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3)
- 2023(6961)
- 2022(5587)
- 2021(5138)
- 2020(4185)
- 2019(9556)
- 2018(9300)
- 2017(17584)
- 2016(8980)
- 2015(10546)
- 2014(10360)
- 2013(10629)
- 2012(10289)
- 2011(9852)
- 2010(9748)
- 2009(9168)
- 2008(8848)
- 2007(7765)
- 2006(7288)
- 2005(6875)
- 学科
- 济(69918)
- 经济(69872)
- 管理(23206)
- 方法(21860)
- 业(20451)
- 数学(20088)
- 数学方法(20040)
- 中国(18207)
- 地方(17487)
- 企(13655)
- 企业(13655)
- 地方经济(13204)
- 农(13109)
- 贸(11699)
- 贸易(11692)
- 易(11366)
- 业经(10879)
- 学(10268)
- 财(9280)
- 制(9261)
- 农业(9209)
- 环境(9208)
- 融(8596)
- 金融(8594)
- 发(8398)
- 银(8032)
- 银行(8025)
- 关系(7908)
- 行(7891)
- 体(7507)
- 机构
- 大学(147362)
- 学院(144031)
- 济(84098)
- 经济(83064)
- 研究(60310)
- 管理(51978)
- 中国(46868)
- 理学(44090)
- 理学院(43560)
- 管理学(43176)
- 管理学院(42887)
- 财(34389)
- 京(31309)
- 科学(30375)
- 所(29966)
- 经济学(29516)
- 财经(27636)
- 研究所(26978)
- 经济学院(26361)
- 经(25363)
- 中心(25167)
- 院(21015)
- 北京(20941)
- 财经大学(20566)
- 江(19501)
- 科学院(19046)
- 农(18614)
- 范(17989)
- 社会(17988)
- 师范(17904)
- 基金
- 项目(89490)
- 科学(72507)
- 基金(69602)
- 研究(67025)
- 家(60505)
- 国家(60116)
- 科学基金(51045)
- 社会(48939)
- 社会科(46692)
- 社会科学(46684)
- 基金项目(35318)
- 省(29486)
- 资助(29007)
- 教育(28846)
- 自然(28785)
- 自然科(28134)
- 自然科学(28127)
- 自然科学基金(27671)
- 划(25861)
- 编号(23493)
- 国家社会(22894)
- 部(22161)
- 中国(22114)
- 发(21426)
- 重点(20362)
- 成果(19796)
- 教育部(19710)
- 济(19230)
- 经济(19078)
- 发展(18630)
共检索到234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赵作权
如何让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当前紧迫的政策议题。本文基于学术界对经济空间发展的规律和组织变革的认识,试图从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为西部地区(主要是指"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或远西地区)发展勾画出一个轮廓略显清晰的图景。首次提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从"沿海之国"、"平原之国"到"大陆之国"的三阶段进程论。并从中国的经济重心西移进程、市场作用的有限性和突破"胡焕庸线"的切入点等三方面探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国家以东西向布局中国经济、精细的制度设计,应该发挥立法、网络组织特别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等新机制的作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易富贤
近代西方国家人口增加和经济崛起,加上海运的相对廉价,给中国东部沿海带来了发展机遇,使得中国经济中心在1840年之后一再东移。但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老化催化了经济衰退,其人口占全球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32.1%下降到2010年的17.9%,占全球经济份额也正在下降。而印度等中南亚国家由于年轻的人口结构,经济开始腾飞。今后中印陆地铁路贸易将不断加强。中国内部的生育率也是西高东低,西部后备年轻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通过对经济重心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区域政策的空间响应程度。本文对我国近30年经济重心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和描述,并对其进行三次产业重心分解及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位于经济重心西侧,第二、三产业重心位于经济重心东侧;第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产业梯度空间分布和转移是经济重心位置和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增长差异更多来自第三产业增长值的不同。最后对落后地区如何降低进入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门槛,减少产业对接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空间演变 灰色关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欣 吴殿廷 肖敏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曾经不断地移动,产业的兴起及其空间拓展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农业开发促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经济重心区域的形成和后来的几次移动。近代工业的登陆使东部沿海的内在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国以后现代工业的布局影响着经济重心的移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带来了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重心转移。文章还发现,中国经济重心的迁移存在几个特殊的规律。
关键词:
经济重心迁移 产业 现代工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家君 李小建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经济重心 移动路径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梅忠堂
购房,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梅忠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如今在城乡街头,你随便拉住一位百姓,与他聊一聊住房,侃侃居室装修,恐怕都能谈上一阵子。让大家感到兴奋的是,种种迹象表明,住宅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广大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宗宪 黄建山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产业重心 动态变化 区域差距 对比研究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亚生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是没有争议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有一个共识,即中国的发展不同于甚至挑战强调私有经济和金融自由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文章基于大量文献和一定的数据研究,认为私有经济、金融自由化、产权的安全性甚至政治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在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起了核心的作用。但是文献研究也表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施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比如在农村的金融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全部被逆转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中国农村改革的逆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构成和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步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月友 马立军 潘三毛
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如何快速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中国服务业遭遇的三重困境和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两者的关系,提出将服务业作为中国推动经济恢复的主要抓手,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建议解放思想,纠正服务业歧视;依托数字技术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以提升效率;坚持从生产端推进共同富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等多措并举重振服务业,撑起中国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成虎 胡啸兵 王铁山
经济重心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借鉴物理学重心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经济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演化。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2004~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重心和金融增长重心空间变动轨迹发现,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增长动力空间分布不平衡,且我国经济、金融总体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恶化,因此,有必要加大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力度,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重心 金融增长重心 变动轨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