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8)
2023(3423)
2022(2996)
2021(2720)
2020(2216)
2019(5269)
2018(5141)
2017(10092)
2016(5327)
2015(5948)
2014(6005)
2013(6300)
2012(6131)
2011(5724)
2010(5689)
2009(5194)
2008(5039)
2007(4689)
2006(4214)
2005(3922)
作者
(15742)
(13424)
(13243)
(12695)
(8250)
(6239)
(5907)
(5122)
(4968)
(4850)
(4460)
(4315)
(4288)
(4240)
(4125)
(3995)
(3939)
(3866)
(3766)
(3743)
(3462)
(3298)
(3169)
(3118)
(3031)
(2890)
(2853)
(2796)
(2719)
(2713)
学科
(29955)
经济(29934)
(15684)
管理(12773)
地方(11376)
(10484)
企业(10484)
(9928)
方法(9438)
产业(8178)
数学(7949)
数学方法(7902)
中国(7588)
业经(7437)
农业(7353)
地方经济(7121)
结构(5226)
(5206)
技术(5003)
(4951)
(4494)
(4286)
贸易(4281)
(4104)
(4059)
环境(3848)
(3778)
(3679)
产业结构(3678)
(3528)
机构
学院(78922)
大学(77917)
(37630)
经济(37018)
管理(30979)
研究(30295)
理学(26412)
理学院(26078)
管理学(25718)
管理学院(25576)
中国(22737)
科学(17838)
(17306)
(15670)
(15254)
中心(13958)
研究所(13632)
(12692)
(12404)
财经(11996)
经济学(11468)
北京(11080)
(10992)
师范(10923)
(10762)
(10717)
业大(10574)
(10454)
经济学院(10414)
农业(9619)
基金
项目(52265)
科学(41914)
研究(40348)
基金(37382)
(32315)
国家(32048)
科学基金(27370)
社会(26676)
社会科(25439)
社会科学(25432)
(20370)
基金项目(20273)
(16978)
教育(16898)
编号(16576)
自然(15851)
自然科(15430)
自然科学(15429)
自然科学基金(15154)
资助(14528)
(13728)
成果(13580)
重点(11822)
发展(11629)
国家社会(11489)
(11483)
(11476)
课题(11227)
(11194)
创新(10469)
期刊
(45582)
经济(45582)
研究(26143)
中国(18007)
(12848)
管理(11946)
科学(11724)
(11323)
学报(10115)
农业(8594)
教育(8084)
业经(8028)
大学(7944)
(7637)
金融(7637)
学学(7424)
经济研究(7150)
技术(6819)
问题(6321)
财经(6110)
(5472)
科技(4629)
技术经济(4538)
(4412)
(4360)
经济问题(4320)
国际(4216)
(4132)
论坛(4132)
经济管理(4043)
共检索到127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安占然  朱廷珺  
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以来,转变发展方式上升为全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热情高涨,竞争激烈,一些地区招商引资任务量化和政绩倾向重新抬头,甚至陷入分工体系中的"路径依赖"和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仪元  
积极推动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产业转移就成为中央写入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产业转移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陈琪  
一、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新的目标定位武汉需要承接什么样的产业转移?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究竟为了什么?尤其是要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搞清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何龙斌  
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是很多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国内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并不乐观,其转移的产业类型也主要限于西部的优势产业,承接的最佳区位也只能是几大一线城市及其周边。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还将面临低碳困境和生态困境。产业转移是一种历史规律和趋势,国家应对全国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要给予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承接政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成艾华  赵昭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一良  
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化进程中的环保、节能与安全,突出与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外优秀汽车产业技术转移力度增强,为湖南省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承接技术转移机遇。本文在对湖南承接国内外先进汽车业技术转移的意义、优势条件及约束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承接层面、目的、目标、重心及路径方面提出了承接国内外先进汽车产业技术转移的策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肃  诺敏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上先后掀起了三次产业转移的浪潮,很多国家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纷纷通过国际产业的承接,推动了本国产业机构的调整,从而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国家(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的总结,为吉林省中小城镇带来启示,从而更好的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的转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龙斌  
产业集群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是妨碍其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主要阻力。博弈分析表明,西部地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是双方的最优战略组合。因此,为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战略,认真规划集群产业;制定产业集群政策,稳步实施集群创导计划;认真贯彻产业链招商的思路,引进集群产业链上的企业;认真规划产业园区,打造有效的产业集群平台;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创造产业集群"生态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磊  
文章指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产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改善投资条件、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措施,并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将中西部地区划分为东北、中部、西北、西南4个区域,采用199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各区域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本存量、经济规模、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源和路径效应。结果发现:4个区域的路径效应、资本存量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源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东北、西北地区不显著;劳动力成本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对东北地区不显著;除中部地区外,经济规模与产业转移承接地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中西部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在促进产业转移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影响要素制定宏观政策与微观引资策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聂正彦  张学丽  
利用二位数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对西部地区1999—2010年和2011—2013年两个时期产业承接进行测度,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产业转入转出明显,并通过构建双因素面板数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交通条件、要素成本、外部性、对外开放度、财政分权度都不同程度上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最为突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海霞  王轶  白洁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东部地区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文章认为,西部地区只有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新趋势,顺势而为,积极谋划,找准产业转移的着力点,精心打造和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体系,规避、防范和化解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才能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发展,实现产业承接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建蓉  李文生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局面,并且由于发展传统模式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东部地区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西部成为必要。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潜在的市场优势又为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东西互动,可以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海霞  
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东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负面影响,非理性的承接转移产业,西部将难以在产业竞争性对接中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会延缓西部的发展。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趋利避害的对策,才能使西部地区更科学地应对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谯薇  
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研优势及市场优势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规划;优化产业转移的引资环境;加强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