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67)
2023(21098)
2022(18168)
2021(17034)
2020(14438)
2019(33517)
2018(33137)
2017(63099)
2016(34573)
2015(39147)
2014(38962)
2013(38320)
2012(35061)
2011(31584)
2010(31555)
2009(29297)
2008(28584)
2007(25218)
2006(21647)
2005(19111)
作者
(99250)
(82904)
(82529)
(78606)
(52483)
(39870)
(37699)
(32528)
(31327)
(29533)
(28089)
(28040)
(26224)
(26123)
(25691)
(25672)
(25078)
(24515)
(23861)
(23747)
(20579)
(20392)
(20113)
(18732)
(18669)
(18407)
(18357)
(18309)
(16827)
(16377)
学科
(138169)
经济(138017)
管理(95941)
(91891)
(74900)
企业(74900)
方法(65904)
数学(57978)
数学方法(57093)
(38017)
中国(37729)
(36915)
(30011)
业经(29969)
(26742)
贸易(26728)
(26002)
地方(25915)
农业(25616)
(24686)
理论(23109)
(22341)
财务(22244)
财务管理(22192)
(21080)
企业财务(20958)
(20935)
银行(20862)
环境(20418)
技术(20302)
机构
大学(488274)
学院(487399)
(195744)
经济(191632)
管理(188333)
研究(164406)
理学(163620)
理学院(161784)
管理学(158478)
管理学院(157625)
中国(123237)
(104015)
科学(103749)
(88729)
(83477)
(82385)
研究所(76413)
中心(74861)
业大(74747)
财经(71455)
(70220)
北京(65769)
(65062)
农业(64917)
(64241)
师范(63566)
经济学(59689)
(59488)
(56680)
经济学院(53996)
基金
项目(333398)
科学(261017)
基金(241589)
研究(239823)
(212024)
国家(210314)
科学基金(179744)
社会(150146)
社会科(142261)
社会科学(142224)
(129626)
基金项目(126807)
自然(118333)
自然科(115626)
自然科学(115595)
自然科学基金(113531)
教育(111912)
(109604)
资助(101563)
编号(97770)
成果(79461)
重点(75050)
(73393)
(70409)
(68590)
课题(67565)
科研(64365)
创新(64069)
教育部(62735)
大学(62236)
期刊
(207538)
经济(207538)
研究(139354)
中国(91138)
学报(81026)
(74418)
科学(72710)
(68590)
管理(67346)
大学(60915)
学学(57192)
教育(54613)
农业(51643)
技术(43444)
(39019)
金融(39019)
经济研究(35018)
财经(34267)
业经(33869)
(29430)
(27964)
问题(26727)
图书(25618)
统计(24651)
(23740)
技术经济(23627)
科技(22515)
(22480)
(22059)
理论(21748)
共检索到705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关键基础,同样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探寻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动因对现阶段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的视角,我们提出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假说,并采用中国2000—2012年省际地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要素替代增长效应显著,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提高使技术进步越来越偏向资本,进而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对步入高等收入国家产生阻力。上述结论在进行了变量内生性问题和滞后效应、异常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应进一步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等途径构建有效的驱动组合,尽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关键基础,同样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探寻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动因对现阶段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的视角,我们提出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假说,并采用中国2000—2012年省际地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要素替代增长效应显著,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提高使技术进步越来越偏向资本,进而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对步入高等收入国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向云  祁春节  王伟新  
为探究柑橘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及增长路径,基于我国7个主产区1997—2014年柑橘成本收益的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柑橘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柑橘生产的技术进步与增长路径。研究得出: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的产出弹性相对比较稳定,化肥和其他要素的产出弹性波动较大;化肥、农业机械与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关系较为显著,化肥与农业机械对其他要素的替代关系较为稳定,化肥与农业机械要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柑橘生产过程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明显,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也不断发展,未来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通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要素替代框架建立VE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85~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估算。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两步差分GMM进一步考察要素替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劳均资本对要素替代的正向作用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各地区的生产函数存在较大差异,而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上述结论表明,要素替代弹性应该作为一项政策目标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会使缩小地区经济差异成为可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胡春龙  常逸聪  
本文以我国西部1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劳动的产出弹性、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不断上升,而资本的产出弹性持续下降。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小,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程度较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晓玲  
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10—2014年度数据,计算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均衡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和普惠金融两个变量各自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均衡水平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两个变量的交互效应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城乡收入均衡水平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促进城乡收入结构性均衡增长方面,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度不够。中国需要多策并举,有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社区的推广,在促进城乡收入总水平增长的基础之上,促进结构性均衡增长,实现城乡包容性发展和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晓玲  
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10—2014年度数据,计算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均衡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和普惠金融两个变量各自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均衡水平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两个变量的交互效应对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城乡收入均衡水平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促进城乡收入结构性均衡增长方面,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度不够。中国需要多策并举,有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社区的推广,在促进城乡收入总水平增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龙翠红  吴福象  洪银兴  
本文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理论模型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并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提出了初始收入不平等与后续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不确定关系的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使用中国21个省区的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行了结构分解,测度了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之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比城市不平等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城乡之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何元庆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先测算出1986—2003年各省域经济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然后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国际进出口及FDI对三者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出口对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进口负向影响技术效率,FDI的影响不显著。出口对技术进步和TFP增长有轻微的负向影响,进口对二者具有小幅度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FDI对技术进步和TFP增长的正向影响要大于进口。综合来看,对外开放能够促进TFP的增长,但是其影响只有人力资本正向效果的十分之一。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健  卫平  
本文以2000—2012年中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从金融规模发展和金融效率发展两个维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实证检验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联系以及中间渠道。研究结果发现,2000—2012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无论是从金融规模发展角度还是从金融效率发展角度去分析,都证实了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金融效率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地高于金融发展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且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技术进步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通过引入衡量金融发展缺陷程度指标(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证实了中国金融发展体系效率低下。民间金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关兵  
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实证分析了出口增长、出口方向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出口增长的角度看,我国单纯的出口"量"的增长没有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出口地理方向上看,向G8发达国家的出口没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向G8之外其他国家的出口却推动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肯定了我国实行出口多元化政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中西部地区出口遭遇的"门槛"效应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及...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秀梅  孙海波  王丽敏  
运用2003~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技术差距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低技术差距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中等技术差距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高技术差距区间内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作用。因此,在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采取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霞  
文章试图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作用探讨造成中国贫富分化的原因,利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要素收入分配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同时由于国外市场可以影响国内市场,计量模型引入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的交互项考察两者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的深化增加了贫富分化,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提高可以减弱了贫富差距,并且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作用。为防止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应该建立起偏向于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体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关兵  
大量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出口溢出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促进了生产率的发展。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动态实证研究表明,出口"量"的增长不能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作为衡量一国吸收能力的指标,是发挥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关键因素;我国鼓励出口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的实施,使得出口—生产率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色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谢少华  
基于我国2006—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研究要素收入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收入份额越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这是因为劳动收入份额越高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显著。此外,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也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