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2)
- 2023(6664)
- 2022(5524)
- 2021(5305)
- 2020(4436)
- 2019(10338)
- 2018(9913)
- 2017(18641)
- 2016(10087)
- 2015(11774)
- 2014(11391)
- 2013(11675)
- 2012(11067)
- 2011(10409)
- 2010(10363)
- 2009(9494)
- 2008(9585)
- 2007(8270)
- 2006(7387)
- 2005(6657)
- 学科
- 济(47655)
- 经济(47602)
- 管理(23239)
- 业(22659)
- 方法(21866)
- 数学(19595)
- 数学方法(19437)
- 企(16609)
- 企业(16609)
- 中国(15474)
- 贸(12233)
- 农(12227)
- 贸易(12227)
- 易(11993)
- 学(10018)
- 财(9734)
- 业经(8726)
- 制(8407)
- 农业(7924)
- 银(7652)
- 银行(7625)
- 行(7455)
- 融(7399)
- 金融(7398)
- 环境(7070)
- 关系(6727)
- 出(6530)
- 发(6483)
- 和(6444)
- 地方(6324)
- 机构
- 大学(159088)
- 学院(153829)
- 济(74108)
- 经济(73103)
- 研究(63714)
- 管理(55116)
- 中国(48367)
- 理学(47643)
- 理学院(47008)
- 管理学(46242)
- 管理学院(45963)
- 科学(37264)
- 京(34934)
- 所(33291)
- 研究所(30714)
- 财(30688)
- 农(28993)
- 中心(26754)
- 财经(25119)
- 经济学(24861)
- 经(23228)
- 农业(23075)
- 业大(22945)
- 北京(22683)
- 经济学院(22449)
- 院(22248)
- 江(21210)
- 范(21114)
- 师范(20913)
- 科学院(20096)
- 基金
- 项目(103662)
- 科学(82674)
- 基金(79358)
- 研究(73673)
- 家(71308)
- 国家(70812)
- 科学基金(58915)
- 社会(49915)
- 社会科(47496)
- 社会科学(47484)
- 基金项目(41062)
- 自然(36960)
- 自然科(36154)
- 自然科学(36138)
- 省(35662)
- 自然科学基金(35582)
- 教育(33559)
- 资助(33054)
- 划(32498)
- 编号(26534)
- 部(25304)
- 重点(24302)
- 中国(23279)
- 成果(22927)
- 国家社会(22718)
- 发(22629)
- 教育部(21597)
- 创(21266)
- 创新(20095)
- 科研(19903)
共检索到233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郝枫
要素收入分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长期备受关注。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发现劳动份额随经济发展阶段提高具有"■型"演进规律,"U型规律"和"要素份额稳定性"都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据此审视中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问题及成因,并反思其政策涵义。
关键词:
要素分配 “■型”演进趋势 嬗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本文运用1998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生产函数估计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份额偏低,且先下降后上升,逆经济周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者所得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对劳动者不公的现象;通过考察劳动对产出贡献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虽然进一步拉大了与劳动份额的差距,但是对后期劳动份额的提高也起了正面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以及经济波动是导致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份额 要素贡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树仁 钟茂初 孔元
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变化。针对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的现实,中产阶层的概念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被广泛地使用。本文在明确界定上产、中产、下产三个阶层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对统计年鉴基础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测度出中国发展水平在人均GDP介于1000~10000美元各发展阶段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和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三个阶层的格局结构。进而采用典型样本,刻画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动态格局,总结得出其演化路径和变动规律。最后通过计量方法讨论了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的影响关系,并提出以加速城镇化作为扩大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的政策主张。
关键词:
分配格局 中产阶层 演进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重恩 钱震杰 武康平
本文讨论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因素问题。在标准的新古典要素分配份额模型中,本文引入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以及企业目标函数的差异,建立了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模型。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计量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表明,垄断能力越高,资本收入份额越高,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各类经济性质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法人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传统新古典分配模型考虑的技术因素,包括要素投入比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对要素分配份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蔼婷
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是揭示中国国民收入功能分配格局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广泛存在的未被观测经济视角,提出了一种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新方法——"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基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的重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基本上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并未大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变化规律并非一味地下降而是呈现典型的"倒U型"走势。系统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是正向的GDP系统内效应和正向的NOE系统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则是相对微弱的NOE系统间正效应无法抑制相对强大的GDP系统内负效应的结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慧文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杰
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系统中劳动报酬的形成机理和产生效率,对于中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重点从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开放背景下1987—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背后动因。研究发现,最终需求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化对我国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最终需求结构、以需求衡量的产业结构、最终需求进口替代、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和投入产出效率对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11%、14%、2%、38%、2%和33%。进一步研究发现,1997年之后,国内消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吉超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两者又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可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工会的力量。根据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6.62%下降至2013年的50.86%。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与实际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负相关,与公有制经济占比和工会的力量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会组织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明海
文章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估算,区分名义和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并探讨这种区分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的影响。结果发现,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估算值比现有文献中的名义估算值低6~14个百分点,其下降幅度更大、下降持续期更长,表明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恶化比预期更为严峻,也更符合普通劳动者对收入分配的直观感受。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出现U形拐点既可能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短期效应,也可能是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引起的长期趋势。因此文章认为,应当改变传统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偏向劳动要素的技术进步,发展有利于劳动要素的现代服务业,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效率。
关键词:
名义劳动收入份额 实际劳动收入份额 估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谚晨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并且处在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的水平,文章分别用资金流量表方法和收入法计算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相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低迷,往往还伴随着收入差距过大。文章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由于劳资分配失衡,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所致,并从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个角度来分析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的现象,结果表明在投入阶段资本增速较快,对劳动发生了挤占与替代;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长期超过平均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在产出方面,计算了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系数,结果表明企业部门存在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不良影响 劳资分配失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袁佳
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格局。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行业收入差距悬殊、贫富差距持续加剧等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只有0.2,而90年代中后期就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本世纪前十年基本维持在0.48~0.49。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进表
关键词:
分配格局 基尼系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本文使用SBM-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省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以累积相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研究发现:(1)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论文基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差异将28个省区分为"持续下降型"、"缓慢上升型"和"快速上升型"三种类型。(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差距呈扩大态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本文使用SBM-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省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以累积相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研究发现:(1)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论文基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差异将28个省区分为"持续下降型"、"缓慢上升型"和"快速上升型"三种类型。(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差距呈扩大态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差距变小的同时表现为"三极分化"逐渐消失;中部地区差距明显;而西部地区差距则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3)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省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流动性比较低,但与高水平省区相比,低水平省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具活跃性。稳态分布表明,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格局,"极化"现象较难发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秋运 张建武
本文使用1997~2007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最低工资和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旨在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中国所出现的一系列看似不相关且互相矛盾同时在时间上又耦合的现象。研究发现国际贸易背景下最低工资的扭曲使得资本和劳动要素在部门间再分配,导致我国资本密集型部门不断深化以及劳动密集型部门渐趋萎缩,最终使得我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即便在控制其他各种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潜在因素,其结论也具有稳健性。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国际贸易 最低工资 扭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