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68)
- 2023(14579)
- 2022(12012)
- 2021(10895)
- 2020(8952)
- 2019(20251)
- 2018(19922)
- 2017(37650)
- 2016(20741)
- 2015(23054)
- 2014(23261)
- 2013(23055)
- 2012(21619)
- 2011(19502)
- 2010(20167)
- 2009(19041)
- 2008(19359)
- 2007(17756)
- 2006(16118)
- 2005(15115)
- 学科
- 济(95914)
- 经济(95767)
- 业(87864)
- 企(78795)
- 企业(78795)
- 管理(78722)
- 方法(34680)
- 业经(31578)
- 财(31060)
- 农(30349)
- 中国(27094)
- 数学(25866)
- 数学方法(25556)
- 地方(23563)
- 制(23360)
- 务(21946)
- 财务(21909)
- 财务管理(21874)
- 农业(21698)
- 企业财务(20775)
- 技术(19494)
- 和(17442)
- 体(17015)
- 划(16477)
- 理论(16443)
- 策(16350)
- 银(15914)
- 银行(15888)
- 融(15690)
- 金融(15687)
- 机构
- 学院(309095)
- 大学(304478)
- 济(129474)
- 经济(126810)
- 管理(120430)
- 研究(106040)
- 理学(101760)
- 理学院(100638)
- 管理学(99220)
- 管理学院(98637)
- 中国(83301)
- 京(65630)
- 财(64888)
- 科学(62592)
- 所(54157)
- 农(53385)
- 江(50759)
- 财经(49640)
- 研究所(48227)
- 中心(47660)
- 经(44718)
- 业大(43484)
- 北京(41830)
- 农业(41415)
- 州(39728)
- 范(39668)
- 师范(39288)
- 院(38647)
- 经济学(38436)
- 财经大学(36213)
- 基金
- 项目(194948)
- 科学(155235)
- 研究(145452)
- 基金(140577)
- 家(121407)
- 国家(120275)
- 科学基金(104390)
- 社会(93893)
- 社会科(89010)
- 社会科学(88984)
- 省(78472)
- 基金项目(73933)
- 教育(66016)
- 自然(65686)
- 划(64407)
- 自然科(64159)
- 自然科学(64141)
- 自然科学基金(63011)
- 编号(58092)
- 资助(56930)
- 成果(47735)
- 发(46485)
- 重点(44218)
- 创(43284)
- 部(43088)
- 课题(41819)
- 业(40675)
- 制(40590)
- 创新(39665)
- 国家社会(38595)
- 期刊
- 济(159152)
- 经济(159152)
- 研究(96648)
- 中国(69286)
- 财(53955)
- 农(51380)
- 管理(51130)
- 科学(43491)
- 学报(43451)
- 农业(35057)
- 教育(34297)
- 大学(34040)
- 融(32614)
- 金融(32614)
- 学学(32111)
- 技术(29005)
- 业经(28193)
- 财经(25272)
- 经济研究(23650)
- 经(21788)
- 问题(20436)
- 业(20341)
- 技术经济(17558)
- 现代(15450)
- 贸(15275)
- 世界(15261)
- 商业(14857)
- 财会(14857)
- 科技(14471)
- 版(14137)
共检索到490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向玲凛
文章基于2011—2018年西部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采用ESDA-GIS、DEA-Malmquist等分析方法,从产出、分布和效率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西部制造业的发展动态,进而筛选总量、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的指标,测算西部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以评价西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讨新时期西部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制造业总量增长、结构趋良、生产质量趋好,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旧较低;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上升态势,但省际发展均衡度较低,成渝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但存在投资和劳动力冗余等问题;西部各个省份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效率不高,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西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芳 石鑫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及要素禀赋结构等内部要素供给质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因素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从产业维度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畴,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测度 时空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春艳 乔文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二阶段熵值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静态、动态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四大地区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发现: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扩张期、培育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这与经济发展轨迹一致;空间维度上呈现非均衡性,静态发展水平与动态发展实力均为“东强西弱”,而发展速度为“西快东慢”。区域差异时间维度上总体差异略有下降,空间维度上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国 何建波 方蕾
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200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后上升速度加快;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次之,东北最弱。之后,基于依托基础、发展动力、生产方式、产品模式、支撑行业、配套产业与发展目标七个维度,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刚 宫汝娜 冯冬发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性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尤其是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异;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各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时期内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中高质量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从收敛性特征来看,不同分组的收敛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收敛性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爱琴 张海超
基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值法组合权重与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3—2018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指标体系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企业的数字水平与智能程度的提升,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技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引领发挥作用不够,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有待强化;从发展趋势上,整体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分地区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正态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提出推进"新基建"建设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完善数字转型治理体系等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叶圣 查笑梅 唐志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服务保障和信息化水平5个方面构建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安徽省整体及各地级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以下结论:2008—2018年,安徽省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在高低交错中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特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均指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地级市;铜陵市、滁州市、马鞍山市、淮南市、亳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速最快。应以有效政策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以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发展效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九斤 张爽 邓小凡
我国制造业企业依托数字技术转型升级可以抢占技术革命的主导优势。文章基于2016—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发展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中介效应上看,营运成本、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化水平和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从调节效应上看,提升服务化水平在数字化水平和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对促进国有制造业企业、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永蚕 李健 徐艺
文章基于2010—2020年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行业差异主要来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得出制造业及其低、中、高3类技术行业组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制造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高技术行业组质量提升速度较快,但中、低技术行业多数呈现平稳波动无明显提升状态,部分发展质量还有所下降;制造业各行业基本遵循了高技术-高质量、低技术-低质量的规律,行业总体差异在逐渐扩大,且行业组间差异贡献率最高,2020年达67.23%;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右移趋势且主侧峰明显,存在显著的梯度效应,高技术行业组存在分化式发展趋势,发展水平不均衡,中、低技术行业组分布集中,不存在多峰极化现象,但发展水平未呈现明显右移趋势。
关键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行业差异 技术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梅娟 余东华
文章基于复合熵值法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对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相契合,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始终较高,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融合发展、速度效益、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品质品牌、营商环境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新 王静 江露薇
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出"经济、创新、高级、开放、生态"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呈现"东高、中平、西低"态势。基于此,提出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冰 聂云霞
文章利用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区域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要从加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新动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制造人才以及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升级等路径出发,提升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冰 聂云霞
文章利用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区域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要从加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新动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制造人才以及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升级等路径出发,提升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晓刚
金融要支持制造业"聚合力"、支持制造业"强科技"、支持制造业"绿转型"、支持制造业"综合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遵循发展规律、抢抓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2016年泰州市获批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