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0)
- 2023(7232)
- 2022(6200)
- 2021(5722)
- 2020(4730)
- 2019(11130)
- 2018(10812)
- 2017(21218)
- 2016(11830)
- 2015(13436)
- 2014(13804)
- 2013(13768)
- 2012(12959)
- 2011(11736)
- 2010(11823)
- 2009(11115)
- 2008(11170)
- 2007(10290)
- 2006(8821)
- 2005(7784)
- 学科
- 济(52683)
- 经济(52643)
- 管理(30659)
- 业(29797)
- 方法(25091)
- 数学(22730)
- 企(22516)
- 企业(22516)
- 数学方法(22457)
- 农(15978)
- 中国(12809)
- 地方(12197)
- 财(11950)
- 学(11172)
- 业经(10685)
- 农业(10575)
- 贸(9940)
- 贸易(9939)
- 易(9630)
- 制(8869)
- 环境(8043)
- 和(7845)
- 银(7120)
- 务(7119)
- 财务(7087)
- 银行(7086)
- 财务管理(7064)
- 融(6961)
- 金融(6958)
- 理论(6791)
- 机构
- 学院(176824)
- 大学(175610)
- 济(72334)
- 经济(70773)
- 管理(64762)
- 研究(61220)
- 理学(55764)
- 理学院(55069)
- 管理学(54052)
- 管理学院(53718)
- 中国(45223)
- 科学(39850)
- 京(37019)
- 农(34089)
- 所(32501)
- 财(31908)
- 研究所(29781)
- 业大(28887)
- 中心(28110)
- 农业(27177)
- 江(26811)
- 财经(25680)
- 范(23553)
- 师范(23317)
- 北京(23315)
- 经(23164)
- 经济学(22497)
- 院(21896)
- 州(21530)
- 经济学院(20555)
- 基金
- 项目(117628)
- 科学(90966)
- 研究(84500)
- 基金(83318)
- 家(73361)
- 国家(72769)
- 科学基金(60621)
- 社会(51966)
- 社会科(49129)
- 社会科学(49109)
- 省(46933)
- 基金项目(44151)
- 划(39918)
- 自然(39226)
- 教育(39059)
- 自然科(38236)
- 自然科学(38224)
- 自然科学基金(37512)
- 编号(35541)
- 资助(34270)
- 成果(28708)
- 重点(27141)
- 发(26810)
- 部(25801)
- 课题(24691)
- 创(24013)
- 科研(22813)
- 创新(22502)
- 计划(22398)
- 大学(21507)
共检索到254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卢嘉鑫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区位不再具有优势,资源指向型工业区位特征更加明显,工业区位要素集聚能力和内聚能力下降。这是工业区位选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与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理性决策转变的必然结果,其中区位环境是影响西部地区工业区位相对变化最为关键的因素。西部地区工业区位优化的根本路径应该是“改善两个环境,提升两种区位”,即立足西部资源条件和现有工业基础,加大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西部工业区位硬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加工工业区位复兴,形成一批特色工业区。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工业区位 优化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永林
工业区位是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搞工业建设 ,就要进行工业布局 ,就要研究工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使工业做到合理布局 ,生产收到最大效益 ,并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区位 区位因素 资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洋
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工业的主要分布区。结合区域经济学中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经典理论,针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区位选择与布局的客观状况,从成本因素、集聚因素、市场因素等主要影响因素角度,对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区位选择与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东部地区 工业区位 成本 集聚 市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奎
创建现代化工业区位论理论基础的首推德国人卫勃(Alfred Weber,1868——1958)。卫勃工业区位著作主要有两部,第一部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这是关于工业区位论理论的最基本的著作,后人所提卫勃的理论皆指此书。第二部是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第一部纯属理论探讨。第二部则为结合实际的研究,对德国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聚集以及其他若干工业区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传清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一枝奇葩。该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成为许多学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基础。任美锷是系统研究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评介了韦伯工业区位因素理论、区位三角形模型以及韦伯理论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阐释了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及劳动费指向论;从运费的决定因素、工业的动力指向、非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动态的工业区位等方面拓展了韦伯理论。其研究成果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认知水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金楼 徐小峰 邓忆瑞
在界定区位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中国区位造船能力的指标体系,同时选取上海等10个区位分析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的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排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区位样本进行了分类。最后,结合分析结论,提出了中国船舶工业区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造船业 能力评价 区位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传清
陈振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界研究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国工业区位选择实践问题的代表性经济学家,他从韦伯以前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以后的工业区位理论三个层面,分析总结了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西方工业区位学说演进脉络;从工业区位选择原则、战前工业区位评价、战后工业区位规划等层面,探讨了中国工业建设中的区位选择实践问题。
关键词:
