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01)
2023(16169)
2022(13777)
2021(12619)
2020(10527)
2019(23996)
2018(23937)
2017(46779)
2016(25202)
2015(27995)
2014(27558)
2013(27489)
2012(25060)
2011(22484)
2010(22437)
2009(20659)
2008(20249)
2007(18107)
2006(16204)
2005(14245)
作者
(72544)
(60685)
(60402)
(57271)
(38353)
(29186)
(27214)
(23918)
(22937)
(21440)
(20749)
(20485)
(19221)
(19094)
(18471)
(18376)
(18086)
(17974)
(17425)
(17293)
(15228)
(14938)
(14647)
(13981)
(13642)
(13534)
(13439)
(13424)
(12127)
(12062)
学科
(107303)
经济(107184)
(99280)
管理(82055)
(81089)
企业(81089)
(48397)
方法(46050)
数学(36760)
数学方法(36372)
业经(34275)
农业(32341)
(29770)
中国(25620)
地方(22526)
(21537)
财务(21476)
财务管理(21454)
(21090)
企业财务(20320)
(20201)
技术(19977)
(19505)
(19015)
贸易(19006)
环境(18889)
(18456)
理论(18065)
(17900)
(16966)
机构
学院(361928)
大学(356350)
管理(149687)
(146266)
经济(143278)
理学(129789)
理学院(128441)
管理学(126431)
管理学院(125803)
研究(116273)
中国(89391)
(75453)
科学(73140)
(71294)
(64545)
业大(58458)
(57832)
农业(54682)
中心(54223)
(53830)
研究所(52731)
财经(52198)
(47481)
北京(46770)
(45907)
师范(45537)
(43357)
经济学(42134)
(42009)
经济管理(40937)
基金
项目(249116)
科学(198033)
研究(182919)
基金(182599)
(158781)
国家(157376)
科学基金(136987)
社会(116737)
社会科(110352)
社会科学(110322)
基金项目(98637)
(98316)
自然(89633)
自然科(87579)
自然科学(87563)
自然科学基金(86021)
(81244)
教育(80963)
编号(75440)
资助(72847)
成果(58671)
重点(54981)
(54322)
(54317)
(53564)
课题(49627)
创新(49410)
国家社会(47842)
(47521)
科研(47460)
期刊
(166752)
经济(166752)
研究(101407)
(70534)
中国(65073)
学报(55398)
管理(54614)
科学(53910)
(49216)
农业(47843)
大学(42518)
学学(40571)
业经(33655)
教育(32516)
技术(31059)
(30716)
金融(30716)
(24701)
财经(24575)
经济研究(23800)
问题(22395)
(20993)
技术经济(19408)
科技(18075)
(17822)
现代(17742)
资源(17518)
图书(17098)
商业(16814)
理论(16592)
共检索到523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付伟   胡乐祥   罗明灿   陈建成  
[目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推动农业低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2-2021年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作物种植、牲畜养殖和农业物资投入3类碳源对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测算出的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进行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分析。[结果](1)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2)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相对稳定并且各省份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3)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由四川、西藏、青海和宁夏变为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结论]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影响要素间的关联作用不断增强,得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从而为西部地区进行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海小辉   湛星星   王许  
目前我国碳排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碳排放基数大,二是各省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差异大,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结构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为厘清各省份碳排放的空间关系,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心省份有所增加,线条更加密集,结构呈复杂化发展态势,网络结构趋向稳定;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经济发达省份组成核心省域,经济欠发达省份组成边缘省域,二者之间相互溢出和接收,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态势;2021年碳排放网络区域可分为“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净溢出板块”;2008—2021年,部分板块在样本期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组,成员在板块间发生转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永娇  郑华珠  董锁成  钱娇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缓解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双重胁迫压力尤为至关重要。为此,基于2000—2018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集,构建空间滞后模型,模拟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中西部区域碳排放持续增长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及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出现"高—高"和"低—低"空间分布。(2)产业资源配置效率(TI)及产业结构高级化(TS)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现阶段优化TI比TS升级对减缓碳排放更有效,其直接和间接的边际效应强度分别达41.2%和32.2%、8.0%和6.1%,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对碳排放的边际效应强度。(3)为此,中西部地区应加强TI和TS优化升级,特别是近期内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进而解决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双重胁迫压力,减少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永娇  郑华珠  董锁成  钱娇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缓解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双重胁迫压力尤为至关重要。为此,基于2000—2018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集,构建空间滞后模型,模拟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中西部区域碳排放持续增长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及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出现"高—高"和"低—低"空间分布。(2)产业资源配置效率(TI)及产业结构高级化(TS)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现阶段优化TI比TS升级对减缓碳排放更有效,其直接和间接的边际效应强度分别达41.2%和32.2%、8.0%和6.1%,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对碳排放的边际效应强度。(3)为此,中西部地区应加强TI和TS优化升级,特别是近期内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进而解决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双重胁迫压力,减少碳排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袁长伟  赵小曼  
基于中国29个省域1996、2005和2014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及公路交通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空间异质性、凝聚子类、中介性等角度分析中国29个省域的网络结构演变、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中介性及角色。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1996—2014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网络密度不断提升,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态势,同时碳排放关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交通运输碳排放网络TOP1、TOP5、TOP10及凝聚子类分析发现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大体可以分为6大区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及华中华东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地区;(3)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省份扮演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贵州、广东、湖北等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与区域内部省份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其余省份主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瑞媛   周晓唯  
