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3)
- 2023(8179)
- 2022(6166)
- 2021(5374)
- 2020(4427)
- 2019(9765)
- 2018(9628)
- 2017(17940)
- 2016(10148)
- 2015(11303)
- 2014(11483)
- 2013(11001)
- 2012(9793)
- 2011(8781)
- 2010(8938)
- 2009(8302)
- 2008(8222)
- 2007(7276)
- 2006(6714)
- 2005(6383)
- 学科
- 济(42735)
- 经济(42649)
- 管理(26356)
- 业(25468)
- 中国(18951)
- 企(18148)
- 企业(18148)
- 农(13955)
- 方法(12667)
- 地方(12533)
- 数学(10792)
- 数学方法(10646)
- 财(10593)
- 业经(10132)
- 制(9971)
- 农业(9930)
- 学(9479)
- 城市(7647)
- 人口(7455)
- 发(7353)
- 体(7112)
- 劳(6471)
- 劳动(6454)
- 银(6281)
- 银行(6260)
- 融(6137)
- 金融(6134)
- 环境(6106)
- 务(6100)
- 财务(6078)
- 机构
- 大学(146066)
- 学院(143655)
- 济(58336)
- 经济(56922)
- 研究(54883)
- 管理(50419)
- 理学(43001)
- 理学院(42332)
- 管理学(41407)
- 管理学院(41135)
- 中国(40144)
- 科学(33504)
- 京(31530)
- 财(28237)
- 所(27765)
- 研究所(25110)
- 中心(24539)
- 农(23570)
- 财经(22135)
- 江(22107)
- 范(21867)
- 师范(21679)
- 院(20333)
- 经(20137)
- 北京(20061)
- 业大(20021)
- 经济学(19052)
- 农业(18166)
- 州(17936)
- 师范大学(17901)
- 基金
- 项目(97720)
- 科学(77735)
- 基金(72091)
- 研究(70325)
- 家(64074)
- 国家(63572)
- 科学基金(53978)
- 社会(47116)
- 社会科(44437)
- 社会科学(44427)
- 基金项目(38208)
- 省(35937)
- 自然(33776)
- 自然科(33000)
- 自然科学(32993)
- 自然科学基金(32403)
- 划(31770)
- 教育(31565)
- 编号(27805)
- 资助(27472)
- 成果(23511)
- 重点(22731)
- 发(21965)
- 部(21352)
- 国家社会(20489)
- 课题(19767)
- 创(18944)
- 制(18387)
- 科研(18362)
- 教育部(18207)
共检索到222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筠
根据西部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傈僳族、景颇族、彝族和壮族等12个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调查,认为当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非剩余劳动力大尺度异地城市化,据此提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城市化"应优先于"地域的城市化"。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非剩余劳动力 大尺度异地城市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梅军 原梅生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我国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城市化模式 ,以发展小城镇为依托 ,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大中城市 ,建立大中小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 ,加速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促使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变 ,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平
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实施战略的几个问题和现状 ,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艰巨性 ,并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市化 战略 农业 劳动力 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元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 ,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并提出了加快广东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城市化进程 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兰瑞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人越少。据1970年对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在50~2000美元之间的100个国家的经济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国威 孟祥林
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本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关键,为此,本文首先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于以乡村工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小城市为主导,从而逐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乡村工业化 城市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秀川 王钊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和Vensim软件为分析工具,对重庆市的城市化、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调控,重庆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在现有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然发展趋势下将会逐渐拉大。如果采取调控政策,则城乡收入差距将从原来的逐渐增加变化至稳定和下降,调控力度越大,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得也越快。仿真结果表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新
由于乡镇企业吸收了1/3农村劳动力,城市打工-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又占很大比重,使得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显著的结构特征。本文的解释是:(1)除刘易斯的推力和拉力外,农村劳动力选择何种转移模式,以及能否实现城市化目标,还取决于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入是否大于边际成本;(2)在当前,乡镇企业转移、城市打工的候鸟式转移以及城市化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共存,反映了不同的边际收入与支出的动态均衡关系;民工荒实际上是转移者对收-支非均衡的现实反映。因此,应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支均衡关系对城市化政策进行调整。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结构 民工荒 城市化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宝元 王泽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虎 郭犹焕
对全国或某一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区划,然后再分别加以研究,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避免一概而论,为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分析全国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表征等提供科学依据。其二,为有效地提出解决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