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8)
- 2023(13205)
- 2022(11459)
- 2021(10527)
- 2020(8799)
- 2019(20005)
- 2018(19922)
- 2017(38428)
- 2016(20545)
- 2015(23036)
- 2014(22811)
- 2013(22699)
- 2012(20897)
- 2011(19050)
- 2010(19228)
- 2009(17728)
- 2008(16961)
- 2007(14830)
- 2006(13256)
- 2005(11570)
- 学科
- 济(104451)
- 经济(104359)
- 管理(62650)
- 业(56103)
- 企(47578)
- 企业(47578)
- 方法(39493)
- 数学(34132)
- 数学方法(33794)
- 地方(26021)
- 中国(25737)
- 农(21036)
- 学(20746)
- 业经(20596)
- 财(18906)
- 技术(17249)
- 地方经济(15678)
- 环境(15178)
- 制(14811)
- 理论(14780)
- 和(14453)
- 农业(14426)
- 贸(13863)
- 贸易(13852)
- 易(13252)
- 融(12660)
- 金融(12659)
- 银(12479)
- 银行(12443)
- 划(12326)
- 机构
- 大学(299300)
- 学院(297040)
- 济(127614)
- 经济(124879)
- 管理(120067)
- 理学(104029)
- 理学院(102849)
- 研究(102596)
- 管理学(101245)
- 管理学院(100698)
- 中国(73907)
- 京(63699)
- 科学(62127)
- 财(54346)
- 所(50625)
- 研究所(46122)
- 中心(44675)
- 财经(44073)
- 江(42190)
- 农(41614)
- 业大(41487)
- 北京(40408)
- 经(39978)
- 范(39442)
- 师范(39161)
- 经济学(38921)
- 院(37454)
- 州(34752)
- 经济学院(34692)
- 财经大学(32737)
- 基金
- 项目(203435)
- 科学(160882)
- 研究(149522)
- 基金(148201)
- 家(128121)
- 国家(127088)
- 科学基金(110221)
- 社会(96240)
- 社会科(91248)
- 社会科学(91221)
- 基金项目(79446)
- 省(78637)
- 自然(70605)
- 自然科(68964)
- 自然科学(68952)
- 自然科学基金(67688)
- 教育(66893)
- 划(65620)
- 资助(59970)
- 编号(59873)
- 成果(47956)
- 重点(44783)
- 部(44299)
- 发(44232)
- 创(43436)
- 课题(41057)
- 创新(40644)
- 国家社会(39659)
- 教育部(38373)
- 科研(37891)
- 期刊
- 济(144512)
- 经济(144512)
- 研究(92772)
- 中国(52949)
- 管理(45716)
- 学报(42927)
- 科学(41821)
- 财(39319)
- 农(37320)
- 大学(32659)
- 学学(30807)
- 教育(29646)
- 技术(26431)
- 农业(25881)
- 经济研究(23684)
- 融(23467)
- 金融(23467)
- 财经(21911)
- 业经(21456)
- 问题(19819)
- 经(18834)
- 技术经济(16644)
- 图书(15275)
- 科技(15004)
- 理论(14682)
- 现代(14421)
- 商业(13223)
- 实践(13207)
- 践(13207)
- 业(13000)
共检索到436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占金刚 杨晓彦 梁芳园
文章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修正引力模型,探究2016—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4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研究发现:(1)各节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强度值逐年增大,并且积极加入经济联系网络中,相互形成较弱程度以上的联系;(2)沿线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和地域相邻指向特征,受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但城市之间的强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同地区和临近地区,沿线节点城市的扩散作用、经济吸收、传递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此,文章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以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俊玲
采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从城市综合职能中心看,沿线节点城市群存在“金字塔结构”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格局”,但各级综合职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需提升;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从经济联系强度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极化现象,且总体上经济联系强度低;从空间格局看,沿线节点城市形成几个区块特征,但地理邻近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区块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互动效应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俊玲
采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从城市综合职能中心看,沿线节点城市群存在“金字塔结构”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格局”,但各级综合职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需提升;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从经济联系强度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极化现象,且总体上经济联系强度低;从空间格局看,沿线节点城市形成几个区块特征,但地理邻近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区块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互动效应不显著。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占金刚 黄林 潘柳榕
区域城市一体化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随着城市经济联系的不断活跃,区域的城市经济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本文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桂滇川渝42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值矩阵,然后将其导入Ucinet软件测算社会网络指标(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结果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间经济已基本形成比较紧密的网络状关联;(2)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核心城市展开,且存在比较明显的4个凝聚子群;(3)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但有加深趋势。为此,文章提出应着力解决城市地区市场分割问题,发挥城市之间网络协同功效;优化区域城市内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中心性效益;增强核心城市的扩散功能,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林 黄伟新
实证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功能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2个枢纽城市为样本,根据产业创新管理理论和城市科技服务部门相对集中度测评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功能分工水平,并采用包含城市功能分工的区域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计量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枢纽城市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功能分工存在差异,且北线枢纽城市功能分工水平总体上优于南线枢纽城市;通道沿线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通道沿线多数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处于“拐点”的左侧,意味着通道沿线枢纽城市功能分工从整体上并未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统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要充分考虑通道沿线城市产业创新的异质性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物流网络对区域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影响,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并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和留用工作,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中海 徐莹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2003—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析贸易新通道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且对不同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对大中型城市与货源地城市的促进效应更强,对小型、特大、超大型城市和铁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并无显著促进作用。时间节约效应与资源再配置效应是中欧班列增进城市经济联系的重要机制。中欧班列开通数量、开通时间与城市经济联系增进呈正相关关系,且开通城市显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基于结论提出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助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俊玲
