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67)
- 2023(16900)
- 2022(14596)
- 2021(13474)
- 2020(11161)
- 2019(25510)
- 2018(25455)
- 2017(48984)
- 2016(26622)
- 2015(29391)
- 2014(29591)
- 2013(29497)
- 2012(27644)
- 2011(25237)
- 2010(25547)
- 2009(23367)
- 2008(22750)
- 2007(20225)
- 2006(17974)
- 2005(16311)
- 学科
- 济(125891)
- 经济(125784)
- 管理(72302)
- 业(70721)
- 企(56179)
- 企业(56179)
- 方法(49116)
- 数学(42438)
- 数学方法(42009)
- 中国(33714)
- 农(31769)
- 地方(30447)
- 学(27525)
- 业经(26514)
- 财(25642)
- 农业(21976)
- 制(20971)
- 贸(19472)
- 贸易(19459)
- 易(18743)
- 银(18334)
- 银行(18273)
- 融(18236)
- 金融(18235)
- 理论(18234)
- 环境(17997)
- 行(17623)
- 地方经济(17575)
- 和(17544)
- 技术(17049)
- 机构
- 大学(387803)
- 学院(385945)
- 济(162190)
- 经济(158813)
- 管理(147881)
- 研究(139318)
- 理学(127272)
- 理学院(125734)
- 管理学(123573)
- 管理学院(122871)
- 中国(102240)
- 科学(86507)
- 京(83896)
- 所(71836)
- 财(71690)
- 农(67026)
- 研究所(65451)
- 中心(60944)
- 业大(58748)
- 江(57397)
- 财经(57170)
- 北京(53521)
- 范(52480)
- 农业(52363)
- 经(51943)
- 师范(51917)
- 院(50048)
- 经济学(49565)
- 州(46178)
- 经济学院(44309)
- 基金
- 项目(259164)
- 科学(203510)
- 基金(187474)
- 研究(187360)
- 家(164608)
- 国家(163218)
- 科学基金(138981)
- 社会(118755)
- 社会科(112598)
- 社会科学(112568)
- 省(101419)
- 基金项目(99320)
- 自然(90129)
- 自然科(87996)
- 自然科学(87974)
- 自然科学基金(86429)
- 教育(85523)
- 划(85522)
- 资助(77713)
- 编号(75027)
- 成果(61456)
- 发(58980)
- 重点(58525)
- 部(56857)
- 创(53148)
- 课题(52789)
- 创新(49683)
- 科研(49200)
- 国家社会(48920)
- 教育部(48456)
- 期刊
- 济(186213)
- 经济(186213)
- 研究(119549)
- 中国(76927)
- 学报(64038)
- 农(61309)
- 科学(58832)
- 管理(55732)
- 财(52689)
- 大学(47941)
- 学学(45233)
- 教育(43121)
- 农业(42306)
- 融(35306)
- 金融(35306)
- 技术(33623)
- 经济研究(30595)
- 业经(29429)
- 财经(28861)
- 经(24855)
- 问题(23980)
- 业(21504)
- 技术经济(20257)
- 图书(19490)
- 科技(18502)
- 理论(17941)
- 版(17512)
- 现代(17483)
- 商业(17414)
- 贸(17002)
共检索到581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晓东
文章利用我国199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失衡视角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因素;门限面板估计结果表明:相对于模仿性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转型路径,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基础上构建经济结构供需均衡及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裴长洪 刘洪愧
一、经济新常态、新理论(一)在经济新常态中开创新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均得以实现或超额完成,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十二五"期间,虽然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国经济仍然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第一,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7.8%,远高于世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姜国强
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目前,我国面临投资膨胀、消费低迷和出口依赖的动力结构失衡局面,其中制度约束是根本原因,必须从收入分配、投资结构优化和外贸机制方面进行制度矫正。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动力结构 制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伟民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对2016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更重要的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重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思想,从形势的判断、问题的诊断、工作的思路,到重点任务、改革举措、重大原则,提出了逻辑严谨、系统完整、方向明确、操作性强的一揽子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沈坤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
结构性改革 经济结构 增长动力 一带一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冯德祥 张从青 戴维 陈丽娟
文章首先追溯了国内外"供给经济学"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演变历史,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意义和现实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区域经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最后对新常态经济下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供给经济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区域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陈 屈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供给结构改革入手,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结构性因素,释放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文章提出,要深刻领会"十三五"时期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转变深层次原因,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从要素配置、农业转型、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防范风险等方面提出新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 新举措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保华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水利经济的增长而促进国家经济水平迈向新的台阶,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更是要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在新时期下寻求水利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将时代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进智库建设,让我国水利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中国特色,打造中国品牌,为发展经济,提高服务质量为首要任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周小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必须着力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思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思路,应综合经济学说史中的不同理论加以探讨,深入研究我国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历史演化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探究体制改革、结构性问题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将技术、制度、公平等不同动力解说有机统一起来,来构建一个适合中国转型特征并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嘉懿 李家祥
"十三五"期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发展主线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原因主要在于,结构性调整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有效的改革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面临发展观念、条件及制度等方面的障碍,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发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童锦治 黄克珑
1.推进增值税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适当降低间接税比重。首先,继续扩大"营改增"范围,推进增值税改革,以消除重复征税,优化流转税税制。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流转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例如,适当调低增值税税率,将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适用高税率下调至15%,低税率下调至11%。其次,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并适当调整有关税目的适用税率:取消部分生活必需品如汽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丽君 吴福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经济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在于创新,而补贴则是目前政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本文基于Howitt and agHion(1998)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讨论了政府研发补贴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研发补贴通过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和技术进步,加快了经济增长动力从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2)政府研发补贴对促进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能力有所差异。政府研发补贴要通过引导企业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激励国有企业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建立和完善创新配套措施,扶持企业成为真正推动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的生力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姜国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的困境,需求结构、国民收入分配、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都处于非均衡状态。经济结构的失衡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必须调整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同时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结构摩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余红心 赵袁军 陈青祝
基于VAR模型,本文梳理消费外流、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三者的逻辑,重点探讨消费外流与结构失衡的内生影响关系。VAR回归结果显示结构失衡的滞后二期对当期消费外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外流的滞后一期对当期结构失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脉冲分析结果显示结构失衡的一个正冲击对消费外流的影响不仅在短期内影响大且显著,并且在长期也具有拖尾效应,而消费外流的一个正冲击对结构失衡短期内影响较大,呈现一定的波动,长期不具有拖尾效应。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结构失衡对消费外流的影响较为突出,而消费外流对结构失衡的影响相对较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这不仅是解决我国当下大量消费外流的应急之策,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之道。
关键词:
消费外流 结构失衡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鲁品越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十五年来的经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为前奏的,同时也受客观存在的强烈制约。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国民经济再一次获得迅速发展。但是,也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甚至出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并存的苗头。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再一次受到相对滞后的农业的制约,它客观上需要我们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上采取新举措,使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农民的消费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城乡布局上的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