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5)
2023(9092)
2022(7591)
2021(6709)
2020(5413)
2019(12197)
2018(11660)
2017(22111)
2016(11880)
2015(12857)
2014(12990)
2013(13039)
2012(12483)
2011(11620)
2010(11846)
2009(10841)
2008(10308)
2007(9255)
2006(8402)
2005(7633)
作者
(37409)
(31616)
(31378)
(30038)
(20010)
(15153)
(14151)
(12092)
(11896)
(11310)
(11040)
(10498)
(10321)
(10008)
(9907)
(9730)
(9263)
(9141)
(9071)
(8921)
(8092)
(7704)
(7689)
(7248)
(7194)
(6989)
(6906)
(6522)
(6502)
(6282)
学科
(79411)
经济(79364)
管理(30158)
(29689)
方法(26902)
数学(24429)
数学方法(24258)
(21857)
企业(21857)
地方(21499)
(19296)
中国(16315)
业经(15606)
(15005)
地方经济(14155)
农业(13842)
(13400)
(10581)
(9592)
(9530)
金融(9529)
环境(9488)
产业(9447)
(8753)
贸易(8748)
(8576)
(8550)
银行(8522)
(8353)
(8263)
机构
学院(186049)
大学(185613)
(89760)
经济(88219)
研究(70260)
管理(66258)
理学(57615)
理学院(56831)
管理学(55852)
管理学院(55485)
中国(50206)
科学(42481)
(37913)
(37244)
(36344)
(34668)
研究所(33300)
财经(30292)
中心(30186)
经济学(30049)
业大(28407)
(27512)
(27446)
农业(26895)
经济学院(26861)
(24408)
(24370)
师范(24082)
北京(23408)
财经大学(22539)
基金
项目(125431)
科学(99352)
基金(93233)
研究(87899)
(82767)
国家(82123)
科学基金(69489)
社会(60336)
社会科(57356)
社会科学(57339)
基金项目(49394)
(48326)
自然(43508)
自然科(42518)
自然科学(42505)
自然科学基金(41811)
(40457)
教育(39208)
资助(37782)
编号(32216)
(29131)
重点(28902)
(27940)
国家社会(26437)
成果(25905)
(25421)
教育部(23910)
创新(23903)
科研(23764)
发展(23452)
期刊
(104741)
经济(104741)
研究(57827)
中国(33804)
(33448)
学报(32854)
科学(29978)
(27550)
大学(24829)
管理(24259)
学学(24117)
农业(22588)
经济研究(18364)
财经(16590)
(16315)
金融(16315)
业经(15276)
技术(14596)
(14564)
问题(13592)
教育(12861)
技术经济(11012)
(10639)
统计(10406)
(9442)
世界(9394)
(9352)
(9193)
商业(8773)
经济问题(8738)
共检索到276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华桂宏  陈雨佳  
本文基于2006—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数据,从人口、资本视角出发探究要素城乡结构与地区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和金融城乡结构均与地区经济韧性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表明持续推动人口或金融资源的城镇集聚,并不能持续增强经济韧性。而两者的协同度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跟随城镇化步伐合理发展城乡金融,能有效克服经济脆弱性。异质性研究发现:最优人口城乡结构呈现“东>中>西”的现象,金融城乡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协调度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度是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强经济韧性的。据此建议,合理规划城乡发展需要均衡要素间的城乡结构,以保证经济系统健康平稳。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琼慧   钟慧欣   田雨柔  
民族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对于补齐我国经济建设短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熵权法对民族地区9省(自治区)2011—2020年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借助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韧性水平较低,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变动趋势、“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经济韧性区域差异有所改善;空间溢出效应显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经济活力及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经济韧性;产业结构水平与对外贸易不能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乾  赵儒煜  张振  
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体系,对2009—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对东北地区经济韧性总体空间演化和不同省份内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演化差异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东北振兴政策的逐步实施,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得到持续改善,但从区域经济韧性的评价结果来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较低,规模大的城市经济韧性较高,中心城市经济韧性明显高于非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步伐,摆脱路径依赖,应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产业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琳  董藩  
以2018—2021年风险冲击期为样本,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创新要素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并使用Shift-Share分解法将经济韧性划分为区域经济韧性与产业韧性,将创新要素分解为效率变动、技术变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四个变量,进行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韧性存在空间相关性,经济水平越接近的区域,其经济韧性表现越相似;(2)整体而言,创新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分产业而言,科技创新对第二产业韧性的增强作用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第三产业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显著,第一产业韧性的增强主要依赖于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娜娜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韧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韧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经济能够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经济发展韧性,且这种影响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对此,需要通过加速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经济建设技术与政策投入力度、拓宽数字经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经济发展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宏辉   郑新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且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的数字经济正向促进农业经济韧性,且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非粮食主产区则表现不显著。因此,应强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激活各产区农业潜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娜娜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韧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韧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经济能够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经济发展韧性,且这种影响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对此,需要通过加速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经济建设技术与政策投入力度、拓宽数字经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经济发展韧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如何提升我国经济韧性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省级层面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城乡流通一体化指数与经济韧性指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经济韧性程度的提高,并且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影响作用在各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城乡流通一体化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考虑到控制变量的非线性影响后,表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此外,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对经济韧性同样具有正向影响,而商贸流通所含行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孙月梅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内生动力。选取2013—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可增强经济韧性,且该助力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赋能效应最强;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是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影响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且该传导机制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增强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门槛效应,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上述结论既能丰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又可为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莉   黄兰稀   严月岑   文传浩  
[目的]测度和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为维持全流域乡村地域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的乡村生态韧性进行测度和评价,运用PCSE、FGLS方法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时序演变上,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有所下降,乡村生态韧性均值从2010年的0.215下降到2019年的0.200;在区域分异特征上,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并未出现明显极化现象,但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且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流域段之间的差距是导致全流域各地区乡村生态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空间格局上,全流域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梯度下降态势,且空间演进呈现“东北—西南”格局,总体上空间布局的演变较小;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与长江经济带的乡村生态韧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本、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韧性呈负相关。[结论]建议以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生态化发展,构建合理的留才引才机制,深化数字乡村建设,推进绿色城镇化,构建城乡环境共同体,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以提高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中栋  李辉文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的框架下提出两个命题,探讨了总要素替代弹性在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异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辉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韧性,一般指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个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比较新颖,对应的英文词汇resilience,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也常用来指金融机构应对危机(风险)的能力。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30多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于井远  
提升直接税占比、优化税制结构是构建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使用2007—2018年地级市数据评估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其重要的影响机制,且表现为非线性关系;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测度方法、改变样本范围、使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突出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城市、大城市、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创新支持程度较高的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中小城市、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创新支持程度较低的城市,影响并不十分显著。本文从优化税制结构视角为如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东玲  焦宇新  
基于贫困陷阱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2—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动态测度了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结合省际地区数据测算农业保险发展指数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农户异质性视角考察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对增强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传导路径。按照农业保险发挥的边际效果特征,将农户群体划分为高效型、低效型与无效型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样本期间内不同类型间的农户存在相互转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效型占比不断上升,低效型与无效型占比逐渐下降。当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农业保险才显现出明显的正向效果,且随着农户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农业保险的边际效果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蒋健   吴海涛   李双双   柳清瑞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土地、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四大生产要素出发,实证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抑制农业经济韧性。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促进规模化农业经营土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韧性;通过抑制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以及农户农业资本投入,进而抑制农业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在西部、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产销平衡区内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