通过构建城市视角下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测度模型、介入能力水平测度模型,以及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影响因素模型,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介入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挖掘。结果表明:第一,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介入能力水平较低,但仍存在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可能;第二,沿线城市间存在产业协同介入机会与介入能力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对外介入能力匹配度不足的问题;第三,节点城市的政策环境、投资水平、市场发展程度、人力资本、科研创新、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城市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小雅
高速铁路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其经济联系强度,有利于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采用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两个指标,对2020年高速铁路网络建成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城市及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随可达性的改善而明显增大。这将有利于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促进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带。因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这种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控制有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经济联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永腾 蒋瑛 鲍洪杰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和贸易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2005—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该区域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变换核心变量、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递减和空间溢出的特点;分区域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效应在其他城市强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交通基础设施赋能作用,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效应,这一机制在非省会城市和非直辖市更为明显。应把握数字经济赋能规律,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范月娇 陆爽
首先将量化的物流通道技术水平指标引入引力模型,考察物流通道对沿线区域空间经济联系范围产生的影响,再利用ArcGIS10.2的图形处理功能以可视化的方式、从空间视角展示物流通道影响下不同时期的空间经济联系范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趋势看,沿海与长江物流通道内不同区域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范围变化不大,表明在物流通道的支持下区域内保持了稳定的经济联系,随着物流通道技术水平的提高,其联系范围越远。②从空间维度看,沿海与长江物流通道影响下区域空间联系范围具有距离越近联系越紧密的一般规律,同时物流通道的形成也使沿线区域中心城市突破了空间距离限制,使区域空间经济联系范围可达300km以上乃至1 000km。因此,建设和完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综合物流服务水平高的物流通道对沿线区域经济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张平宇
在"一带一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的背景下,中俄双边经济合作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铁路交通可达性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中俄铁路K19/K20班列沿线节点为研究对象,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节点可达性状况,利用修正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测算节点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表明:(1)节点可达性与其经济联系强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K19/K20班列中国境内节点的整体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高于俄罗斯境内节点。(2)K19/K20班列沿线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均表现出首末可达优势潜力相对较大、经济联系紧凑,部分中间线路可达性优势相对较弱、经济联系松散的"外围—中心"模式。(3)可达性优势地带分布在北京—唐山段、沈阳—哈尔滨段及莫斯科,可达性最弱区位于赤塔—乌兰乌德段;京津、莫斯科分别为各自国境区域经济联系首位城市,但莫斯科辐射强度与效应远不如京津;牙克石、海拉尔、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作为跨境的重要节点,东西向联接的经济中枢地位与关联效应不凸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孙明松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和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两种情形下,模拟分析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结果发现:(1)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下,中国深化开放政策有利于工业生产向拥有大市场的东部地区转移,但这将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差距;(2)西南陆海新通道开辟后,中国西部内陆直接从印度洋出海,贸易成本下降、贸易和市场规模扩大,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工业生产向西部地区集聚,将缩小东西部差距;(3)新通道高水平联通下,四地区间产业资本布局竞争更激烈,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洋周边地区的通道效应最直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区位劣势;(4)与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相比,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内生的产业转移效应,或可助力破解“胡焕庸难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潘中艺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凭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难以支撑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城市群正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引擎。不同城市间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是维系城市群活力的基础,其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是城市群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本文通过放宽假设条件构建了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产业分工是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市群 辽宁沿海经济带 产业分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