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9)
2023(11807)
2022(9776)
2021(8959)
2020(7465)
2019(17005)
2018(16082)
2017(30518)
2016(15804)
2015(18340)
2014(17353)
2013(17382)
2012(15963)
2011(14291)
2010(14587)
2009(13803)
2008(12769)
2007(10957)
2006(9817)
2005(9064)
作者
(44308)
(36725)
(36379)
(34671)
(23094)
(17452)
(16654)
(14097)
(13987)
(12971)
(12451)
(12377)
(11729)
(11393)
(11370)
(11305)
(10845)
(10528)
(10433)
(10302)
(9184)
(8829)
(8649)
(8292)
(8253)
(8233)
(7933)
(7903)
(7428)
(7322)
学科
(67766)
经济(67704)
(49259)
管理(45918)
(40095)
企业(40095)
方法(30021)
中国(27377)
(27286)
金融(27286)
数学(26708)
数学方法(26482)
(24386)
银行(24365)
(23674)
(19124)
(18655)
(17027)
贸易(17014)
(16767)
(15696)
业经(15466)
地方(13025)
农业(12869)
(12165)
财务(12138)
财务管理(12120)
技术(11673)
企业财务(11589)
中国金融(11345)
机构
大学(225064)
学院(223691)
(105044)
经济(103341)
管理(85631)
研究(80009)
理学(73860)
理学院(73119)
管理学(72153)
管理学院(71751)
中国(69363)
(48338)
(47169)
科学(44173)
(39048)
财经(38667)
中心(37961)
(35546)
研究所(35464)
(34529)
经济学(34376)
经济学院(31149)
(30602)
北京(30588)
业大(29598)
财经大学(29203)
(28404)
农业(26983)
(26907)
师范(26639)
基金
项目(149541)
科学(119767)
基金(111908)
研究(111700)
(97476)
国家(96716)
科学基金(83224)
社会(74520)
社会科(71130)
社会科学(71113)
基金项目(57612)
(55187)
自然(50860)
教育(50228)
自然科(49775)
自然科学(49760)
自然科学基金(48978)
(47316)
资助(46190)
编号(42430)
成果(34896)
(34675)
重点(34113)
(33083)
国家社会(33009)
(32908)
创新(30800)
教育部(30418)
中国(30025)
课题(29721)
期刊
(107214)
经济(107214)
研究(72224)
中国(46358)
(35870)
金融(35870)
(35686)
管理(32106)
学报(31732)
(31012)
科学(30589)
大学(25061)
学学(23612)
教育(21658)
农业(21156)
经济研究(19422)
财经(19348)
技术(18780)
(16753)
国际(16203)
(15990)
业经(15299)
问题(14134)
世界(13650)
(12671)
技术经济(11140)
科技(11065)
统计(10336)
理论(9969)
(9854)
共检索到345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仁祥  杨曼  
本文引入科技金融耦合价值链的讨论,并从要素匹配、吸收能力异质性出发,考察了吸收能力要素在科技金融耦合价值链实现中的门槛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47个国家1980-2013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本等吸收能力要素对科技金融耦合价值链的实现具有显著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金融耦合的过程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严重失调衰退向良好协调发展的转变,但吸收能力要素水平较为低级,仍处于{中等经济基础、低制度环境、中等人力资本}阶段,如此不利于科技金融耦合价值链的实现。上述研究能为中国科技金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避免陷入"重规模、轻吸收"的"科技金融陷阱"。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邢乐斌  任春雪  曾琼  
根据创新开放广度与深度,提出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与低广度-低深度4种组合策略。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开放度组合策略与创新绩效关系模型,以我国三大行业201家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实施高广度-高深度组合策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突破式创新绩效,实施其它三类组合策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渐进式创新绩效;吸收能力不仅能够积极调节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组合策略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而且能够积极调节3种组合策略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无法调节低广度-低深度组合策略与突破式创新绩效、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陶锋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代工制造业实现了规模的急剧扩张,但由于吸收能力弱,代工制造业创新绩效和国际竞争力低下,并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国际代工联盟知识溢出的框架内,分析了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并构建吸收能力指数,利用珠三角代工制造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代工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的调节效应,即吸收能力增强了外部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相比,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更重要;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隐性知识溢出对代工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重要,而在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中,显性知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范兆斌  苏晓艳  
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翊钧   孟庆伟  
全球价值链嵌入是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切入点,文章基于2007—201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结构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结构转型可以促进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嵌入程度的提高,但对嵌入位置的积极影响在高金融发展程度国家才得以发挥,最优金融结构的效率提升机制作用于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而风险分散机制作用于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岩  翟瑞瑞  姜鹏飞  
本文构建"吸收能力-研发方式组合-创新绩效"的研究架构,利用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中的406家制造业企业2008—2011年数据,结合系统结构方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企业研发方式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关系。发现不是所有的研发方式组合都受吸收能力影响,仅对包含有研发国际化的组合有正向关系;仅依靠内部研发不能满足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要求;多样化的研发方式组合对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仅有包含研发国际化的组合对渐进式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并且企业吸收能力对研发方式组合与两类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基本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春森  梁雯  
基于组织学习机制和知识资源价值创新导向两条主线回顾吸收能力研究文献,反演知识吸收能力概念延异过程,发现知识吸收能力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反演和解构知识吸收能力得到要素链接机制和维度,构建基于认知、执行和提升3个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维度框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杨  黄艳希  谷玮  
研究目标:更精确地反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和升级情况。研究方法:运用2016年WIOD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中间品投入与吸收产业一一匹配以构造更微观的分类,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等指数,并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供需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程度高速增长,但增速不断降低,中国需求层面的技术复杂度水平普遍高于供给层面,而美国则正好相反;全球价值链地位、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供需不匹配程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存在差异。研究创新:通过新产业分类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情况。研究价值:为中国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杨  黄艳希  谷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呈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全国及分区域的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影响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通过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金融环境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但由于区域金融差异,区域金融环境吸收能力表现不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呈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全国及分区域的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影响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通过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金融环境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但由于区域金融差异,区域金融环境吸收能力表现不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孟凡臣  赵中华  
在评价企业吸收能力是否足以支撑企业成功转移所需外部知识时,应结合知识吸收和转移具体情形关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对4家国际并购案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国际并购整合不同阶段,知识转移条件不同,知识转移的关键和重点也有差异。因此评价国际并购企业跨文化吸收能力应根据并购整合的不同阶段构建不同指标。基于对4个案例不同阶段知识转移关键和重点的探索,提炼国际并购整合不同阶段知识转移对企业跨文化吸收能力的具体要求,并据此构建各阶段评价指标,通过4家案例企业进行实证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启示和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乾  钟昌标  黄远浙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乾  钟昌标  黄远浙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赵永尊  严佳炜  钱静闲  
金融科技企业并购具有明显的技术并购的特征,金融科技企业是否通过并购有效吸收了外部技术?其中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机制又是什么?本文从技术融合的角度,研究吸收能力对金融科技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并购交易特征对金融技术吸收能力与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本文以A股金融科技指数成分股2009—2022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方的金融技术吸收能力对并购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并购双方的关联关系、相对规模以及互补性,都对金融技术吸收能力与并购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建议金融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吸收能力,科学识别并购标的,结合并购双方的关联关系、相对规模以及互补性,合理选择并购标的。同时,建议监管部门支持并规范金融科技企业并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