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0)
- 2023(10105)
- 2022(8601)
- 2021(7891)
- 2020(6681)
- 2019(15596)
- 2018(15244)
- 2017(30436)
- 2016(16240)
- 2015(18253)
- 2014(18121)
- 2013(17776)
- 2012(16429)
- 2011(14898)
- 2010(15227)
- 2009(13947)
- 2008(13673)
- 2007(12119)
- 2006(10419)
- 2005(9037)
- 学科
- 济(82130)
- 经济(82061)
- 业(45855)
- 管理(43760)
- 方法(43346)
- 数学(39097)
- 数学方法(38513)
- 企(36309)
- 企业(36309)
- 农(20170)
- 中国(17658)
- 地方(17653)
- 业经(16607)
- 财(15666)
- 农业(14295)
- 学(13470)
- 理论(13171)
- 贸(12423)
- 贸易(12417)
- 易(11905)
- 产业(11770)
- 技术(11471)
- 制(10869)
- 环境(10184)
- 地方经济(10068)
- 融(9943)
- 金融(9940)
- 和(9609)
- 务(9258)
- 财务(9226)
- 机构
- 学院(240952)
- 大学(240617)
- 济(103494)
- 经济(101610)
- 管理(96144)
- 理学(85030)
- 理学院(84071)
- 管理学(82286)
- 管理学院(81851)
- 研究(76195)
- 中国(55043)
- 京(49696)
- 科学(46698)
- 财(43942)
- 农(37849)
- 所(37367)
- 财经(36557)
- 业大(36090)
- 中心(34944)
- 研究所(34225)
- 江(33964)
- 经济学(33412)
- 经(33299)
- 范(30977)
- 师范(30678)
- 北京(30477)
- 经济学院(30463)
- 农业(29862)
- 财经大学(27410)
- 州(27358)
- 基金
- 项目(168764)
- 科学(135504)
- 基金(125521)
- 研究(119986)
- 家(109405)
- 国家(108590)
- 科学基金(95040)
- 社会(79270)
- 社会科(75602)
- 社会科学(75584)
- 基金项目(66697)
- 省(66074)
- 自然(62143)
- 自然科(60846)
- 自然科学(60839)
- 自然科学基金(59757)
- 教育(56776)
- 划(55372)
- 资助(52434)
- 编号(46965)
- 重点(38014)
- 部(37586)
- 成果(36738)
- 发(36577)
- 创(35588)
- 国家社会(33621)
- 创新(33137)
- 教育部(32903)
- 课题(32556)
- 人文(32027)
- 期刊
- 济(104330)
- 经济(104330)
- 研究(66224)
- 中国(40855)
- 学报(36500)
- 科学(34726)
- 管理(34264)
- 农(33432)
- 财(31646)
- 大学(28397)
- 学学(26899)
- 教育(23678)
- 农业(22964)
- 技术(21904)
- 财经(18592)
- 融(18025)
- 金融(18025)
- 经济研究(17841)
- 业经(17141)
- 经(16058)
- 统计(15673)
- 策(14468)
- 问题(14321)
- 技术经济(13115)
- 决策(12993)
- 业(12480)
- 商业(11966)
- 科技(10935)
- 版(10511)
- 现代(10437)
共检索到332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辽
本文以1999-2013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对地区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的动态变化显著依赖于初始产业布局,伴随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对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也产生重要影响。分地区的回归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对外产业转移的确会降低本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积极吸收来自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流入最终提高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关键词:
空间集聚 产业布局 劳动力流动 外引内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碧波
基于产业转移及要素流动的"双转移战略"的本质是政府对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和劳动力进行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和安排,以提高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双转移战略"的渠道存在两种路径选择:一是基于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转移";二是基于要素运行环境和相对价格变化的"自愿转移"。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表明,依赖市场杠杆、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变"双转移"临界条件的稳定、透明的调控政策,是确保"双转移战略"成功实施的合适渠道。模型的结论还表明,改善本区域内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是"双转移战略"的关键,而政府和企业在"双转移"过程中的清晰定位和"互不侵权"也是确保"双转移战略"实现既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文娟 钟立新
产业集聚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是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已有的空间计量模型可适用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量,而对于影响产业集聚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则需要借助于其它模型。文章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借助于包含距离变量的产业空间计量模型,通过空间重构和空间耦合,可建立同时适用于产业集聚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区分出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宇 王子龙 许箫迪
利用2006-2011年中国28个区域的Moran’s I指数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模式进行有效测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创新,经济基础对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外开放初期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抑制作用;当期人力资本水平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不显著。文化产业发展的均衡稳定状态是空间集聚的基本条件,区域创新是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在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天宇 解学芳
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和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创新成果可以随着要素流动向邻近地区扩散;(2)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均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影响效果来看,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的主要动力;(3)由于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阻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通过价格博弈、企业外迁等条件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4)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文化产业在东部地区的竞争性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西部地区则未有体现。对此,建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与资源共享,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鼓励文化产业特色化与差异化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发展资源的融合更新,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昉 钱钢 江超
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发掘集聚内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出适用于本课题的产业集聚双层环式模型;同时深入分析该集聚区信息化过程中的效力因素,提出其评价体系,然后建立基于熵权TOPSIS的评价模型,对各产业集聚因素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效力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在信息化各阶段中效力因素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此需注意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竞争模型 效力评价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李昕耀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本地政府、外地厂商、本地厂商和消费者的动态完全信息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其纳什均衡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取决于本地政府的腐败程度,腐败程度越高的地区,产业转移对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越显著;然后,利用1992-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以上理论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期基本一致。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应注意到产业转移对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即产业转移对环境规制的逆向作用,尤其是在高腐败地区,这一效应更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
产业转移 腐败 纳什均衡 污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兴容 陈勇兵 凡福善
本文从CES总成本函数的角度,纳入技术水平、要素质量和要素价格等差异化因素,推导了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证检验模型。中国省际间面板数据(1998-2008)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存在相对要素价格多锥形均衡,劳动力要素相对价格显著不等,进而从要素供给弹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出调整机制等角度做了阐释。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思文 曹海鹏 刘雪强
本文以2003-2015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服务业以及制造业数据作为基础,借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转移有一定作用,而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在制造业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盲目性、制造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协调性所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规模经济 产业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敏 马涵 马树才
文章采用2001—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三大生产要素流动与三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样本来看,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受资本要素流动影响最大,其次为劳动要素,而技术要素流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在产业发展对要素流动的影响中,劳动要素的流动受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大,资本要素的流动受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影响较大,技术要素的流动受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生产要素流动对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普光 杨琳 王云青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伍先福
在借助一般门槛模型估计门槛值的基础上,利用门槛值生成虚拟变量来构建分段函数以求解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利用中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度分别跨越门槛值1.0299、2.1741、2.0651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改善和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均由负转正,而跨过门槛值2.1741后对纯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却由正转负;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春晖 赵伟
集聚外部性作为解释集聚原因的主要论题,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刻画了区域开放引致相同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过程,并由此揭示厂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选择集聚(协同集聚)布局的动因在于获取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利益,且这一集聚外部性利益的获取对于实现地区经济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落脚于地区产业升级,旨在证实区分三种集聚外部性利益对于打通"区域开放—产业集聚—地区经济绩效—地区产业升级"整个理论链条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区域开放 集聚外部性 要素积累 产业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慧平 陈清萍
本文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引入环境要素变量,从理论上论证了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和34个主要贸易伙伴国1992~2007年期间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计量结果也验证了要素禀赋学说和"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我国建立长效动态发展机制,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