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2)
2023(7486)
2022(6473)
2021(6013)
2020(4905)
2019(11253)
2018(11370)
2017(21400)
2016(11936)
2015(13379)
2014(13144)
2013(12966)
2012(11949)
2011(10784)
2010(10896)
2009(10149)
2008(9973)
2007(8963)
2006(8028)
2005(7263)
作者
(32725)
(27562)
(27309)
(25931)
(17560)
(13360)
(12458)
(10441)
(10375)
(9906)
(9385)
(9366)
(9031)
(8608)
(8551)
(8344)
(8111)
(7981)
(7955)
(7927)
(6928)
(6702)
(6591)
(6344)
(6196)
(6173)
(6063)
(6007)
(5516)
(5435)
学科
(44894)
经济(44816)
管理(38661)
(31761)
(25754)
企业(25754)
地方(15181)
(14853)
方法(14117)
(13749)
(13699)
环境(12510)
数学(11790)
数学方法(11648)
中国(11619)
业经(11407)
农业(9873)
(9479)
(9409)
(8460)
(7925)
财务(7908)
财务管理(7886)
体制(7802)
(7595)
金融(7589)
(7566)
(7445)
银行(7436)
地方经济(7400)
机构
学院(163299)
大学(160868)
(63237)
经济(61700)
管理(60372)
研究(55503)
理学(51222)
理学院(50552)
管理学(49754)
管理学院(49429)
中国(42502)
(34436)
科学(33898)
(32827)
(27302)
(26734)
中心(26523)
(25628)
财经(24892)
研究所(24466)
(23778)
(23058)
业大(23031)
师范(22890)
(22118)
北京(21338)
(20501)
农业(19480)
经济学(19130)
(18708)
基金
项目(110583)
科学(87012)
研究(84516)
基金(78540)
(67665)
国家(67077)
科学基金(57671)
社会(53554)
社会科(50528)
社会科学(50515)
(44766)
基金项目(42673)
教育(38158)
(37053)
自然(35713)
编号(35094)
自然科(34684)
自然科学(34676)
自然科学基金(34007)
资助(30270)
成果(29270)
(26101)
重点(25182)
课题(24864)
(24616)
(23982)
(23186)
国家社会(21958)
创新(21724)
(21339)
期刊
(77745)
经济(77745)
研究(48984)
中国(37088)
(27434)
(24463)
学报(23285)
科学(22550)
管理(21740)
教育(19254)
大学(17908)
学学(16751)
农业(16058)
(15517)
金融(15517)
技术(13619)
业经(13022)
财经(12195)
问题(10459)
(10430)
经济研究(10331)
资源(9903)
(8530)
(8151)
(7911)
财会(7764)
科技(7739)
现代(7671)
图书(7621)
(7067)
共检索到252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慧琴  郑元宁  
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兼具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本文从三个理论角度分析贵州省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本文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开征生态税及加强监督机制等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景华  游杰  
一、西部生态的现状及恶化根源西部地区既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全国三分之二的石油可采储量、83.9%的天然气储备、38.6%的煤炭储量、23.9%的铁矿石储量在西部地区;全国76.85%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集中在西部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干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在我国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本文从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思路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信  尹杞月  
西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遵循国家补偿、区域间补偿、社会补偿和国际补偿的原则,采用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反哺"式生态补偿及环境成本生态补偿等基本模式;同时,要推行相关配套措施,如西部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建立科学的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多渠道强化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以及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遗志  胡争艳  汤定娜  
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规范生态污染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并就该机制提出相对应的实现路径,指出该机制的核心是着力构建民族地区人口、生态环境和旅游业三者互动共赢机制,促使贵州民族地区由"输血式"生态补偿模式向"造血式"生态补偿模式转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兴平  
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实现环境正义,既有助于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也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类自身的和解。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补偿主体和对象不清、补偿缺乏显著产权激励作用、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和相关补偿途径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环境正义的落实。本文将从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补偿标准评价体系,明确生态建设补偿资金来源,完善补偿渠道、方式和保障体系等建议来实现西部地区的环境正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杰  吕文强  周传艳  孟伟  
生态补偿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3 800户)为例,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县域经济水平为基准的乡镇级生态补偿模式,该补偿模式包含补偿资金、受补偿人和第三方。持续时间20年,以县域居民人均收入为后5年期间的补偿参照标准,如从2012—2016年(个人月补偿县级人均收入的80%)、2017—2021年(60%)、2022—2026年(40%)到2027—2031年(20%),每个家庭补偿金的10%用于公共环境建设,10%用于发展产业。四个阶段分别以补偿金的20%、15%、10%和5%作为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改善。发放到受补偿人的补偿金实际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子翔  
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导致地方利益固化,造成区际生态恶化和区际环保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以区际纳什均衡作为路径选择,试图建立旨在打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的羁绊,突破地方政府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内在联系为协调基石的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文章以京冀地区流域生态联防联控为例,构建区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模型并通过最优化该模型达到区际纳什均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孝平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孝平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于此,提出苏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一是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方式的选取以及标准的制定,二是通过优化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式与使用途径,将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纳入农业生态补偿的范畴,引导并推动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从行政激励、法制建设、政策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苏州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昌琪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邢天添  
本文认为有效的西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点。目前资源开发补偿无法改变西部地区"富饶的贫困"的现状,只有通过优化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通过明确西部地区矿产的集体产权,建立矿租的"矿区优先分享"机制,实现环境资源的多元补偿,让矿区居民直接分享资源开发收益,才能实现西部地区"富饶的富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艳红  康慕谊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的补偿组织体系;其次,以退耕还林(草)所造成的农民机会成本的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工程的进程和资金的投入情况,可将生态补偿划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三个阶段;第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补偿年限;最后提出退耕还林(草)的补偿方式及可能的资金渠道来源。生态补偿计量方法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婷  廖斌  卫少鹏  
生态活力是西部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依托,为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从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的耦合内涵出发,运用DPSIR模型和SD方法,建立了西部地区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模拟评测的基础上,提出三种耦合发展路径并对不同路径的发展趋势进行情景预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发展路径下,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耦合发展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各耦合发展模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缺陷;(2)根据贵州省的发展特点和一般规律,应用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更适合现阶段的产业发展;(3)考虑到资源存量的不可逆性与西部地区产业的生态依赖性,提出从优化布局、建立门槛等方面提高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储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大能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中央政府主导的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补偿机制,但现行补偿机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补偿不充足性、非长期高效性的特点,本文探讨如何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一种长效、稳定的兼容政府纵向和省区际间、流域间政府横向的财政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