陈振汉 工业区位 区位理论与实践 韦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周莺 刘卫东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产业结构更是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消耗。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大方向性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测算区位熵、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约束,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测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结果;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 优化模型 绿色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任雪荻 康旭华 赵国浩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提高碳生产率是兼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稳步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经理论分析,资源配置是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长期以来占据着全国终端能源消费的70%以上,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在能源供给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DDF)对工业碳生产率指数(Industrial Carbon Productivity Index,ICPI)进行了测算;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ICPI进行了模型化分解,证明了资源配置在ICPI变化过程中的存在性,进而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了各要素的再配置对ICP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DF所测算的ICPI更能真实反映工业碳生产率增长水平;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要素(Carbon Space,CBS)向碳生产率增长较快行业的再配置可以缩小各行业碳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个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降低煤炭资源配置比例是提高工业碳生产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纯英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从运费、劳动力、集聚三个因素选择工业区位,对认识我国乡镇企业的布局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的乡镇企业从运费和劳动力因素看,分散为主具有合理性;从集聚因素看,由分散向集中过渡具有必然性。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广大的中西部还应以分散为主,东部则应以集中为主。乡镇企业由分散到集中,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但政府可囚势力导,积极创造条件。
关键词:
工业区位 乡镇企业布局 分散与集中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许清清
我国劳资冲突日益尖锐的现状与失衡的劳资关系显著相关,因此研究怎样平衡劳资关系是劳资领域的重点。演化博弈为研究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工具。劳资关系演化模型模拟了平衡的劳资关系的演化过程,演化结果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劳资冲突演变为劳资合作,证明了平衡的劳资关系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关键,并为研究劳资关系平衡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平衡劳资关系有两条演化路径,一条是由劳资自主演化,这条路径充满劳资冲突,是劳资双方不断找平衡的过程;另一条路径是由政府介入劳资博弈,不仅可以缩短劳资冲突过程,并且还能加速进入劳资关系平衡阶段。我国劳资关系在沿着第一路径演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构建平衡劳资关系的制度框架。
关键词:
劳资博弈 演化博弈 平衡 政府行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贻玉
农村工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新型农民的主体性,才能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自觉克服城市工业化中的种种缺陷,走一条以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的生态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
关键词:
新农村 工业化 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颖博 王文平 李文文
为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文章以硫排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耗过程中硫排放脱钩状态及其强度演变的解析,试图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产业未来绿色发展铺平道路。研究发现:(1)整个工业部门将长期维持弱脱钩状态,除了采掘业的脱钩程度越来越弱直至耦合外,其他产业类型皆呈现出反向的趋势。(2)硫排放强度情况与脱钩状态相互映射和解释,即只有采掘业硫排放强度越来越强,其他产业类型均是越来越弱。(3)在硫排放强度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中,产业结构效应产生的影响偏弱,能源强度效应对硫减排的贡献最大,而未来硫减排最主要的短板体现在能源结构效应方面。基于此,现有政策在制定中应更有针对性:采掘业是未来需重点整治的产业;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降低中国工业硫排放强度的最佳捷径;而长期应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方向努力,尤其是能源结构方面效果将会更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梅洪常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居民消费及其结构转变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加深。在按照消费市场变化调整产出结构、促进消费型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居民消费量的增长和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比投资高增长更为重要。为了使消费量及其结构科学合理并真正能够用于宏观调控,本文作者首次提出从投资与消费、居民消费总水平和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三个层次设定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目标,计算分析了若干基于居民消费总量增长的消费结构优化概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消费变动趋势,提出着力引导消费倾向,统筹以消费为主、投资和进出口协调拉动发展的多种路径。
关键词:
消费增长 结构优化 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振勇
文章以相关产业组织理论为依托,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参考,探讨适合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文章指出,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优化的过程就是在保持"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市场结构下,通过利益集团的推动来促进准市场组织的发展,途径有:通过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来组建银行控股公司、通过中小商业银行利益集团的推动来建立银行战略联盟以及拥有民营资本的新兴利益集团以产权改造方式建立民营银行,从而实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的合理化;同时通过准市场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合作竞争代替古典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