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1)
- 2023(6874)
- 2022(5615)
- 2021(4938)
- 2020(4198)
- 2019(9186)
- 2018(8798)
- 2017(16783)
- 2016(8786)
- 2015(9652)
- 2014(9391)
- 2013(9275)
- 2012(8449)
- 2011(7659)
- 2010(7650)
- 2009(6502)
- 2008(6425)
- 2007(5702)
- 2006(4903)
- 2005(4349)
- 学科
- 济(37830)
- 经济(37804)
- 业(27759)
- 管理(27022)
- 企(22055)
- 企业(22055)
- 方法(19881)
- 数学(18204)
- 数学方法(18062)
- 技术(13177)
- 农(9520)
- 中国(9436)
- 财(8638)
- 学(8243)
- 技术管理(7610)
- 业经(7599)
- 贸(7044)
- 贸易(7039)
- 农业(6979)
- 易(6858)
- 银(6664)
- 银行(6635)
- 制(6559)
- 行(6381)
- 环境(6189)
- 融(5724)
- 金融(5724)
- 地方(5355)
- 产业(5148)
- 划(5134)
- 机构
- 大学(130762)
- 学院(129879)
- 济(55943)
- 经济(54935)
- 管理(51184)
- 理学(45131)
- 理学院(44622)
- 研究(44253)
- 管理学(43804)
- 管理学院(43562)
- 中国(32600)
- 科学(28772)
- 京(26735)
- 农(25358)
- 财(23516)
- 业大(22665)
- 所(22595)
- 研究所(20988)
- 中心(20746)
- 农业(20318)
- 财经(19739)
- 江(19055)
- 经(18240)
- 经济学(18153)
- 经济学院(16808)
- 范(16283)
- 院(16157)
- 北京(16059)
- 师范(16059)
- 财经大学(14999)
- 基金
- 项目(96876)
- 科学(77857)
- 基金(73125)
- 家(66094)
- 研究(65859)
- 国家(65628)
- 科学基金(56489)
- 社会(44481)
- 社会科(42651)
- 社会科学(42640)
- 基金项目(39351)
- 自然(37499)
- 省(37366)
- 自然科(36744)
- 自然科学(36738)
- 自然科学基金(36133)
- 划(31977)
- 教育(30679)
- 资助(28899)
- 编号(24102)
- 重点(22296)
- 部(21974)
- 创(21093)
- 发(20412)
- 国家社会(20035)
- 创新(19833)
- 科研(18920)
- 教育部(18714)
- 计划(18668)
- 人文(17919)
共检索到181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航 孙早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要素规模、行业特征与产能过剩的关系。从整体结果看,劳动力和资本规模变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技术进步越快的行业中,劳动力扩张与产能过剩的正向关系越不明显;随着行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同时扩张对产能过剩的加剧效应将得到弱化。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除了要扭转要素推动型产业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下,借助技术进步和要素优化配置,理性投资并高效利用产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航 孙早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要素规模、行业特征与产能过剩的关系。从整体结果看,劳动力和资本规模变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技术进步越快的行业中,劳动力扩张与产能过剩的正向关系越不明显;随着行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同时扩张对产能过剩的加剧效应将得到弱化。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除了要扭转要素推动型产业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下,借助技术进步和要素优化配置,理性投资并高效利用产能。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华 孙闻娅 白冰
数字金融通过改变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对技术进步偏向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层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金融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从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两个维度分析其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呈现资本偏向的特征,数字金融增强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数字金融覆盖宽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均对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覆盖宽度的边际效应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有异质性影响: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增强效应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数字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田萍 王德辉
投入要素替代弹性因涉及到经济增长状态、经济体向稳定状态的收敛速度和单位资本产出水平等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等产量线上投入要素数量和价格相对变化比的等价变换提出了替代弹性的回归方程计量估计法,其可以避免现有主流估计方法因为前提条件的限制等原因而具有丧失一般性及重复利用信息的问题。但难点转移到了不同时期等产量线上投入要素数据的获取方面。在中性技术进步、充分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本文证明了,利用现有样本信息得到的资本劳动数量比恰等于对应时间点上,和期初同等生产能力、等产量线上所需投入要素数量比。最后,利用1990-2015年数据,对我国资本-劳动投入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了平均和变结构估计与检验,得到样本期内我国平均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但1998年前后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明显不同,当前阶段(1999年以来)不能拒绝“要素替代弹性为1”的原假设等结论。研究表明我国经济体的生产能力正处于灵活且稳定的发展阶段。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卫民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关系假说,即在技术中性条件下,管理要素的产出弹性与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成正比,与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成反比。通过构建自变量包括资本、劳动和管理要素的简单宏观生产模型,理论上证明了上述假说,经验上利用1970-2006年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和OECD七国面板数据也较好验证了假说。这种理论假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为我国继续回到经济快速增长的轨道而进行的政策选择空间提供了一个方向性指导。
关键词:
要素产出弹性 广义技术进步 技术中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邵军 刘修岩 倪克金
如何找寻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发挥地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已然成为优化地区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拓展了传统的HK模型,阐释了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价格扭曲对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资本和劳动产出贡献份额的时变特征进行识别和估计,发现中国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特征逐渐由资本偏向型向劳动偏向型转变。为捕捉由要素跨区域配置引发的配置效率改善,构建了新的要素配置效率指标,并采用2004—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省级宏观数据,对要素配置效率、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要素价格扭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发现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善要素配置效率,且劳动价格负向扭曲对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阻滞作用要显著强于资本价格负向扭曲的阻滞作用。本文研究为地区最优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钰 李冉 姜崧
