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7)
- 2023(11543)
- 2022(10068)
- 2021(9531)
- 2020(7825)
- 2019(18198)
- 2018(18089)
- 2017(35265)
- 2016(19240)
- 2015(21234)
- 2014(21419)
- 2013(21199)
- 2012(19253)
- 2011(17274)
- 2010(17065)
- 2009(15351)
- 2008(14784)
- 2007(12675)
- 2006(10872)
- 2005(9263)
- 学科
- 济(75811)
- 经济(75726)
- 管理(54231)
- 业(50573)
- 企(42075)
- 企业(42075)
- 方法(35736)
- 数学(31178)
- 数学方法(30774)
- 中国(21413)
- 农(18667)
- 财(17993)
- 地方(17906)
- 学(17545)
- 业经(15965)
- 理论(12907)
- 农业(12603)
- 制(12275)
- 环境(12236)
- 贸(12155)
- 贸易(12151)
- 和(12092)
- 务(11833)
- 技术(11833)
- 财务(11760)
- 易(11752)
- 财务管理(11742)
- 企业财务(11169)
- 划(10447)
- 银(10297)
- 机构
- 大学(270495)
- 学院(268359)
- 管理(109018)
- 济(101951)
- 经济(99488)
- 理学(95581)
- 理学院(94467)
- 管理学(92764)
- 管理学院(92283)
- 研究(88830)
- 中国(62533)
- 科学(58088)
- 京(57490)
- 财(45396)
- 所(44156)
- 农(43011)
- 业大(42009)
- 研究所(40765)
- 中心(39584)
- 财经(37520)
- 江(36681)
- 范(36054)
- 北京(36001)
- 师范(35718)
- 经(34206)
- 农业(33895)
- 院(32776)
- 州(30972)
- 经济学(30008)
- 师范大学(29108)
- 基金
- 项目(193393)
- 科学(151874)
- 基金(140793)
- 研究(138169)
- 家(123374)
- 国家(122391)
- 科学基金(105446)
- 社会(86399)
- 社会科(81868)
- 社会科学(81845)
- 基金项目(76027)
- 省(75106)
- 自然(70636)
- 自然科(69016)
- 自然科学(69001)
- 自然科学基金(67743)
- 划(63868)
- 教育(62816)
- 资助(57568)
- 编号(55737)
- 成果(44394)
- 重点(42609)
- 部(41900)
- 发(40644)
- 创(39831)
- 课题(37989)
- 创新(37126)
- 科研(37119)
- 教育部(35690)
- 大学(35540)
- 期刊
- 济(105964)
- 经济(105964)
- 研究(76759)
- 学报(44876)
- 中国(44828)
- 科学(41300)
- 农(38357)
- 管理(38005)
- 大学(33463)
- 财(32579)
- 学学(31670)
- 教育(28188)
- 农业(26951)
- 技术(22193)
- 融(19088)
- 金融(19088)
- 财经(17406)
- 业经(17351)
- 经济研究(16716)
- 问题(15565)
- 经(14727)
- 图书(14416)
- 科技(13869)
- 业(13319)
- 理论(13273)
- 版(12502)
- 实践(12402)
- 践(12402)
- 技术经济(12386)
- 现代(12371)
共检索到371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祥 侯兰功
本文基于2018年西部主要城市建成区的路网数据,将空间句法理论与SPSS技术相结合,从全局可达性的视角定量分析研究区域的路网可达性及客观规律。结果表明:第一,西部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不均衡、梯度式的变化特征,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呈现低度相关关系。第二,西部城市交通可达性水平与城市规模和形态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空间句法 路网 西部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业喜 郭卫东 毛炜圣 王晓静 冯兴华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闽新轴带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方法对闽新轴带铁路网络密度与层级、可达性及一日交流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闽新轴带的网络密度由12.89%增长至29.94%,武汉、西安、南昌的规模分列前三;铁路网络区外联系密度与强度均显著提升,多层级铁路网络结构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区扩张演化及其结构拓展细节,高层级网络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吻合;闽新轴带城市可达性均获得较大提升,区域、省域及城市尺度间可达性提升差异明显;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分析了闽新轴带铁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敏慧 石惠春 赵鹏霞 宋媛
基于西北五省A级旅游景点和各等级路网交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ESDA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不同类型A级旅游景点的整体及县域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究了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五省旅游景点的整体空间可达性较优,可达性在30min内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76.52%,主要分布在路网交通和城镇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五省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较好,可达性在30min以内的县域数量占整体县域总数的95%以上。不同类型景点的县域单元可达性集聚程度均十分显著,热点分区在空间上均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过渡的分布格局;陕西省的景点可达性最好,属于可达性高集聚区,新疆和青海景点可达性较差,属于可达性低集聚区。
关键词:
旅游景点 空间可达性 路网交通 西北五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薛红木 冯长春 张剑锋
