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6)
2023(9534)
2022(7410)
2021(6464)
2020(5309)
2019(11623)
2018(11512)
2017(22035)
2016(12179)
2015(13752)
2014(14044)
2013(13503)
2012(12242)
2011(10960)
2010(11036)
2009(10419)
2008(10257)
2007(9420)
2006(8656)
2005(8335)
作者
(35579)
(30065)
(29765)
(28574)
(19008)
(14273)
(13501)
(11494)
(11413)
(10561)
(10370)
(10134)
(9883)
(9648)
(9468)
(9366)
(8780)
(8621)
(8598)
(8580)
(7656)
(7279)
(7258)
(6858)
(6784)
(6717)
(6699)
(6612)
(6021)
(5924)
学科
(55398)
经济(55312)
管理(38561)
(33753)
(26805)
企业(26805)
地方(19026)
(17032)
中国(16568)
方法(15740)
(15150)
(14766)
业经(13994)
数学(13318)
数学方法(13209)
农业(11457)
(10931)
地方经济(10403)
(10145)
环境(9702)
(9213)
金融(9209)
(9025)
银行(9014)
体制(8773)
(8687)
(8628)
(7992)
(7845)
财务(7818)
机构
学院(177621)
大学(176594)
(74418)
经济(72753)
管理(64369)
研究(63906)
理学(54508)
理学院(53828)
管理学(52903)
管理学院(52561)
中国(48371)
科学(38240)
(37613)
(36991)
(32030)
(29187)
(29104)
中心(28778)
研究所(28718)
财经(28250)
(25416)
业大(24542)
(24527)
师范(24326)
(23644)
经济学(23581)
北京(23449)
(22714)
农业(22141)
(21306)
基金
项目(118892)
科学(94853)
研究(88680)
基金(86591)
(75692)
国家(75113)
科学基金(64297)
社会(58720)
社会科(55580)
社会科学(55569)
(46468)
基金项目(45652)
教育(39465)
自然(39356)
(39086)
自然科(38315)
自然科学(38302)
自然科学基金(37579)
编号(35606)
资助(33446)
成果(29474)
重点(27574)
(27490)
(27393)
(26064)
课题(25530)
国家社会(25191)
(24417)
创新(23133)
(22719)
期刊
(90635)
经济(90635)
研究(55572)
中国(40125)
(29055)
(28832)
学报(26551)
科学(26146)
管理(24844)
大学(20609)
学学(19530)
教育(18955)
农业(18551)
(18517)
金融(18517)
业经(14641)
财经(14513)
技术(14341)
经济研究(13459)
问题(12569)
(12517)
资源(9486)
(9336)
(8786)
现代(8621)
(8420)
科技(8306)
(7978)
经济问题(7902)
改革(7785)
共检索到277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卢黎霞  李富田  
县域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人口学的角度,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推拉"机制模型,认为小城镇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所导致的镇区拉力不足,是西部县域城镇化的机制缺陷。这个机制缺陷,决定了西部小城镇镇区难以聚集产业和人口。要修复机制缺陷,必须因地制宜地引导重点城镇发展非农产业,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岳昕沫  
山西省晋中市共有十个县级行政区域,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农业优势、产业规划、资源种类、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效率、信用体系建设等都因地制宜,具有自身的特色。然而相对于山西省内其他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而言,该地区略显迟缓,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面貌来看,也改观不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富田  
应用建制镇的系统统计数据,通过比较研究表明:近年西部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西部的县域城镇化率却比较低,多数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小城镇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有限。要提高西部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必须立足西部实际,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引导重点城镇发展,增强重点城镇的人口吸拉力,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炜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道路,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金科  黄良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四川省128个县(市)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二是有助于缩小县域差距水平。基于此,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云  
不同于规模城市的城市化,县域城镇化是农民市民化以及经济收入分配转型的一线,其在农民家庭进城实践中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化的特征。农民进城在县域社会实现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的二元交互中,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城镇化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在县域城镇化与基层社会互动中存在三种关系模式,即"工薪式"城镇化类型、"两栖式"城镇化类型、"突围式"城镇化类型,这一实践差异由区域性市场辐射强度、县域工业资源、县域农业资源条件三方面形塑而成。农民县域城镇化在实践中产生了家庭资源投入内卷、家庭代际关系异化以及生育意愿主观抑制等问题。推动县域城镇化应从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农民收入分配公平两方面展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连霞  吴开亚  赵媛  
与传统OLS方法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更能反映各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性,故采用LISA、Getis-ord G_1~指数及GWR模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1990-2010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由低水平型转向中高水平型为主。Moran’sⅠ指数均为正,空间上略趋均衡,以HH集聚(苏南地区)和LL集聚(苏北地区)类型为主,冷、热点区呈"核心一边缘"结构,涓滴效应凸显,南北分异明显且有缩小趋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连一淮一宿"等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一锡"及"宁一镇一扬"等地区。(2)国有动力和集聚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效应,初始动力和根本动力为负效应,推拉动力和非国有动力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外部动力正、负效应均有。各动力因子不仅影响力变化,亦存在南北空间变异,多机制空间演化共同作用导致不同县域人口城镇化南北分异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优化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增洋  李刚  
