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4)
- 2023(9208)
- 2022(7669)
- 2021(6752)
- 2020(5302)
- 2019(12056)
- 2018(11830)
- 2017(21902)
- 2016(11808)
- 2015(13098)
- 2014(13160)
- 2013(13015)
- 2012(12518)
- 2011(11750)
- 2010(12044)
- 2009(10930)
- 2008(10899)
- 2007(9836)
- 2006(8990)
- 2005(8492)
- 学科
- 济(58735)
- 经济(58682)
- 管理(31748)
- 业(29954)
- 企(21692)
- 企业(21692)
- 地方(20305)
- 中国(19340)
- 方法(18365)
- 农(16818)
- 数学(15601)
- 数学方法(15420)
- 业经(13817)
- 学(12139)
- 农业(11860)
- 地方经济(11589)
- 环境(11238)
- 融(11058)
- 金融(11057)
- 发(10988)
- 银(10699)
- 银行(10679)
- 行(10492)
- 贸(10151)
- 贸易(10140)
- 财(9791)
- 易(9712)
- 制(9397)
- 技术(9163)
- 和(7997)
- 机构
- 学院(178441)
- 大学(177221)
- 济(74648)
- 经济(73112)
- 研究(69317)
- 管理(63996)
- 理学(54114)
- 理学院(53351)
- 管理学(52320)
- 中国(52217)
- 管理学院(51996)
- 科学(43644)
- 京(39356)
- 所(36202)
- 财(33392)
- 研究所(32947)
- 农(32782)
- 中心(30689)
- 江(28504)
- 范(26756)
- 业大(26493)
- 师范(26450)
- 财经(26036)
- 农业(25516)
- 北京(25447)
- 院(25083)
- 经(23549)
- 州(23154)
- 经济学(22947)
- 师范大学(21412)
- 基金
- 项目(118514)
- 科学(93910)
- 基金(85543)
- 研究(85460)
- 家(75992)
- 国家(75374)
- 科学基金(63743)
- 社会(55172)
- 社会科(52461)
- 社会科学(52449)
- 省(47185)
- 基金项目(45023)
- 自然(40510)
- 划(40322)
- 自然科(39581)
- 自然科学(39570)
- 自然科学基金(38848)
- 教育(38224)
- 资助(34151)
- 编号(33255)
- 发(32135)
- 重点(27728)
- 成果(27003)
- 发展(25677)
- 部(25378)
- 展(25209)
- 创(24832)
- 课题(24668)
- 创新(23371)
- 国家社会(23295)
共检索到283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映梅 张雷 李亚 朱守先
西部地区能源系统时空效应及其协调发展,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对西部能源系统发育的时间过程效应和空间组织变化进行分析评价。时间效应分析显示国家工业化过程对西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加强的整体变化特征和国家经济发展对西部能源资源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发展趋势;空间效应分析则表明中国能源开发在西部的空间拓展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始终在致力于提高本国能源的自给水平,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却对西部有限的能源基础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文章最后从时间过程合理演进和空间组织有序扩展两方面,提出西部地区能源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方法,以期为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丽萍 杨筠 童彦
本文建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利用熵变方程建模,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交互促进,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具有空间的不平衡性和动态波动性,从空间看,协调发展区域自西北到东南呈带状分布,不协调发展区域分布在其两翼;随时间推移,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和协调区域呈不稳定性。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 熵变 方程 协调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3E系统 综合评价 灰色关联度 协调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保平
由于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和城市现代工业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格局。为了消除西部二元工业化引起的一系列负效应 ,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推动城乡工业结构调整。建设小城镇 ,推动西部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进行制度创新 ,最终实现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工业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镭 高丽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且恶劣,但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力图从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视角,综合辨析出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采矿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文章认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能源矿业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安贵鑫 张在旭 吕威
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一个国家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期望应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模型,以解决能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能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力 洪雪飞 王俊 谢筱玲
在理论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与PLS路径模型,探讨中国省域经济—能源—环境(3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动态螺旋上升趋势;省域3E系统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中、东、西部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协调发展空间集群逐渐趋向集聚加强状态。最后,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应对系统失调,缓解系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新焕 王文平 蔡彬清
在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中,很多信息收集难度大,未知数据量较大。而灰色系统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文章引入灰靶理论中的靶心距用于测度系统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之间的距离,构建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以拓展灰色理论在系统协调状态评价中的应用,为科学评价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方法。并对2012年我国各地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严良 张春梅 康淑娟
本文从青海省能源互经济、环境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以能源与经济、环境三元系统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提出用“双轮驱动”的方法来优化青海省的三元系统,探讨打破其协调发展“瓶颈”的对策。
关键词:
青海省 可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 能源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志恒 张彦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
城乡协调 时空差异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文荣 王鹏飞 叶俊焘
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协调发展度模型、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域城乡协调度的动态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省的城乡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增长差异明显;整体上城乡协调度出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高的省份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协调度低的省份主要集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地区;江西、安徽、辽宁3个省份表现出局部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地理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等理论尝试解释了地理单元间的相互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纯光 程钰 任建兰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及绿色化(以下简称"新五化")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在解析"新五化"的理论内涵与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采用数理模型、定量分析和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新五化"协调发展模型,研究2000—2013年山东省"新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新五化"综合发展水平上升速度较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增长较快,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较低;2山东省"新五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介于0.703~0.980之间,属于中高度耦合水平,山东省"新五化"协调发展测度介于0.301~0.823之间,协调发展等级不高;3从"新五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来看,济南、淄博、青岛、威海等鲁中、鲁东地区"新五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较高,菏泽、聊城、滨州、德州、临沂、日照等鲁西、鲁北、鲁南地区"新五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较低。研究从促进五化同步发展、加强五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制定区域化的五化发展战略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通过构建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9—2019年我国西部地区子系统发展指数及系统耦合协调度,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ArcGI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协调度情况。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指数稳定提升,资源发展指数有较大波动。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优化,从2009年部分地区濒临失调衰退,到2019年多数地区达到初级与中级耦合协调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发展是制约其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因素。全局Moran’s I体现出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高—高集聚主要位于陕西、四川与云南一带,低—低集聚位于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通过构建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9—2019年我国西部地区子系统发展指数及系统耦合协调度,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ArcGI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协调度情况。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指数稳定提升,资源发展指数有较大波动。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优化,从2009年部分地区濒临失调衰退,到2019年多数地区达到初级与中级耦合协调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发展是制约其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因素。全局Moran’s I体现出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高—高集聚主要位于陕西、四川与云南一带,低—低集聚位于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辉 王亿文 张宗艳 高一公 张大伟
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能源和粮食问题非常突出,研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 1)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基本处于稳定的高水平耦合状态,2010年由初级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2018年由中级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2)省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宁夏仅为勉强协调,河南、陕西和甘肃为初级协调,山西、内蒙古、山东和青海为中级协调。(3)2019—2023年除陕西外,其余各省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预计将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本文根据各省区的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