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08)
2023(17778)
2022(15006)
2021(13637)
2020(11580)
2019(26141)
2018(25761)
2017(49370)
2016(27115)
2015(29923)
2014(29377)
2013(29271)
2012(26743)
2011(23761)
2010(23684)
2009(21825)
2008(21596)
2007(18962)
2006(16755)
2005(14750)
作者
(81015)
(67471)
(67238)
(63567)
(42902)
(32495)
(30320)
(26511)
(25587)
(23977)
(23064)
(22980)
(21559)
(21401)
(20794)
(20559)
(20489)
(20175)
(19358)
(19302)
(17159)
(16483)
(16370)
(15405)
(15077)
(15013)
(14934)
(14850)
(13506)
(13379)
学科
(109991)
经济(109863)
(96490)
管理(86132)
(84339)
企业(84339)
方法(49691)
数学(40065)
数学方法(39654)
(34565)
业经(32790)
(31810)
中国(27551)
农业(24509)
(23379)
地方(23295)
(22614)
财务(22551)
财务管理(22527)
企业财务(21352)
技术(20864)
(20395)
(20219)
贸易(20209)
(19631)
(19573)
理论(19405)
(17460)
环境(17052)
(16019)
机构
学院(386520)
大学(384842)
管理(154180)
(151354)
经济(148131)
理学(133801)
理学院(132272)
管理学(130024)
管理学院(129340)
研究(128772)
中国(95990)
科学(84503)
(82490)
(74373)
(67911)
(66117)
业大(64272)
研究所(60704)
农业(58923)
中心(58082)
(57406)
财经(54924)
北京(51287)
(50060)
(49314)
师范(48734)
(46831)
(46205)
经济学(44294)
商学(40886)
基金
项目(270137)
科学(211887)
基金(196147)
研究(190964)
(174332)
国家(172828)
科学基金(147752)
社会(120320)
社会科(114007)
社会科学(113971)
(106347)
基金项目(105319)
自然(98986)
自然科(96726)
自然科学(96699)
自然科学基金(95002)
(89752)
教育(85819)
资助(79217)
编号(76813)
重点(60865)
成果(60284)
(57990)
(57784)
(57781)
创新(53413)
科研(52244)
课题(52149)
(51543)
计划(50744)
期刊
(165643)
经济(165643)
研究(107893)
中国(69965)
学报(68486)
(67558)
科学(61369)
管理(57398)
(52389)
大学(50547)
学学(47968)
农业(46581)
教育(36744)
技术(32285)
业经(29545)
(29492)
金融(29492)
财经(26435)
(26326)
经济研究(25559)
(22695)
问题(21960)
图书(21409)
科技(20058)
技术经济(19858)
(19233)
现代(18322)
业大(18027)
资源(17999)
商业(17736)
共检索到557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娟  李佳颖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收集2005-2020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现代服务业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分析法测度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并对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说明其空间集聚特征,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因素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研究表明:第一,相比于西部其他地区,四川省和陕西省的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水平较好,其教育、金融、交通运输以及信息传输等产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第二,西部各省市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空间效应,且以高-高集聚特征为主。第三,政府干预对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对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化水平对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希望研究结论对促进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立泰  张祖妞  
本文采用墒指数、H指数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总体水平、区域视角和行业视角测度了我国服务业集聚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外开放水平、要素禀赋(人力资本)、地理位置以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服务业集聚水平正相关,且对外开放水平、要素禀赋对服务业集聚水平作用最显著;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对服务业集聚水平也有显著影响;而政府干预能力则与服务业集聚水平负相关。最后提出了结论及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有关数据,通过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基于ESDA方法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过程,深入探究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知识溢出、科技实力、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六大影响因素体系,进一步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金荣学  卢忠宝  
一、我国服务业集聚的度量及地区差异现状(一)产业集聚的度量方法。关于产业集聚的度量指标常用的有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空间集聚指数等,还有用某产业增加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来代表,这些指标各有优劣,其
[期刊] 预测  [作者] 矫萍  姜明辉  
本文从空间相关性因素和传统因素两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Moran’s I指数、空间滞后及空间误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存在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同时也呈现出空间负相关和空间离散的特征,但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的特征更为明显,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相邻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FDI值是相似的,某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流入量与相邻区域FDI流入量的多少有关。传统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程度是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最重要的正相关因素,制造业FDI规模是第二重要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饶品样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英华  邱碧槐  
基于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以湖南省为例,利用产业集聚测算方法对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南省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2004年湖南省区域集聚度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省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有较强的相关性;横向对比发现,湖南省14个服务行业的集聚度大都处于中等水平,具有比较优势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王舒鹤  
基于2011~2019年中国西部88个地级市数据,采用GMM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的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在西南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金融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因此,西部地区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整合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彰显地区特色;注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发挥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逐步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红利,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马风华  刘俊  
本文利用Ellsion&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以及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我国11个服务行业1998年、2000年、2002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在1998~2002年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出现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四省集中度最高,西部落后地区服务业相对落后。总体上看,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的地区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李国平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提供技术和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但现阶段我国科技服务业产值不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高。而集聚发展模式基于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低的交易费用及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等优势,可促使科技服务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提高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新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明晰和识别中国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能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协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在详细阐述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基础,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视角,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在空间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和动态分析了规模经济、科技实力、知识溢出及政府行为等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在分析集聚发展问题基础上,未来应从制定差别化政策、强化区域间合作、培育高端人才、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知识溢出等方面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继良  胡健  
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及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方向、程度视角总结归纳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其影响集聚的因素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市场规模、运输距离作用在弱化,而由研发投入强度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从区域视角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交通信息、人力资本、市场化进程上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秀梅  曹张龙  
基于我国2003-2016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面板平滑迁移回归模型(PSTR)实证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而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高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贤忠  张化文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公维民  张怀林  王凯佳  赵航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