011(23685)
2010(23673)
2009(21410)
2008(20645)
2007(18099)
2006(15993)
2005(14206)
作者
(74013)
(61448)
(60958)
(57885)
(39221)
(29641)
(27803)
(24086)
(23503)
(21877)
(21156)
(20764)
(19583)
(19271)
(18959)
(18744)
(18274)
(18180)
(17538)
(17461)
(15201)
(15093)
(14713)
(14010)
(13712)
(13616)
(13613)
(13603)
(12414)
(12057)
学科
(106166)
经济(106059)
管理(65971)
(63397)
(49220)
企业(49220)
方法(42528)
数学(36686)
数学方法(36266)
中国(32574)
地方(30386)
(30268)
业经(24072)
(22996)
(21353)
农业(20941)
(17799)
贸易(17780)
环境(17776)
(17120)
(17081)
理论(16696)
(16333)
地方经济(15978)
技术(15965)
(15758)
(15654)
银行(15602)
(15467)
金融(15462)
机构
大学(354358)
学院(353479)
(138098)
管理(136909)
经济(134803)
研究(125494)
理学(118024)
理学院(116512)
管理学(114408)
管理学院(113766)
中国(92100)
科学(80146)
(78139)
(63670)
(61535)
(60446)
研究所(58194)
中心(56341)
业大(55018)
(52938)
(51091)
师范(50610)
北京(49654)
财经(48181)
农业(48019)
(46049)
(43707)
(43501)
师范大学(41178)
经济学(40442)
基金
项目(244614)
科学(191901)
研究(178354)
基金(175155)
(153635)
国家(152299)
科学基金(130020)
社会(111112)
社会科(105146)
社会科学(105118)
(96423)
基金项目(94435)
自然(84760)
自然科(82776)
自然科学(82759)
(81794)
教育(81271)
自然科学基金(81220)
编号(73396)
资助(70799)
成果(59223)
(56099)
重点(55033)
(52665)
课题(51328)
(50367)
创新(46954)
科研(46266)
国家社会(45130)
教育部(44681)
期刊
(156676)
经济(156676)
研究(106488)
中国(72733)
学报(57505)
(56277)
科学(54073)
管理(49484)
教育(43912)
(43231)
大学(42953)
学学(40081)
农业(39188)
技术(31038)
(30252)
金融(30252)
业经(26830)
经济研究(24038)
财经(22396)
问题(21741)
图书(21150)
(20439)
(19179)
资源(18390)
科技(17795)
技术经济(16756)
(16525)
理论(16449)
现代(16383)
(16275)
共检索到528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霞  
本文从要素流动和空间经济集聚的研究视角,借助于一系列关系数据,实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新变化。研究发现:(1)自2003年以来,以往与上海经济联系较弱的城市,其增长势头显著于其他城市;(2)尽管2003-2007年间,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动态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的数据显示,经历2007年金融危机冲击后,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流动经济空间网络中的综合地位有重回上升的态势。(3)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随着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增强,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将呈现扁平化发展。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伟奇  
以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效益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检测体系,作为评判开发区相对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杆。通过对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还有近半数的国家级开发区空间效益水平低于城市,违背其设立的初衷,最后从城市和开发区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开发区相对于城市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正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经济社会体系结构性问题,表现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人分配、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方面;发展不充分主要是经济社会体系总量水平问题,表现在市场竞争、质量效益、有效供给、制度创新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由哈尔滨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洁  张新乐  陈海波  
文章基于2007—2019年的长三角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进行测度,阐述了人口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运用静态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长三角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人口集聚通过城镇化这一机制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分权抑制了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有助于厘清人口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施因城而异的人口政策,充分发挥人口集聚的经济质量提升效应,为调整优化人口政策和人才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经济集聚和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亦对本地的经济集聚存在促进作用。经济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和区域创新的双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同体应具有全局意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鱼鸿杰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至2010年第三产业相关数据,本文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认为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在总体上存在显著正全域空间自相关性。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特别是沪宁一线体现出显著高值空间集聚特征,苏北地区存在显著低值集聚特征,浙江大部分地区具有空间分散特征且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小马  谭婧  陈旭  