技术进步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聚焦林业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为充分发挥林业技术进步的带动力提供量化支持,助力我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全样本及四大区域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状态是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同;技术进步偏向并不总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四大区域的林业技术进步在多数年份偏向于资本与林地;部分地区的林业全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状态未完全相适应,要素配置有待改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调整生产技术进步方向、改善要素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文革 贾卫萍
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出发,构建包含数据要素的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框架,采用二阶泰勒展开对多要素CES生产函数进行近似表达,根据Solow的核算方法进行经济增长率分解,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偏向性要素配置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理论研究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1)要素效率(投入)增长率变化与要素效率水平或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是否一致。若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方向一致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若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方向相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当方向一致时,可以通过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选择适宜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当方向不一致时,无论选择何种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都会抑制经济增长。(2)是否偏向效率高或禀赋丰裕的要素。对技术进步偏向而言,技术进步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对要素配置偏向而言,当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当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低或禀赋相对稀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选择技术进步偏向效率高的要素;同时,要素配置向高效率要素倾斜,最终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效率水平相匹配,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晶 余泳泽 缪言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互联网平台主体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探究了数据要素变革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机理,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数据要素成本、数字化技术创新与数据要素质量影响就业、投资和资本装备率的真实效应。研究表明:数据要素成本降低使得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价格走低,价格效应短期挤出劳动,长期挤入资本,提升资本装备率;数字化技术创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重组升级引致效率变革,通过替代效应促进就业、降低投资,降低资本装备率;数据质量改进通过协同效应稳定和扩大就业,阻止资本无边界的扩张,降低资本装备率。本文厘清了数据要素对劳动和资本单个要素及其比例关系的配置效应和作用机理,为制定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就业与投资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季永宝 桑金琰
本文在垄断竞争框架下,首次推演出资本和劳动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进而选取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抑制了技术进步;进一步检验发现存在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促进技术进步的门槛区间;但跨过一定门槛后,要素扭曲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促进变为抑制。基于此,文章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徐家春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逐渐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配置偏向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生延超 钟志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饭店业得到迅速成长。但是我国饭店业的发展到底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还是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到质疑。本文基于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饭店业1997年以来整体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省份饭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结果显示:中国的饭店业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也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仍属于粗放式增长;北京等17个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生延超 欧阳峣
入世以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迅速成长。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到底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复制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到质疑。本文基于非参数Mal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汽车工业入世以来整体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汽车工业各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结果显示:入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TFP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因素共同推动的,但技术效率的影响相对有限,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子行业中差异明显,汽车业和汽车摩托车配件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且都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车用发动机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且逐年下降趋势明显;改装汽车业的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规模效应的发挥;摩托车业的产业地位导致其TFP、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都呈下降趋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常远 吴鹏
本文从理论层面探析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中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不同要素结构配置下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探究要素配置是否会扭曲其影响。研究发现,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配置偏向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中国的数据表明,要素配置合理下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配置偏向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要素错配扭曲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引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滞后项后要素错配扭曲技术进步偏向性抑制作用的程度有所下降;整体上,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要素配置推动,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