通过大数据技术抓取百度地图中28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公式,研究我国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及高速公路网路对我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高速公路网络下,可达性格局为以湖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高速公路网络下,转变为以湖北—河南为核心向外圈层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向北方向拉伸显著;高速公路时空压缩效应显著,城市之间总通行时间距离压缩效应达46.76%;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多中心(西南省份、新疆、华北、河南)向外围递减的阶梯式格局;高速公路网络下我国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均衡度下降。
关键词:
可达性 高速公路 空间格局 城市可达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生瑞 王超深 徐景翠
阐述了可达性的概念和在不同学科的应用范围,分析了可达性的影响因素,总结了现阶段在几何拓扑学上常用的可达性量化方法,指出重力模型法、距离法、累计机会法的使用条件和不足。在这一基础上,发现现存的问题主要是局限于空间尺度的量化不能准确地反应空间网络的联系程度,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时间阻抗函数的量化模型,以实际交通量作为主变量,能间接地反应空间需求强度。随后引入了节点重要度的概念,能更加直接地反映路网节点上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对可达性的影响,能很好地弥补时空法和效用法的不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维祥 陈斌 李一曼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2004和2012年陆路交通网络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借助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和引力模型,探讨城市可达性与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节点所有城市可达性均有改善现象,且省域边缘地区比中心区域提升幅度更大,区域交通均衡化趋势明显;②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日趋强化,并逐步沿重要道路干线方向演进,其中环杭州湾城市间联系愈趋紧密;③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明显,并存在空间极化现象。总体上来看,浙江省各城市可达性提升,经济联系增强,体现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玲玲 黄正东 江海燕 蔡云楠
便宜、快速、方便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长时间、长距离通勤、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并存是目前中国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失配(职住失衡)被认为是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就业可达性方法来测度城市居民的居住与就业(职住)空间关系,并以广州为例,揭示公共交通系统网络下,中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特征和差异,以为城市公共住房、公共交通、产业等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广州案例有两个发现:第一,低可达性人数多于高可达性人数。其中,低可达性"蓝领"较"粉领"多,且其主要居住在非中心城区;而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粉领"人数较"蓝领"多。第二,与国外大城市相似,居住在中心城区能给广州中低收入人群带来一定的就业可达性优势。不同点在于,居住在广州非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蓝领"人数多于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高可达性"蓝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放华 时新镇 龚蓉
基于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城市经济实力,运用可达性系数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出快速交通对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并利用ESDA法测度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快速交通使得湖南城市整体可达性大幅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快速交通使边缘城市与中心地区城市可达性的差异缩小,高铁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明显优于非高铁沿线城市,高速公路扩大了高铁可达性的影响范围。快速交通使湖南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强化了长沙的经济中心地位,扩大了东西部城市的经济差异,省际经济联系强度受出省通道便捷性的影响。此外,各市经济联系总量总体上具有层次性,演化上存在非均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孟丹 薛晋
伴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引起城市区位和城市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研究将GIS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利用O-D矩阵和引力场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在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差异性及都市圈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向和内向集中程度等。结果发现:①交通可达性对都市圈内层极化作用高于外层作用,交通按照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顺序大大提高城市间可达性。②交通可达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市间联系度,另一方面拉大城市间差异程度,且北京、天津以辐射功能为主,其它城市以集聚为主。③可达性在1h以内,城市对外影响力较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廊坊(0.25h),在1h以上,城市经济影响力变化较弱,在2h以上影响渐渐消失。④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交通模式中,天津交通区位优越于北京,但在可达性和经济影响力综合作用下,北京外向集中程度(Out Degree)地位明显优越于天津,而内向集中程度(In Degree)天津高于北京。⑤可达性拓展了都市圈内层的空间范围,并引起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结构向连续的"带状"结构演变。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引力模型 可达性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言 宗会明 罗舒畅 易峥
