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77)
2023(8368)
2022(6902)
2021(6607)
2020(5554)
2019(12843)
2018(12240)
2017(23675)
2016(12680)
2015(14269)
2014(13982)
2013(14152)
2012(13228)
2011(12074)
2010(11795)
2009(10706)
2008(10655)
2007(9220)
2006(8052)
2005(7383)
作者
(36682)
(30853)
(30607)
(29166)
(19642)
(14785)
(13945)
(11976)
(11578)
(10742)
(10688)
(10287)
(9844)
(9835)
(9725)
(9494)
(9077)
(8846)
(8842)
(8831)
(7730)
(7470)
(7442)
(6924)
(6901)
(6855)
(6782)
(6416)
(6193)
(6180)
学科
(56535)
经济(56486)
管理(33779)
(33708)
方法(27699)
(25847)
企业(25847)
数学(25492)
数学方法(25320)
中国(18330)
(13977)
(13858)
(12842)
贸易(12836)
(12632)
(11415)
(10835)
银行(10811)
(10644)
(10409)
业经(10296)
(10068)
金融(10068)
农业(9308)
(8743)
财务(8733)
财务管理(8719)
企业财务(8439)
环境(8041)
技术(7707)
机构
大学(188114)
学院(183233)
(88499)
经济(87261)
研究(69750)
管理(68531)
理学(59712)
理学院(59003)
管理学(58220)
管理学院(57866)
中国(55035)
科学(40272)
(39806)
(38470)
(35480)
研究所(32630)
(32495)
财经(31739)
中心(30513)
经济学(29882)
(29414)
业大(27145)
经济学院(27061)
农业(25834)
北京(25365)
(24531)
(24480)
财经大学(24217)
(22597)
师范(22328)
基金
项目(125848)
科学(100984)
基金(97114)
研究(88312)
(86649)
国家(86038)
科学基金(73059)
社会(61240)
社会科(58385)
社会科学(58372)
基金项目(50642)
自然(46463)
自然科(45480)
自然科学(45469)
自然科学基金(44775)
(44144)
资助(40356)
教育(40354)
(39125)
编号(31397)
(30522)
重点(28746)
国家社会(27803)
(26671)
教育部(26441)
中国(26245)
(26127)
成果(25741)
人文(24716)
创新(24576)
期刊
(88441)
经济(88441)
研究(56953)
中国(36042)
学报(31905)
科学(29643)
(29106)
(28407)
管理(24891)
大学(24226)
学学(23052)
(19571)
金融(19571)
农业(19553)
财经(17123)
经济研究(16513)
(14956)
教育(14545)
技术(13031)
(12534)
问题(12189)
(11725)
世界(11504)
国际(11329)
业经(11056)
技术经济(9358)
统计(9131)
(8550)
(7989)
资源(7815)
共检索到271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菁  刘毅群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解析了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报酬份额变动的原因,并采用面板数据估计和标准化系统方程估计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全部工业和细分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研究显示:1990-2010年,工业部门整体的要素替代弹性为2.906。在要素价格变动和技术进步因素的推动下,资本扩张促使工业部门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不断上升(年均速率4.6%)。其中,资本深化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促进效应为年均6.4%,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促进效应为年均1.9%,而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抑制效应为年均5.4%。市场与制度变革对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进而对要素报酬份额变动也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晓玲  吴贾  连玉君  
本文在一个理论模型框架下研究了资本和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改变要素的投入比(直接方式);同时诱使企业采用偏向于某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创新(间接方式)。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模型的估计发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通过直接方式影响要素的相对收入份额,间接方式影响较小。本文结论说明减少资本市场扭曲既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姚慧泽  石磊  
本文从中国要素市场仍存留的政府干预这一现象出发,发现国有经济面对较低的资本价格和较高的劳动力价格,非国有经济面对较高的资本价格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两类企业的要素密集度存在异质性差异。在新古典分配的框架下,要素密集度差异扩大会导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更为容易,这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结论能够得到一定的证实。因此,中国未来应从户籍制度、利率制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倪旭君  
本文考察了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首先从新古典主义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出发,放宽了要素替代弹性不变的假设,得到资本深化、要素替代弹性与劳动报酬份额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上市企业数据,整理得到2001年至今企业个体生产要素投入与报酬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在估计要素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劳动报酬份额的不同水平上,要素替代弹性与资本深化、价格加成等因素都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显著影响。此外,要素替代弹性还对要素相对价格起中介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倪旭君  
本文考察了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首先从新古典主义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出发,放宽了要素替代弹性不变的假设,得到资本深化、要素替代弹性与劳动报酬份额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上市企业数据,整理得到2001年至今企业个体生产要素投入与报酬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在估计要素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劳动报酬份额的不同水平上,要素替代弹性与资本深化、价格加成等因素都对劳动报酬份额具有显著影响。此外,要素替代弹性还对要素相对价格起中介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要素替代弹性、价格加成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价格加成的测算方法,并使用中国1978~2013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0,并且显著小于1;资本深化和价格加成均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而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但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因此,为了缩小要素收入分配的差距,有必要合理引进外资,适度减少进口,增加出口,鼓励自主创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钟世川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尹恒   张道远   李辉  
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是理解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关键。本文在一个整合生产端和需求端的结构估计框架内同时纳入中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使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估计微观替代弹性,然后加总得到宏观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 2007—2016年微观替代弹性平均为2.877,且制造业要高于服务业。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和资本密集度等其他企业异质性后,中国全行业加总替代弹性为2.540,表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总体呈现替代关系。(2)给定替代弹性估计,2007年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并非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驱动,劳动市场垄断及劳动调整成本等剩余未解释因素的影响也较小。真正动因在于有偏技术进步,它可以解释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187%,且有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描述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演变的整体图景,并据此识别出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核心动力,可以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博文  孙树强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郝枫  盛卫燕  
要素替代弹性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对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一般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利用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变系数面板模型估计我国替代弹性时间序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替代弹性明显小于1(0.23~0.55),改革时期基本呈上升趋势;目前劳动增强型技术表现出资本偏向,构成近期我国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最后,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朝静  范丽霞  李谷成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彪  王云霞  段杰鑫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将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分解为直接替代效应和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并利用1978—2015年中国物流产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产业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界于0与1之间,资本和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仍以价格因素为驱动的直接替代效应为主,诱致型技术进步对物流产业替代弹性的影响较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钟世川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和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