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9)
2023(10183)
2022(8420)
2021(7312)
2020(5843)
2019(13656)
2018(13296)
2017(24916)
2016(13542)
2015(15041)
2014(14924)
2013(14752)
2012(14012)
2011(12991)
2010(13392)
2009(12285)
2008(11972)
2007(10602)
2006(9743)
2005(8919)
作者
(41651)
(34886)
(34695)
(32601)
(22083)
(16673)
(15689)
(13557)
(13333)
(12325)
(11921)
(11786)
(11162)
(11137)
(10794)
(10686)
(10331)
(10022)
(9981)
(9947)
(8600)
(8575)
(8480)
(7887)
(7816)
(7806)
(7596)
(7573)
(7129)
(6906)
学科
(71050)
经济(70996)
管理(38084)
(35000)
方法(26361)
(25003)
企业(25003)
中国(24075)
数学(23767)
数学方法(23396)
地方(22866)
(18902)
业经(14799)
环境(14396)
农业(13851)
(13082)
(12858)
地方经济(12212)
资源(10535)
(10485)
(10441)
金融(10441)
技术(10358)
(10069)
(10069)
银行(10054)
(9847)
(9355)
(9169)
贸易(9156)
机构
学院(199995)
大学(197103)
(83940)
经济(82104)
管理(75680)
研究(74517)
理学(64665)
理学院(63819)
管理学(62351)
管理学院(61990)
中国(54941)
科学(47466)
(43942)
(38195)
(35206)
(35072)
研究所(34754)
中心(33303)
(30700)
业大(30171)
(28902)
师范(28624)
北京(28157)
财经(27671)
农业(27379)
(27254)
(25600)
经济学(25373)
(24991)
(23158)
基金
项目(136035)
科学(108440)
基金(98317)
研究(96627)
(86525)
国家(85862)
科学基金(74073)
社会(63058)
社会科(60067)
社会科学(60049)
(55092)
基金项目(51919)
自然(48068)
自然科(46874)
自然科学(46867)
(46039)
自然科学基金(45972)
教育(43164)
资助(40039)
编号(37682)
(35735)
重点(31233)
成果(29223)
(28600)
发展(28467)
(28189)
(27986)
课题(27438)
创新(26479)
国家社会(26418)
期刊
(97319)
经济(97319)
研究(59982)
中国(44192)
(32455)
学报(30754)
科学(30341)
管理(28403)
(23873)
农业(22655)
大学(22647)
学学(21218)
教育(20974)
技术(18398)
(18237)
金融(18237)
业经(17144)
经济研究(15456)
问题(14121)
资源(13488)
财经(13159)
(12361)
统计(11903)
(11359)
(11209)
(11029)
技术经济(10732)
图书(10247)
科技(10016)
决策(9941)
共检索到308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窦睿音  焦贝贝  张文洁  张鹏飞  
绿色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体现。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体系,基于MinDs模型、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算2001—2019年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论如下:(1)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以2015年为界,呈“先升后降”变化,西北、广西的资源型城市整体上升,西南和内蒙古的资源型城市近年呈下降趋势,成长型城市发展较为稳定,成熟型和再生型城市2017年后下降明显,衰退型城市呈上升趋势;(2)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表现为极低和极高区间数量少、中间得分数量多的正态分布特征;(3)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非均衡的问题较为严重,其中,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成熟型城市的变化是导致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4)经济发展、城市化、城市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西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生命周期下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驱动因素各有特点。研究对提升西部各类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有实际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博伟  周亮  王中辉  车磊  张梦瑶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立  曹雨暄  
探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成因是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文章基于生态地理区划,运用DEA-DDF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时空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008—2019年48个城市绿色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与时空跃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空间分异驱动力的来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变动呈现“W”型的演进态势,区域绿色用水效率绝对差异有所扩大。(2)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城市以低高-空心型集聚特征为主,半干旱区具有均衡分片集聚特征。(3)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具有动态的空间结构,半干旱区空间结构变动较大。发生跃迁的城市类型排序为高效率制约型>低效率驱动型>低效率制约型>高效率驱动型。(4)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内源驱动因子中经济产出影响力最强,外源驱动因子中对外开放影响力最强。分区域来看,半湿润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经济产出和废水排放,半干旱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技术创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开军   龙顺发  
绿色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是衡量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综合运用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分析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空间差异大小及差异来源、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等。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明显的“W”型阶段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旅游业旅游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高效率城市的倒退风险高于其他等级,主要向较高效率下移。(3)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波动性较强,并且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在2013年之前,空间差异呈现逐渐扩大趋势,随后在2014~2017年,呈现较为显著地缩小趋势,而后呈现略微扩大趋势。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差异。(4)旅游专业化水平、交通通达度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对促进中国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杰  景一佳  
绿色发展效率是衡量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及时空分异特征。首先,从时间维度出发,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7—2016年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2016年绿色发展效率的均值仅为0.809,10年间技术进步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较大。其次,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空间上呈现"西北外围高,南部较低"的特征,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偏弱,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城市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文林  
<正>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但白银市工矿业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辖内水土流失、工矿业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甘肃省生态屏障的“北大门”,在资源型城市亟须转型的背景下,白银市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碳汇林建设、风电光伏项目等一系列绿色工程,助力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颜淑婧  
为摆脱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困境,我国油气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探索出各具特色、可供借鉴的城市转型之路,并预示了坚持绿色化发展能为未来城市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绍洪  魏媛  刘明显  
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本文选取西部12省绿色发展的相关统计指标,综合运用计量方法及GIS技术方法对2014年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进行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珏  
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补齐转型短板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111个资源型城市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了2004—2019年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整个样本时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累积增长0.33%。从分布区位看,南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高于北方;从发展类型看,衰退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依次高于再生型、成熟型和成长型。(2)从内源视角看,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增长的动力源泉,并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改进的贡献最大。(3)从外源视角看,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等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就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对各分位数水平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杰芳  田淑英  
煤炭产量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有显著影响,在中国绿色发展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选取中国27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及图形拟合验证,得出煤炭产量与生态效率间存在U型关系,据此提出CP-EE曲线和临界产量。根据临界产量,结合城市类型分析应选择何种产量策略。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应选取减产策略,验证了当前中国煤炭资源去产能政策的合理性。最后对煤炭产量优化调控的手段提出建议: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调控煤企成本、改革煤炭资源税、建立并完善相关调控机制等途径来实现,为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洋  
中国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资源依赖,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弱化,绿色转型是实现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近20年以来,对转型目标实现程度与发展阶段划分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差异,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将中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未转型、初级转型、中级转型、高级转型、转型成功五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予指标赋权,对中国2006—2017年110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实证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趋势明显、速度加快,但多数资源型城市仍处于绿色转型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尚未有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  
化工产业能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各种产品和原材料,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指引下,在“双碳”背景下,目前我国化工产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不得不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之际。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将研究重心聚焦于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这一热点问题,在评述优秀学术论文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可能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  
化工产业能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各种产品和原材料,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指引下,在“双碳”背景下,目前我国化工产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不得不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之际。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将研究重心聚焦于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这一热点问题,在评述优秀学术论文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化工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可能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高天明  刘粤湘  徐姗姗  
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小、城市投资和积累少、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环境投资少且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西部资源型城市虽然在人均产值方面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由于其经济结构单一,加上生产技术水平落后、高科技人才匮乏,其科技生产力效率落后于其他城市。西部资源型城市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软硬环境,增加对人力资本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利江   李永宁   李前锦   高杉   张晓龙   张殷波   高峰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3)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