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7)
- 2023(9909)
- 2022(8263)
- 2021(7339)
- 2020(5889)
- 2019(13465)
- 2018(12803)
- 2017(24626)
- 2016(13472)
- 2015(14567)
- 2014(13951)
- 2013(13733)
- 2012(12468)
- 2011(11152)
- 2010(10734)
- 2009(9651)
- 2008(9235)
- 2007(7649)
- 2006(6642)
- 2005(5444)
- 学科
- 济(56348)
- 经济(56291)
- 管理(36173)
- 业(33565)
- 企(24320)
- 企业(24320)
- 方法(23528)
- 数学(21603)
- 数学方法(21435)
- 农(16437)
- 中国(16360)
- 地方(13784)
- 学(13135)
- 财(12016)
- 环境(12008)
- 业经(11634)
- 农业(11550)
- 贸(9652)
- 贸易(9650)
- 易(9311)
- 土地(9138)
- 技术(8583)
- 城市(7979)
- 划(7854)
- 制(7796)
- 发(7469)
- 务(7009)
- 财务(7005)
- 财务管理(6998)
- 产业(6971)
- 机构
- 学院(185387)
- 大学(185266)
- 济(75125)
- 经济(73587)
- 管理(70756)
- 研究(64462)
- 理学(62565)
- 理学院(61724)
- 管理学(60652)
- 管理学院(60323)
- 中国(46668)
- 科学(43346)
- 农(41137)
- 京(39301)
- 业大(35258)
- 农业(33036)
- 所(32377)
- 研究所(30241)
- 财(29980)
- 中心(29939)
- 江(26483)
- 财经(25308)
- 范(24359)
- 师范(23997)
- 院(23847)
- 经济学(23559)
- 北京(23355)
- 经(23211)
- 农业大学(23072)
- 经济学院(21586)
- 基金
- 项目(139659)
- 科学(110030)
- 基金(103041)
- 研究(93696)
- 家(93309)
- 国家(92554)
- 科学基金(78973)
- 社会(62762)
- 社会科(59637)
- 社会科学(59616)
- 基金项目(56430)
- 省(55083)
- 自然(53392)
- 自然科(52180)
- 自然科学(52164)
- 自然科学基金(51219)
- 划(47082)
- 教育(41311)
- 资助(39782)
- 编号(34881)
- 重点(31561)
- 发(30620)
- 部(29579)
- 创(29440)
- 计划(27835)
- 创新(27694)
- 科研(27133)
- 国家社会(26939)
- 成果(25039)
- 大学(24722)
共检索到253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单玉红 韩晴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析要素区际流动对区域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县域为单元构建武汉城市圈的信息、经济和人口要素流的多要素流空间网络,归纳县域之间多元要素的流动特征。测算各县域的土地绿色生产效率,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验证要素流动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这种影响力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1)武汉城市圈要素流网络总体上呈现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但已初步形成天门-仙桃-潜江这一相对聚集的独立发展的子群区域;(2)流生产空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传统场空间的契合较高,要素流动尚比较依赖地理距离;(3)武汉城市圈的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等级的空间格局与要素流网络的中心度格局并不完全一致,表明要素流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4)信息中心度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经济中心度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具有负向效应,人口中心度的影响不显著;(5)GWR模型验证了多元要素流对土地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1)继续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要素在更大空间上的流动;(2)要素流动加快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差别化的绿色发展对策,自然资源丰富的南部丘陵地区更需尽快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流动加快;(3)提升区域信息发展水平是当前提高土地绿色生产效率最有效手段,应尽快提升城市圈整体信息化水平;人口流方面,应聚焦创新型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的流动问题。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义菁 梅琳 张涛 敖荣军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新利 杨柏寒 刘适 马才学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是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思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的区域,在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中拥有越高的优先度。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根据此原则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演化速率,因而可以实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丞娟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了纵向上的时间分析和横向上的地区分析。2006~2012年间武汉城市圈有近一半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或下降都与技术效率的提高或者下降有更大的关系,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效率提高,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利用武汉城市圈2001—2012年39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对城市圈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估算,并结合要素贡献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提出了总量控制和差别化调控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本、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7%、17.68%、62.18%,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且暂时很难被资金和劳动有效替代;2城市圈各县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为50.36%,最低仅为0.66%;3按照要素贡献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可将城市圈建设用地划分为优先供给区、重点供给区、适度供给区、内涵挖潜区四个管控区;4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可在管控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总量控制和差别化调控两方面实现。
关键词:
差别化管理 建设用地 贡献率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沈萌 甘臣林 陈银蓉 梅昀
本文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4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主观决策因素。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意向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感知行为控制,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控制力较弱;2)经济收益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动力,而就业保障程度则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阻力,感知风险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3)农户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村集体的信任度;4)受制于村集体的统一流转,农户的自我决策能力较弱,对行为意向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本文建议建设因地制宜的租金制度,促进农地信息交易平台的建立,同时优化务工环境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道权 王娅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运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2004-2015年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使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但二者的变化路径具有显著差异;从长期效应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每提高1%,其土地利用效率将增加0.65%;从短期效应来看,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存在着非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关键词:
社会空间分异 武汉城市圈 人口普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名峰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为例,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9个武汉城市圈城市和5个非城市圈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圈内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不均衡。本研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各地应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合湖北省主题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军 翟丽君 刘艳芳 徐姗
文章结合统计年鉴数据和地理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维城市要素流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间联系与各城市功能,并采用赋值法对4种城市要素流进行评分,进而对武汉城市圈的功能布局与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武汉是城市圈的发展中心,"一城独大"态势依旧显著,城市圈整体极化和辐射能力较弱,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较多。(2)城市圈内城际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3)根据赋值后的综合结果,从"点线面"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布局给出建议。点:"一三二三"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为武汉,次中心城市为黄石、鄂州和孝感,核心区为咸宁和黄冈,影响区为仙桃、潜江和天门;线:以孝感—武汉—鄂州—黄石、武汉—咸宁、武汉—黄冈为3个发展轴的"小"字型的空间布局形式;面:将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划分为3个发展区,即武汉—鄂州—黄冈—黄石、武汉—咸宁、武汉—孝感—仙桃—潜江—天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文菲 丰燕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数字经济、消费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消费升级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中,消费升级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应当加速数字经济的普用与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档次;正确认识消费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法评价城市圈2002-2012年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圈及其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周期、幅度及同期土地利用水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投入方面,能源投入一直是主要因素,劳动投入过多限制了城市圈早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投入冗余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