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新常态,而交通网络作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条件,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显著。基于中国现状陆路交通网络,从交通网络数量、结构、可达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五个超大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特征及可达性格局。研究表明:①沿海城市群在交通网络密度上显著高于内陆城市群,但外围区域交通建设滞后成为各城市群的通病。同时,过度强化大城市周边交通以及交通走廊建设已经导致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出现交通网络布局的真空地带。②沿海城市群高等级路网比重更高,并已经形成覆盖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的交通骨架,内陆城市群普遍以低等级路网为主,核心城市间通行能力不足,交通设施有待改善。③高铁对城市群可达性影响显著,可达性中心往往集中于高铁枢纽和高铁沿线。其中,沿海城市群在内部可达性方面表现优越,但在对外可达性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和内陆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则表现更为突出,传统的交通区位优势依然存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李宁 乔墩墩 刘梦丽
选取城市间最短旅行时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综合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可达性水平整体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南北向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优于东西向;局部空间上,高低值空间集聚分块状特征明显,显著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2)经济联系整体呈现"钻石"型立体网络格局且分层态势明显;局部空间上凸显以郑州、商丘、洛阳等核心区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格局;网络结构呈小团体集聚特征,团体内部联系密切,整体联系相对松散。(3)经济联系强度受到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区位及资源流通能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平华 陆玉麒
首先探讨了可达性的涵义与主要特征。其次综合可达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方法 ,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并总结了近期可达性评价方法的进展情况。最后对可达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交通 可达性 空间结构 评价方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峰伟 姜淑坤 张晓立
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效应影响流通要素的投入产出水平,最终体现为效率的改变。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集聚外部性对城市流通效率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交通可达性的调节效应。系统GMM估计表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粘性机制;集聚外部性对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异质性,其中MAR外部性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强烈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Jacobs外部性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微弱的“U”型非线性关系;交通可达性正向改善城市流通效率,且在集聚外部性影响城市流通效率机制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城市经济规模、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均有助于城市流通效率的提升。空间SDM模型检验表明:MAR外部性对周边城市流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溢出,Jacobs外部性的正向溢出不显著;交通可达性对集聚外部性正向影响城市流通效率机制具有正向溢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芳如 吴晋峰 吴潘 李佳丽 杨春华
提高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性是延长入境旅游者,特别是入境外国旅游者在华停留时间,进而增加我国入境旅游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距离度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国家旅游局重点统计的28个入境旅游城市之间的航空通达性和铁路通达性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结论为:(1)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整体水平较高,且航空通达性优于铁路通达性,主要入境旅游城市间的航空网络结构和铁路网络结构都呈现围绕少数几个核心城市集聚或发散的特征。(2)与时间通达性和成本通达性相比,便利通达性是度量交通通达性的更好指标。(3)主要入境
关键词:
通达性 入境旅游城市 航空网络 铁路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姝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交通可达性对农村消费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交通可达性增强能够显著提升农村消费韧性,且提升流通效率是交通可达性增强农村消费韧性的作用路径。异质性表明,交通可达性在南北方和移动支付水平高低不一的地区均能对农村消费韧性产生正向作用,但北方和移动支付水平越高作用越突出,同时市场越有效,交通可达性增强农村消费韧性的作用越大。因此,应加强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强化地方数字化、市场化政策支持,释放交通可达性对农村消费韧性的赋能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