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0)
- 2023(8824)
- 2022(7305)
- 2021(6887)
- 2020(5735)
- 2019(13151)
- 2018(12618)
- 2017(23410)
- 2016(12577)
- 2015(14616)
- 2014(14321)
- 2013(14324)
- 2012(13432)
- 2011(12575)
- 2010(12356)
- 2009(11352)
- 2008(11144)
- 2007(9639)
- 2006(8606)
- 2005(7935)
- 学科
- 济(60858)
- 经济(60775)
- 管理(35317)
- 业(34066)
- 方法(26708)
- 企(24921)
- 企业(24921)
- 数学(24583)
- 数学方法(24414)
- 中国(21295)
- 农(15420)
- 技术(13461)
- 贸(12601)
- 贸易(12595)
- 易(12343)
- 制(11123)
- 学(10887)
- 财(10873)
- 业经(10544)
- 农业(10308)
- 地方(10281)
- 环境(9667)
- 银(8384)
- 银行(8355)
- 发(8323)
- 行(8159)
- 融(8099)
- 金融(8099)
- 体(7826)
- 技术管理(7527)
- 机构
- 大学(195665)
- 学院(191038)
- 济(90800)
- 经济(89253)
- 研究(74632)
- 管理(71631)
- 理学(61988)
- 理学院(61179)
- 管理学(60372)
- 管理学院(59980)
- 中国(55728)
- 科学(43679)
- 京(43081)
- 所(37548)
- 财(36922)
- 研究所(34415)
- 农(33829)
- 中心(32386)
- 财经(30180)
- 经济学(30151)
- 业大(29060)
- 经(27840)
- 北京(27580)
- 经济学院(27202)
- 农业(26841)
- 院(26610)
- 江(26356)
- 范(25065)
- 师范(24834)
- 科学院(22891)
- 基金
- 项目(131957)
- 科学(105610)
- 基金(100150)
- 研究(93636)
- 家(89488)
- 国家(88875)
- 科学基金(75263)
- 社会(64287)
- 社会科(61243)
- 社会科学(61230)
- 基金项目(52520)
- 自然(47249)
- 省(46774)
- 自然科(46249)
- 自然科学(46238)
- 自然科学基金(45466)
- 教育(41940)
- 划(41625)
- 资助(40872)
- 编号(33946)
- 部(31286)
- 重点(30444)
- 国家社会(29112)
- 发(28735)
- 创(27568)
- 中国(27180)
- 成果(26886)
- 教育部(26790)
- 创新(26180)
- 人文(25101)
共检索到284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丽岗
本文以1995~2011年的中国城市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用就业密度反应要素集聚水平,空间距离反映集聚溢出形成的技术梯度,考察了两者与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非农生产率与就业密度显著正相关;沿距离呈现出"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城市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技术交流的增加正在逐步降低距离的负效应。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距离 要素密度 技术梯度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韬 王桂新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关键词:
集聚经济 经济密度 生产率 技术效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敏 黄玖立
本文借助企业要素密度异质性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的相对要素密度能否构成企业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地区层面的比较优势能够传导给企业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具体地,对于处在不同的地区-产业组但具有相同的相对要素密度的两个企业,处在要素丰裕地区-要素密集型产业组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销售产值,即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柯善咨 郑腾飞
本文根据拥堵外部性和居民与厂商最优化原理构建模型,检验交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和以下城市最佳车辆密度分别为1813和2812辆/km2;在2003-2012年期间,拥堵的城市从16个增至166个,生产率损失从255亿元上升到7877亿元,几乎全在大城市;城市路桥资本上升10%,通行能力增长约16%,大城市投资收益远高于小城市投资收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风光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经济性,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刻画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要大于要素投入,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中,技术效率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进步的影响,而规模经济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非常有限。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良举 王永培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信武 崔悦 汤正捷
以12mm厚意杨Populus deltoids板材为试材,在1MPa,100℃和2~5min条件下,实施横向热压密实试验,采用剖面密度梯度(VDP)测试仪获取了密实后速生杨木锯材的断面密度分布,并利用建立的"密度-压缩率"转换公式,转换为压缩率数据,从而实现了木材断面压缩率的准连续定量和定位。结果表明:①VDP技术可以准确定量密实后木材各厚度微层的压缩率;②意杨木材断面压缩率分布与剖面密度梯度类似,呈现表高芯低的宽"V"形;在试验工艺条件下,表层约50%厚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最大压缩率达到34%~37%,而芯层未受到显著压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星 王林辉
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单一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网络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作用以及劳动力流动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检验不同性质交通网络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网络密度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显著正向作用,其中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作用尤为突出,且同一性质交通网络体系的作用强度随等级降低呈下降趋势;异质性交通网络之间存在互补性,随着交通网络密度的增加,互补性逐渐减弱;异质性交通网络密度通过劳动力流动特别是研发人员流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类型和等级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差异明显,作用强度随交通网络等级的降低呈下降趋势。鉴于此,地方政府未来应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在已经开通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进一步提高其网络密度。与此同时,重点关注研发人员流动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和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和科研经费,吸引研发人员流入,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或放松人才落户限制,全面解决人才户籍问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振 孙计领
基于2007—2014年43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较新的F a?re-Primont指数DEA方法,把城商行和上市银行的效率及全要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内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普通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最低,上市城商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依次增大,但普通城商行和上市城商行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加,上升态势尤为明显;2007—2014年,四类银行的平均TFP指数均有所增长,普通城商行、上市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年均增长8.16%、5.42%、2.11%、2.51%。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骆文月 随洪光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发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均提高技术进步、抑制规模经济;在技术效率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流量效应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存量效应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流量效应促进规模经济、抑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交互效应说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时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本文利用M alm qu ist生产率指数分析中国41个主要城市在1990年~2003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本文的分析发现:(1)虽然有些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其规模效率却下降了,表明城市的生产效率未达到最佳规模状态;(2)为了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城市需要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利用效率以及规模效率;(3)通过M alm qu ist指数和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分析,本文得出初步的结论,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汉华 夏海波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