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8)
2023(16001)
2022(13646)
2021(12816)
2020(10415)
2019(23981)
2018(24123)
2017(44534)
2016(24820)
2015(28081)
2014(28428)
2013(27665)
2012(25842)
2011(23661)
2010(24005)
2009(21820)
2008(21077)
2007(18715)
2006(16866)
2005(15396)
作者
(71262)
(58942)
(58627)
(55908)
(37778)
(28280)
(26776)
(23160)
(22613)
(21429)
(20104)
(20030)
(18907)
(18881)
(18310)
(18126)
(17522)
(17400)
(16865)
(16857)
(15060)
(14689)
(14205)
(13667)
(13247)
(13167)
(13164)
(13154)
(11987)
(11593)
学科
(113380)
经济(113283)
管理(66787)
(62105)
(49654)
企业(49654)
方法(41581)
数学(35661)
数学方法(35281)
中国(34810)
地方(29466)
(27561)
(24540)
业经(23918)
教育(23266)
(22019)
农业(19175)
理论(19048)
技术(17685)
(17548)
(17483)
贸易(17470)
地方经济(17155)
(16806)
(16669)
环境(16487)
(16284)
金融(16283)
(16267)
(16205)
机构
大学(354582)
学院(350624)
(142244)
经济(139011)
管理(132974)
研究(127209)
理学(113794)
理学院(112415)
管理学(110569)
管理学院(109915)
中国(90666)
(78252)
科学(76887)
(64523)
(63048)
研究所(58423)
中心(55526)
(55274)
师范(54875)
(53331)
(53203)
北京(51067)
财经(49805)
业大(48804)
(45963)
(45122)
师范大学(44775)
(43336)
经济学(42378)
农业(41072)
基金
项目(230639)
科学(182029)
研究(175963)
基金(163015)
(140697)
国家(139380)
科学基金(118879)
社会(108995)
社会科(103113)
社会科学(103088)
(91374)
基金项目(85837)
教育(85189)
(77825)
自然(74556)
编号(73615)
自然科(72755)
自然科学(72742)
自然科学基金(71404)
资助(67020)
成果(62263)
(53789)
课题(53554)
重点(52503)
(51616)
(47921)
项目编号(44974)
教育部(44736)
创新(44461)
发展(43530)
期刊
(166847)
经济(166847)
研究(117693)
中国(79605)
教育(65387)
学报(51324)
管理(50847)
(48990)
科学(48669)
(45656)
大学(39741)
学学(35930)
技术(34731)
农业(34355)
(30787)
金融(30787)
经济研究(26735)
业经(26289)
财经(24560)
(21090)
问题(21067)
图书(19548)
技术经济(18112)
(17666)
科技(17639)
(17111)
论坛(17111)
理论(16591)
职业(15954)
现代(15663)
共检索到546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黄智轩  
以2010—2019年西部11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对各省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协调增长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发现:各省的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均衡。科技、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都偏低,说明西部科技和教育发展显著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增长。科技和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贡献偏低、科技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弱和教育投资激励不足是西部各省共同的突出短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清华  于振山  郭兰英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物流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微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阶段,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呈现出东—中—西部水平依次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曲线不断向右移动,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波宽增加,波峰降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动态演进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梯度差异;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集中在“H-H”集聚区和“L-L”集聚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差异显著,区域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陆续形成了以地缘划分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同时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协同对外的区域发展新格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创   曹子雯  
评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进行量化识别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调控效果以及深层次调控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相对较强的空间指向,且重点作用于东部板块、西部板块以及东北板块。(2)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大体上可以实现在保障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从四大板块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能够显著缩小东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的区域差异,同时对东部板块、中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对较强的促进效应。(3)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调控下,东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重点通过抬升“腰部省份”或者“尾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缩小板块内区域差距,中部板块内各个省份则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恬   姚聪莉  
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利润、技术进步、制度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数字金融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融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信息供给、数据治理等便利性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分别构建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加权法计算了数字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化上看,2011—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中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主导发展类型也经历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数字金融主导型—同步型”的发展轨迹。从省际差异上看,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态势。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瀚丹   李娅  
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比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1.16%,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3.05%。二者相互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较高。(2)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从2011年的0.32提高到2021年的0.46,且在空间上存在“从北到南,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地区异质性,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相对发展类型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林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3)低水平的林业经济增长、数字产业化、数字创新发展是阻碍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系统把握了我国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现状、地区差异及空间相关性,建立了数字经济系统与林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二者的耦合机理与评价维度。基于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应大力提升数字经济与林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增长潜力,重视并完善以西北地区为代表的相对落后地区数字经济带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并持续推进数字创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双发  
金融与经济密切相关,需要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多数省市区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较低,主要表现在生产总值与贷款规模的关联度较低、贷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偏低以及金融的深化程度和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待优化,金融规模较小、金融结构失衡,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环境不理想等原因降低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应采取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扩大金融规模、调整金融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改善金融环境等措施,提升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婕,郭斌,许庆瑞  
本文以高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为依据,详细分析高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经济、教育三大社会系统带来的深刻影响。在此事础上,进一步探讨高技术发展条件下,教育-科技-经济采统关联模式的衍化: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松耦合”状态转变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紧耦合”状态以及三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苏维   杨红荃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表现为人才培养对标区域需求、产教融合支持区域创新优化、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空间开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及功能定位的优化、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外部动力机制为内生增长的知识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优化的整体性科学发展规划、健康发展的协调适应性生态环境。由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特色化、开放化及一体化发展之路。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优化教育供需均衡,创建协同共治体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对标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区域战略,构筑多元创新生态、打造区域职教品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海军  黄峰  
基于201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混合回归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检验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制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存在较强的间接效应;(2)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效应最大,金融科技发展能有效推动欠发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警惕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如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等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金融科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利用金融科技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欧名豪   叶欣   吴文俊   郭杰   欧维新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城乡、区域、要素和人与自然四大协调发展核心要义着手,选取20项具体指标对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市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及时空演进规律。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各维度协调发展水平均高于其他地区,且溢出效益明显,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且通过城市群内部引力分析,虽然长三角城市群凝聚力占有绝对优势但三大国家级城市群均呈现较强增长趋势;省份发展水平受到省会影响明显,强省会的省份出现明显资源倾斜,同样省会为核心的城市群也出现发展失衡现象。因此,基于对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现状特征研究,从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出发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红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三者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公开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熵值法,进行我国19个重点城市2017—2019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和互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各重点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但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同步性,但整体良性耦合协调程度有待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桂兰  孙建光  
文章依据新疆经济与环境指标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法,定量的评价新疆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状况,并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得出,新疆经济与环境质量是良好协调发展型,但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略显滞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苗  任保平  
就业质量的优劣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又对就业质量存在多维影响,二者表现为动态相关关系。通过构建就业质量与数字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探讨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趋势展开预测。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质量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且呈现出显著正向空间相关;目前大部分省区处于拮抗发展阶段,尚未实现数字经济与就业质量的协调发展。未来应加快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质量“同频共振”,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补齐地区发展短板,强化区域合作,尽快实现数字经济与就业质量在更高水平上的共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亚运  原峰  
文章在探讨海洋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及构建海洋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熵构建综合指数,运用耦合理论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海洋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倒U”型发展趋势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海洋经济水平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处于缩小阶段;区域海洋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广东、上海位于第一梯队,广西、海南、河北位于第三梯队,其他省份位于第二梯队;东海海区内的地区差异较小,且耦合协调度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区域间的海洋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不同耦合协调水平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人力资源、国内消费分别是耦合协调水平低和高的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