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18)
- 2023(2857)
- 2022(2574)
- 2021(2726)
- 2020(2208)
- 2019(5249)
- 2018(4933)
- 2017(9564)
- 2016(5343)
- 2015(5897)
- 2014(5981)
- 2013(6071)
- 2012(5852)
- 2011(5348)
- 2010(5792)
- 2009(5283)
- 2008(5333)
- 2007(5046)
- 2006(4780)
- 2005(4491)
- 学科
- 济(21205)
- 经济(21162)
- 业(16066)
- 管理(12955)
- 农(12129)
- 农业(9308)
- 企(8948)
- 企业(8948)
- 地方(8449)
- 中国(6875)
- 财(6623)
- 学(5911)
- 收入(5661)
- 制(5586)
- 方法(5563)
- 数学(4766)
- 业经(4610)
- 分配(4603)
- 数学方法(4602)
- 地方经济(4557)
- 土地(4121)
- 银(3930)
- 银行(3924)
- 贸(3841)
- 贸易(3837)
- 融(3823)
- 金融(3822)
- 资源(3727)
- 行(3724)
- 税(3680)
- 机构
- 学院(78391)
- 大学(77854)
- 研究(31009)
- 济(30748)
- 经济(30007)
- 管理(26595)
- 中国(25238)
- 理学(21486)
- 理学院(21156)
- 管理学(20662)
- 管理学院(20523)
- 科学(19732)
- 京(18101)
- 所(17381)
- 农(16846)
- 财(16007)
- 研究所(15344)
- 中心(14446)
- 江(13466)
- 业大(13243)
- 北京(12496)
- 省(12284)
- 农业(12216)
- 范(12205)
- 师范(12152)
- 财经(11642)
- 院(11514)
- 州(11151)
- 经(10327)
- 师范大学(9635)
- 基金
- 项目(47537)
- 科学(36032)
- 研究(35616)
- 基金(32854)
- 家(29792)
- 国家(29510)
- 科学基金(23294)
- 社会(21402)
- 社会科(20000)
- 社会科学(19993)
- 省(18253)
- 基金项目(17298)
- 划(15904)
- 教育(15758)
- 编号(14865)
- 自然(14552)
- 自然科(14067)
- 自然科学(14065)
- 自然科学基金(13804)
- 资助(13620)
- 成果(13294)
- 课题(11182)
- 发(11160)
- 重点(11131)
- 部(10178)
- 性(9820)
- 科研(8985)
- 年(8946)
- 制(8793)
- 发展(8706)
共检索到134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璞 姚顺波
文章依据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了退耕还林地区能力贫困的发生机理,并构建可行能力维度及功能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省志丹县退耕还林农户的能力贫困做出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退耕前后均有95%左右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贫困,而退耕后整体能力贫困水平有小幅下降,但部分农户的基本生活与社交能力在退耕后受损,处于绝对能力贫困状态。并且发现家庭人均纯收入、地理条件对能力贫困各维度存在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可行能力 能力贫困 模糊评价 退耕还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昌敦虎 叶文虎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地区大多为贫困农村地区,低收成的退耕地上养活着大量低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欲想实现国家的退耕还林目标,就必须关注并妥善处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和退耕还林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贫困山区必须将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贵州省古胜村实施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以退耕还林的实施为背景,以优化地区发展条件和提高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的“三生共赢”的原则,在短短的2年内使全村初步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说明:1)在退耕还林背景下的脱贫工作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2)外部力量的介入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文清 张俊飚
构建西部产业结构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西部地区构建起较为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时间大概在2017年,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阶段的时间大概也在2017年,由此得出西部地区延长退耕还林补偿最适期限在10年左右的结论。
关键词:
灰色预测 补偿期限 退耕还林 西部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王娟 孔繁斌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婷 郑宇梅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 研究进展 文献统计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健生
现有扶贫开发模式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开发资源为导向,但是对生态较为脆弱的大多数贫困山区来讲,若不考虑社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式扶贫有可能导致越扶越贫。本文在分析山区贫困的一般特征基础上,通过对有关环境与贫困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结合正在推进的退耕还林工程实践,提出林业扶贫是减缓山区贫困的有效途径,指出应从落实山区林权制度、建立生态移民制度、改善农业补贴制度以及强化山区扶贫管理体制等方面创新山区扶贫开发模式。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业扶贫 山区贫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一般通过政府和农户签订委托——代理契约的形式实施,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成为后退耕还林时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不同类型农户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的设计问题,探讨政府与高技术农户和低技术农户之间生态补偿契约的效率问题。研究显示,政府和农户经济收益信息的不对称会使高技术农户低报自己的收益以获得信息租金,获得高于标准支付的生态补偿支付,增加契约的激励成本;而低技术农户获得低于标准支付的生态补偿支付,影响农户退耕还林的意愿,增加契约的摩擦成本。最后讨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如何减少生态补偿契约效率损失的对策,提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的设计应...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退耕还林 不对称信息 契约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东梅 钟甫宁 王广金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 ,以宁夏地区为例 ,通过研究该地区 2 0 0 3年 2 0 0户退耕户和 10 0户非退耕户之间 ,以及二者与 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前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和人均食品支出水平的变化 ,认为退耕户的粮食安全程度比非退耕户和退耕前的农户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种提高与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呈正相关 ,而与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呈负相关 ,因而可以得出结论 :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并不会影响当地农民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贫困地区 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艳红 康慕谊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的补偿组织体系;其次,以退耕还林(草)所造成的农民机会成本的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工程的进程和资金的投入情况,可将生态补偿划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三个阶段;第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补偿年限;最后提出退耕还林(草)的补偿方式及可能的资金渠道来源。生态补偿计量方法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喻永红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难点就是补偿标准的确定。国内外实践及研究进展表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最低应能弥补农户机会成本,对成本的充分补偿还应包括环境服务的提供成本或实施成本,出于公平考虑则应纳入生态服务价值补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测算、纳入利益相关者意愿的补偿标准制定和竞标机制实践、基于退耕还林环境价值评估的生态价值补偿研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标准 研究综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作者在分析了庇古等人的利益调整观点和科斯等人的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的观点这两种相对立的解决外部性问题观点以后 ,指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政府找到一种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方案 ,在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外部性问题时保持产权模糊性是非常有利 ,因而应采取利益调整的办法。为此 ,作者建议加快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晓梅
现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着重大的且必须在今后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着重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稳定生计问题。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补偿,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生态补偿 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