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7)
- 2023(10172)
- 2022(8583)
- 2021(8055)
- 2020(6484)
- 2019(14729)
- 2018(14752)
- 2017(28526)
- 2016(15535)
- 2015(16975)
- 2014(16511)
- 2013(15896)
- 2012(14162)
- 2011(12799)
- 2010(13169)
- 2009(12442)
- 2008(11947)
- 2007(10776)
- 2006(9968)
- 2005(8829)
- 学科
- 济(65130)
- 经济(65064)
- 农(46125)
- 业(45049)
- 管理(34151)
- 农业(30375)
- 企(24255)
- 企业(24255)
- 方法(24139)
- 数学(22141)
- 数学方法(21985)
- 中国(18849)
- 业经(18369)
- 制(16420)
- 财(14385)
- 地方(13125)
- 税(12445)
- 体(12111)
- 税收(11883)
- 贸(11820)
- 收(11818)
- 贸易(11812)
- 易(11491)
- 银(10943)
- 银行(10921)
- 发(10785)
- 行(10576)
- 融(10408)
- 金融(10407)
- 农业经济(10361)
- 机构
- 学院(210909)
- 大学(204160)
- 济(93989)
- 经济(92314)
- 管理(79837)
- 研究(72203)
- 理学(68528)
- 理学院(67894)
- 管理学(66888)
- 管理学院(66491)
- 中国(58237)
- 农(54238)
- 财(44041)
- 京(41427)
- 农业(41422)
- 科学(40974)
- 所(36241)
- 业大(36076)
- 中心(34112)
- 财经(33628)
- 江(32855)
- 研究所(32239)
- 经(30682)
- 经济学(28524)
- 范(26733)
- 师范(26494)
- 经济学院(25833)
- 农业大学(25733)
- 北京(25427)
- 州(25272)
- 基金
- 项目(136531)
- 科学(108043)
- 研究(105039)
- 基金(99012)
- 家(85472)
- 国家(84629)
- 科学基金(72664)
- 社会(68552)
- 社会科(64578)
- 社会科学(64562)
- 省(54417)
- 基金项目(51943)
- 教育(47729)
- 编号(45281)
- 划(44038)
- 自然(43560)
- 自然科(42563)
- 自然科学(42555)
- 自然科学基金(41842)
- 资助(39060)
- 成果(36449)
- 农(31171)
- 发(31069)
- 部(30863)
- 重点(30381)
- 课题(29770)
- 国家社会(28924)
- 创(28773)
- 性(27625)
- 制(27497)
- 期刊
- 济(112161)
- 经济(112161)
- 研究(66659)
- 农(58475)
- 中国(46902)
- 农业(39288)
- 财(31846)
- 学报(31185)
- 科学(29338)
- 融(26038)
- 金融(26038)
- 管理(25531)
- 大学(24851)
- 业经(24271)
- 教育(24235)
- 学学(23626)
- 业(18595)
- 技术(17444)
- 经济研究(16767)
- 财经(16589)
- 问题(15518)
- 农村(14413)
- 村(14413)
- 经(14382)
- 农业经济(13941)
- 世界(12466)
- 版(11508)
- 经济问题(11114)
- 技术经济(10271)
- 贸(9742)
共检索到329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祎 杨鑫 高鸣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关键词:
非农就业 要素配置 农民增收 市场化改革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恩慧 石道金 王晓丽 杨丽霞
山区既是承担重要生态功能地区,也是相对贫困地区,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实施对森林生态建设、农户的生产要素和收入来源都会产生影响。如何实现山区生态改善和农户增收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估计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且通过Heckman两阶段检验,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非农就业在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增收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样本农户家庭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2)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和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公益林面积占比显著促进样本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就业程度对家庭年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户主年龄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户增收效果更为明显。政策启示:(1)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林补偿政策,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要落实公益林补偿配套政策,带动农户转变家庭生计结构;(3)要加强产业带动与就业帮扶,解决农户就业难题;(4)要进一步融合集体林权与产业振兴,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
公益林补偿政策 非农就业 农户增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关键词:
农地确权 土地流转 农地投资 抵押贷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苇锟 杨明婉
基于粤赣841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实证检验农户非农转移对农地流转契约的选择逻辑。结果显示:农户非农转移尤其是异地非农转移使得家庭在流转土地时选择口头契约而非书面契约,是私人关系合意性表达的一种体现。农户非农转移对口头契约的选择主要捕捉于"低租金"选择的"廉价型"流转和农地禀赋效应的降低,表征为流转双方的"人情礼物"的交换。因此,应将口头契约作为"乡土中国"制度遗产,是维系乡村微观秩序治理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非农转移 农地流转 契约选择 选择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程凌燕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在新时代中助推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意义,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增收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当前,要精准对应制约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助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各项制度的深化改革,鼓励农民抓住机会积极创业就业,大力推进农村绿色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兵 李娜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陶颖 王文涛 陈启亮 柯明
宗教信仰与农户非农收入的关系是宗教经济学亟需破解的难题。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传统分位数回归(QR)与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方法,实证检验宗教信仰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整体上宗教信仰对农户非农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农户收入的低分位点阶段,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农户的信教动机逐渐由"功利取向"转化为"价值取向",导致宗教信仰的增收效应呈现出递减趋势。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农村居民信仰转型的理解,而且也提供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与视角。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陶颖 王文涛 陈启亮 柯明
宗教信仰与农户非农收入的关系是宗教经济学亟需破解的难题。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传统分位数回归(QR)与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方法,实证检验宗教信仰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整体上宗教信仰对农户非农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农户收入的低分位点阶段,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农户的信教动机逐渐由"功利取向"转化为"价值取向",导致宗教信仰的增收效应呈现出递减趋势。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农村居民信仰转型的理解,而且也提供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与视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非农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宜庆 熊子怡 张科 王雯
文章利用城市面板数据、互联网招聘大数据以及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选用“宽带中国”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缓解内生性后依然稳健。具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低技能劳动力招聘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此外,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作用,发现该增收效果在年轻化的农村劳动群体和宗族网络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生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讨论了农户的演变与分类问题。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内卷"模式,农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和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发生的变异,以新的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的"拐杖"逻辑与农户演化规律。并对农户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指出了各种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趋势。从演化的角度证明了适度规模的、劳动和资本密集的、高效的家庭式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
中国农户 农户分化 农户演化 农户分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柳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力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使之成为农村和城市的纽带,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产业互动,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
要素市场 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波 陈昭玖
本文基于农户风险分散的视角,构建了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决策模型,分析了农户非农就业与务农收益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农户非农就业与反映农户生产、家庭和农业政策特征等解释变量之间的Tobit模型对江西省591户稻农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为风险规避型农户,农业收入对其非农就业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也与农户非农就业呈反向相关关系。农业政策取向应体现差异性,即针对规模大户应该加强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其务农收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规模小户或散户则应该有选择性地推进农业技术服务政策,适时适度加强其非农就业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力度,促进其更好地实现非农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凯 梁流涛
我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的演化,是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对称、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之下,相关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是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妥协折衷的产物。其中,以地方政府和农民为主导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是其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
关键词:
非农建设用地 利益集团 市场演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青松 何欣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基于包容性理论视角,通过对比传统助农模式和现代助农模式可以发现,交易成本、农产品质量和市场信息约束是数字经济时代阻碍小农户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将"小生产"与"大市场"无缝对接,促进边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深度融合,以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