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
2023(498)
2022(381)
2021(383)
2020(267)
2019(704)
2018(724)
2017(1395)
2016(776)
2015(846)
2014(805)
2013(807)
2012(803)
2011(732)
2010(846)
2009(758)
2008(818)
2007(700)
2006(575)
2005(514)
作者
(2070)
(1658)
(1568)
(1472)
(1250)
(836)
(815)
(785)
(724)
(713)
(695)
(622)
(617)
(601)
(586)
(556)
(543)
(518)
(513)
(511)
(504)
(483)
(456)
(437)
(427)
(413)
(409)
(405)
(402)
(376)
学科
(3379)
经济(3375)
(2338)
(1947)
企业(1947)
地方(1808)
管理(1745)
(1115)
(1041)
方法(955)
中国(902)
(871)
数学(853)
数学方法(850)
地方经济(843)
(835)
财务(835)
财务管理(835)
企业财务(809)
(805)
农业(731)
业经(697)
(688)
(560)
贸易(557)
体制(549)
(533)
(475)
金融(475)
事业(411)
机构
学院(10072)
大学(9464)
(4764)
(4083)
浙江(4074)
研究(3692)
管理(3432)
(3270)
经济(3189)
理学(2973)
理学院(2939)
管理学(2861)
管理学院(2842)
中国(2682)
科学(2244)
(2076)
(1949)
(1911)
(1842)
研究所(1763)
(1728)
中心(1703)
(1634)
(1538)
师范(1523)
(1383)
财经(1330)
浙江省(1244)
师范大学(1239)
技术(1205)
基金
项目(6655)
科学(5186)
研究(4851)
基金(4630)
(4108)
国家(4063)
科学基金(3405)
(3309)
社会(2991)
社会科(2804)
社会科学(2804)
基金项目(2548)
(2468)
自然(2392)
(2379)
自然科(2325)
自然科学(2325)
自然科学基金(2296)
教育(2120)
(2025)
浙江(2001)
资助(1951)
编号(1912)
浙江省(1853)
成果(1735)
课题(1734)
重点(1708)
(1488)
(1429)
规划(1335)
期刊
(4916)
经济(4916)
研究(2992)
中国(2750)
学报(2256)
管理(1718)
(1715)
(1643)
科学(1623)
(1524)
大学(1429)
(1420)
金融(1420)
学学(1339)
(1286)
浙江(1286)
教育(1150)
农业(1003)
业经(989)
技术(801)
财经(722)
(710)
(657)
资源(647)
问题(611)
社会(599)
图书(561)
(526)
书馆(520)
图书馆(520)
共检索到17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可先  
唐代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与浙西。位于钱塘江上的西陵与渔浦,是重要的渡口和驿站。唐代以前,这里是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沈约、丘迟等名家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制。盛唐之后诗人喜欢漫游,西陵和渔浦作为由杭州进入浙东的重要通津,引起诗人们的不断吟咏。西陵和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从西陵入浙东者,南向曹娥江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东向余姚、宁波、舟山;从渔浦入浙东者,大多经过浦阳江入诸暨、婺州、衢州以至永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谟润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盛江  
中唐前期浙东唐诗之路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不少文人因避乱或漫游而来浙东,寓居浙东的文人也很多,宦游浙东的文人中,也有不少在任所之外漫游。中唐前期50年间浙东诗人总数几乎与初盛唐138年相当,留下浙东诗的总数,则超过初盛唐138年的总和。写有浙东诗的诗人中,曾游浙东占绝大多数,也远远超过初盛唐。究其原因,与地理位置和山水以及经济发展和交通有关。但是更吸引文人的,则是浙东自东晋以来形成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名士文化氛围。同样的刚刚经历战乱,同样的避乱南奔和文化南移,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形成新的名士文化,吸引大量文人来游。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在唐诗璀璨夺目的艺术长廊里,浙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当然不是最具光环的诗国巨擘,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不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他曾与李白那样的登峰造极者交往甚密,且有提携、揄扬、奖掖之恩。据现有史料可以认定,在李白扬名立万的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如果没有他"解金龟换酒"的豪举,并赐予其"谪仙人"的美誉,初入京城、藉藉无名的李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迅速得领诗坛风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耕原  
唐诗口语词训释 ,5 0年代初期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里程碑之作。至 80年代研究趋于兴盛 ,随之渐趋沉寂。在以往的研究中 ,唐诗有些疑难词汇 ,形成积累性误解 ,有些看易实难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选择其中的联绵词、单音词、复音词 ,以及口语性特强的 ,具有代表性常用词 ,进行讨论解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作为特殊饮品的酒,源远流长,仰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酒器,证明中国已有6000年酿造和饮酒历史。远古时代,野果和蜜是人们酿酒的理想而又易得的原料。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有了粮食酒,商周时用谷物酿酒已相当普遍。奢侈的商纣王所居住的宫殿竟有肉林酒池。到了周代,农业更为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凌冬梅  
本刊去年9月曾刊发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生凌冬梅《"故山归计何时决":〈漫话东坡〉》一文,受到读者欢迎。今再续刊其所写莫砺锋教授论诗说诗两书之合评。莫砺锋先生于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主任。出版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唐宋诗歌论集》、《杜甫诗歌讲演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辉  
唐诗发展受唐朝国运影响至深,自信豪迈的盛唐心态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同时,唐诗也与自然界四季变化相契合,高低起伏都一以贯之地彰显着大唐盛世山川风物的万千气象,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盛唐文化心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福燕  
金与南宋对峙,其文艺思想、诗学批评差异很大。作为当时南北诗学代表人物的元好问与严羽可作为双方代表。元好问与严羽对唐诗持论同中有异,其相同处表现在两人都提倡唐诗的自然浑成、刚劲豪放和诗歌悟境;不同之处在于元好问论诗无门户之见,对唐诗的评价多侧重于思想内容,且态度较客观中允;严羽则门户之见森严,俨然以盛唐为法,对中、晚唐诗批评过甚。探究两人唐诗持论差异之成因,可见其主要受文化思潮、国情时势以及自身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岳进  
明人关于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争,意义已超越论争本身,藉由哪一首应为七绝第一的议题,论家在盛唐与中晚唐之别、王昌龄与李白之争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与《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唐诗归》《唐诗镜》等唐诗选本的评选活动交错纵横,共同形塑七绝的体裁基准和基本概念,建构以王李为诗体正宗、中唐刘禹锡李益为接武,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正变,杜甫为变体的唐代七绝诗史。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洪德  罗海燕  
方回所撰《瀛奎律髓》,是一部集诗选、诗格、诗话为一体的诗学名著,对后世影响颇大。人们对方回诗学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瀛奎律髓》体现了"江西诗派"的宗派之论,由此衍生出一些批评性意见。但方回论诗,并不偏执,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所谓两端,如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等。只有同时关注方回论诗之两端,我们认识的才是完整的方回。已有的方回诗学研究,多关注一端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另一端,由此带来对方回认识的偏颇。这被忽视的另一端,多表现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