将城市能源、土地与水3种自然资源要素,与资本和劳动一起构成5要素投入模型,采用长三角16市1999-2010年数据,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城市静态效率、要素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结果与仅含资本、劳动2要素投入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肯定了加入自然资源要素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各种效率评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根据5要素模型,1999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规模效率的贡献,但这种贡献在2003年以后逐渐停滞。因此,今后长三角地区上述效率的提高,必须通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依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而不是盲目地搞规模扩张;②5要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瑞雪  司孟慧  张汉飞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金融集聚效应与区域工业绿色经济高效率发展的关系,对建立绿色高效工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及行业异质性。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保险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而银行业、证券业集聚水平较低和过高都会制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都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葛月凤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会展业迅猛发展,但各城市严重存在各自为展,缺乏合作,竞争无序的现象。因此,开展长三角地区会展业联动发展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长三角相关部门决策,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各城市会展业相关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长三角各城市会展的合理布局、错位经营、有序发展,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及参与配合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毓  孙根年  
在梳理"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三元关系基础上,提出"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关系假设模型、数理等级分布模型以及"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模型,将城市综合规模与旅游成长水平划分成Ⅰ~Ⅳ种基本象限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行政级别关系城市入境旅游为例,系统搜集1994—2014年统计数据,结合理论模型与测量模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结构中,行政级别越高,城市规模指数与响应系数越大,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城市行政级别背景下,城市综合规模与旅游水平梯度等级结构明显,本区省会及以上城市受政府倾向度会加速偏转;3"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过程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分布在Ⅰ类象限区,地级市及以下城市一般分布在Ⅲ类象限区;4城市分布的四类基本象限,伴随时间因素,存在转换与演变关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廉雄  陈广汉  
研究者们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两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关注其自主品牌发展问题。该文利用多来源数据,通过建立品牌化评价的系统指标,从多个角度和水平上对两地自主品牌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地在品牌化相对水平、行业分布和市场优势方面存在差异,且珠三角地区的品牌成长、行业占据和市场优势均弱于长三角地区。该文还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讨论了研究结果对两地自主品牌建立的战略性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胥  龙燕妮  毛中根  
基于消费城市内涵及特征分析,分两步构建消费城市中心度指数:先构造消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方法对城市消费中心度进行测算。鉴于长三角地区在培育建设消费城市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消费增长极是带动区域消费城市发展的关键。上海作为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消费城市发展效果明显。(2)其辐射强度存在空间分异且表现出衰减效应。随着区域内消费城市快速发展,低消费中心度城市更加依靠自身力量内生发展。(3)受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影响,长三角消费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集聚性,表现为空间正相关。(4)第三产业、城镇化、互联网和金融市场发展均能显著提升城市消费中心度,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在提高本地消费中心度的同时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5)消费城市的驱动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秀梅  黄春晓  陈奇放  
以长三角核心区为例,基于1994—2019年"杰青"、1999—2017年"长江学者"以及1955—2019年"两院院士"获得者名单,通过履历分析法构建共计1 878名人才履历数据库,并运用空间分析法从城市尺度展现区域内部高端人才社会空间演变规律,探究人才集聚机制。结果表明:(1)高端人才空间分布遵循行政等级秩序,逐渐沿长江连绵化,空间格局从"一主两副"演变为"一带两点"。(2)一线城市"辐散",新一线城市"辐合",且中心集聚度下降,外围集聚度上升。(3)高端人才社会特征分异显著。女性"高端缺席"现象突出、女性比例打破行政等级秩序;两院院士"年轻化",长江学者与杰青"年长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学科领域丰富度最高;高校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最强,空间分布格局与高校分布格局相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钱明霞  
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客观科学地评价1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采用SPSS for Window 10.0统计软件包对16个城市的2003年以上指标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16个城市的得分与排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肖文  林高榜  
近年来,我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持续上升,但大部分流入了沿海开放地区。本文尝试从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的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以求从中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另一影响因素——产业集聚,从而为如何吸引外资、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