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更好推动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产业非农化通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以及收入水平驱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服务化,工业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带动服务业就业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工业就业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较小,而提高工业生产率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市群中的县域城镇和大城市附近的县域城镇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增洋  李刚  
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更好推动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产业非农化通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以及收入水平驱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服务化,工业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带动服务业就业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工业就业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较小,而提高工业生产率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市群中的县域城镇和大城市附近的县域城镇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磊  潘劼  
论文以四川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口流出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于沿海地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以生活为主导,农民进城的目标以生活与教育为主,而非进城务工。进城人群的主体是劳动力大量流失后剩下的留守人群,进城生活的经济来源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出劳动力打工收入的返还。在产业支撑城镇化能力较弱的同时,形成了异地工业化带动本地城镇化的特殊模式。在特殊的人口进城机制影响下,人口流出地区往往呈现特殊的城镇化表现,如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县城可以脱离制造业而繁荣发展,县域城镇人口增速远超过地级市等。基于新的认识,研究对城镇化机制相关认识进行了探讨,并就此类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长期趋势、潜在问题进行了展望。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向南  金喜在  
在我国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阶段,粮食主产区面临农业生产空间被挤压的风险。在保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快城镇发展,应选择体现其特点的特色城镇化之路,以县域拉动模式为主要实现路径,构建县域投资拉动、产业拉动、内需拉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升县域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城镇化加速进程中的支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重点把握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战略支点及动力机制,走产城融合、夯实产业根基、整合县域城镇群、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之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镇化对农民家庭生计和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以家乡县城为空间场域的就业和城镇化实践的经验调研,从农民家庭生计转型及其分化视角,立足农民家庭及其主体能动性,考察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对家庭生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为离农户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空间,促进了城镇化目标的完成;缺乏产业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没有为"半工半耕"农户提供稳定和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进城农民就业和家庭消费负担,并没有改善农民家庭生活完整性;纯农户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县域城镇化发展促进其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及农业收益的增加,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消费负担。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应立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原则,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善农民生计质量。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平  陈露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在部分省份实行省直管县改革,意在缩减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部分学者在研究这几年的改革效果后,得出了"省直管县"改革起到了促进县域经济增长,释放财政压力的作用,却极少有学者研究"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部分省份2002年到2012年的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比较改革组与对照组之间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差异,从而得出改革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也得出"省直管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富田  
四川省资中县的个案分析表明,西部县域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城镇化水平很低,非农产业的吸拉力不足;县域内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多数建制镇容量过小;地方财政压力巨大,城镇建设资金紧张;交通条件较差,资源流动受限;缺乏统一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功能定位不清。推进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可能出路是:壮大县域经济,加强财源建设;发展非农产业,增强重点城镇的吸拉力;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合理定位城镇功能;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社区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