文章运用脱钩模型测度了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水平,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全国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以弱脱钩为主,东部地区省份脱钩的稳定性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西部地区省份脱钩的内部差异最大;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连通可达,网络联系、网络密度和稳定性趋于下降,网络结构等级逐渐被打破;上海和江苏等省份不仅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还承担“中心行动者”和“桥梁”的角色;各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呈现显著的梯度性,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俱乐部”现象,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资源要素向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流动,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吉雪强  刘慧敏  张跃松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测算省际土地利用碳排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应用QAP回归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空间网络特征,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性和稳定性整体增强。(2)东部沿海省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长期处于核心位置,西北与东北地区长期处于边缘位置,随着经济发展,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加强。(3)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所在板块是空间关联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东部沿海省市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4)地理空间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创新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林地比重、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建议土地利用减排政策设计时重视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其特征的可能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苗   刘璇   彭山桂   张玉臻   陈银蓉   文兰娇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我国省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参数SBM效率测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2—2019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波浪式下降,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样本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京、沪、苏、浙为核心点的复杂但相对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东部发达省份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方面优势明显,省域之间等级结构呈现强化趋势;(3)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成员为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省份,双向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位于东北、津冀、黄河中下游地区,净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为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4)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差异、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信息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协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践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司蒙蒙   陈雅   孙宁  
[目的/意义]认识和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方法/过程]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省区市间空间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联系“点、线、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结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区域配置差异性显著,呈现“两翼突出、T型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值较高,区域间互动关联频繁;我国东部区域大部分省区市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吸引力较强,中部经济欠发达省区市易受到周边虹吸效应影响,西部地区省区市民族特色显著,溢出效应明显;空间关联线形成“双核心—边缘式”区域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关联网络的4个板块内部存在集聚效应,板块间构建起要素传递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雨格   卢泓钢   郑家喜  
[目的]探究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与影响因素,为区域渔业协调发展与低碳渔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文章基于关系数据和网络视角,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随机块模型(Stochastic Block Model,SBM)测度2011—2020年中国27个省市区的渔业碳排放效率,构建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引力矩阵,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分析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与属性特征,最后通过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探究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研究表明,渔业碳排放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现象与溢出路径,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状空间关联关系,协同发展现象明显;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相对松散,且存在一定的等级梯度特征,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增强与优化;上海、天津、北京、四川等发达省市区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低碳渔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掌控与支配作用较强,位于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省市区位于关联网络的边缘位置,获取低碳渔业发展资源的能力偏弱;渔业发展水平差异、社会消费水平差异、能源强度差异与空间邻接关系能够显著推动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税负水平差异、对外开放水平差异、交通运输水平差异越小,越有利于形成空间关联网络。[结论]应探索渔业发展的区域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合作平台,强化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在制定和实施政策和措施时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潜力,提高整体效率水平;控碳治碳需要地区间相互协调、共同治理,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碳减排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文菡   陈小龙   狄乾斌  
[目的]推进绿色生态养殖,科学把握渔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不仅是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更为双碳目标下农业低碳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方法]文章创新性地从空间关联视角关注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以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QAP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双碳”目标驱动下,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呈波动提升态势;但各省市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显著,沿海及沿河地区渔业碳排放效率普遍较高。②中国各省市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密度、关联性与稳定性不断提升,渔业碳排放效率网络更加均衡稳定。③各省市在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地位及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渔业发达省市在网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西北、西南和东北省市则由于渔业经济基础差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在网络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中部省市借助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桥梁”与“中介”作用。④养殖品种结构、渔业技术、碳汇量、基础设施、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养殖密度的地区差异显著地影响了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结论]目前,中国渔业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潜力;应重视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联动效应,通过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密度调整及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中国渔业低碳转型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