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13)
- 2023(11335)
- 2022(9614)
- 2021(8872)
- 2020(7107)
- 2019(16095)
- 2018(16042)
- 2017(30422)
- 2016(16165)
- 2015(18210)
- 2014(18177)
- 2013(18323)
- 2012(17658)
- 2011(16391)
- 2010(16742)
- 2009(15454)
- 2008(14890)
- 2007(13480)
- 2006(12575)
- 2005(11623)
- 学科
- 济(92615)
- 经济(92541)
- 农(47910)
- 业(44469)
- 管理(34592)
- 农业(32288)
- 地方(30960)
- 中国(25874)
- 方法(22827)
- 业经(21322)
- 企(20885)
- 企业(20885)
- 数学(19977)
- 数学方法(19858)
- 地方经济(16734)
- 学(16439)
- 发(15671)
- 制(15060)
- 贸(13248)
- 贸易(13234)
- 环境(13169)
- 融(13015)
- 金融(13013)
- 易(12630)
- 银(12374)
- 银行(12363)
- 行(12121)
- 财(12064)
- 发展(11957)
- 展(11931)
- 机构
- 学院(237647)
- 大学(230832)
- 济(109823)
- 经济(107581)
- 研究(92636)
- 管理(84699)
- 中国(71355)
- 理学(71024)
- 理学院(70118)
- 管理学(69113)
- 管理学院(68664)
- 农(58138)
- 科学(54704)
- 京(49894)
- 所(47729)
- 财(44843)
- 农业(43919)
- 研究所(42779)
- 中心(42465)
- 江(39471)
- 业大(39409)
- 范(34305)
- 财经(34124)
- 师范(34071)
- 经济学(32973)
- 省(32522)
- 院(32240)
- 北京(31813)
- 州(31296)
- 经(30668)
- 基金
- 项目(149945)
- 科学(117038)
- 研究(115039)
- 基金(104704)
- 家(90553)
- 国家(89631)
- 科学基金(75232)
- 社会(73958)
- 社会科(69525)
- 社会科学(69508)
- 省(62649)
- 基金项目(55991)
- 划(49975)
- 教育(49395)
- 编号(48484)
- 自然(44448)
- 自然科(43179)
- 自然科学(43168)
- 自然科学基金(42311)
- 资助(40934)
- 发(40866)
- 成果(38829)
- 课题(34171)
- 重点(33899)
- 发展(33659)
- 展(33126)
- 农(32403)
- 部(32350)
- 创(30662)
- 国家社会(30230)
- 期刊
- 济(145224)
- 经济(145224)
- 研究(77821)
- 农(62137)
- 中国(58305)
- 农业(42049)
- 学报(34952)
- 科学(34619)
- 财(31434)
- 管理(28847)
- 业经(27980)
- 融(27820)
- 金融(27820)
- 大学(27322)
- 学学(25831)
- 教育(25710)
- 技术(21761)
- 经济研究(20984)
- 业(20484)
- 问题(20042)
- 财经(16772)
- 世界(15460)
- 农村(15163)
- 村(15163)
- 农业经济(15028)
- 经(14685)
- 资源(14426)
- 经济问题(14027)
- 技术经济(13394)
- 版(12337)
共检索到392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汪丽萍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章认为,西部农牧区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发展特色经济,不仅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农牧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长期和艰巨的创新性实践,应该不断认识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
西部 农牧区 特色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甘生龙
农牧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青海农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牧区经济总体上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从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和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入手把青海农牧区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键词:
青海农牧区 经济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世新
本文借鉴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经济文化理论,正确认识青海藏区农牧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搞好农牧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国外经济文化理论 青海藏区 社会稳定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凤荣
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缓解农村贫困的两种手段,在遏制农村贫困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泽库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仍存在牧民对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认识的偏差、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现有低保标准低以及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两项制度衔接应
关键词:
农村低保 扶贫开发 低保资源 区域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尚荣 史春喜
普惠金融是以贫困及低收入人口为目标客户,向他们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基本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青海农牧区作为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市场化进程的迟缓和金融需求的特殊性,使普惠金融的不可或缺性更加突出。通过建设普惠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全面推进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保障。目前青海农牧区金融发展滞后,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户和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正常金融服务,导致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为此,需要积极探索农牧区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农牧区贫困及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农牧区 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史琛
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农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对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是促进农牧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农牧业循环经济为目标,构建4项准则指标和20项具体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青海省2008—2017年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累计贡献度对青海省主要贡献因子和负贡献因子进行分析,找出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以期为促进青海省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牧业 循环经济 贡献因子 青海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富铀 吴育华
客观考察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 ,对于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牧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但许多做法仍不够科学合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业发展模式应定位为 :在干旱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人工饲草为主 ,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辅 ;在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主 ,以种植优质高产人工饲草为辅。以稳定的农牧系统为特征 ,形成具有奶牛养殖和家畜育肥及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基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文兴吾 何翼扬
把握反贫困发展的几个经典理论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发展困境,综合学术界关于贫困、反贫困、发展、科学发展、技术精神、科技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阐明了西部农牧区反贫困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贫困地区或个人、家庭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与"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进入财富增加、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进程;明确了我国"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短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文兴吾 何翼扬
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作为西部农牧区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第一推动",是一个以新要素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不断推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并谋求发展与进步的过程。第一阶段,紧密结合扶贫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由中央政府主导,实施"中国西部农村网络卫视建设工程",包括:建设"中国西部农村网络卫视频道群的集成发布平台",以卫星通信为基本传输信道,IPTV技术为基本模式,各地建设地方网络电视信息服务体系,以及政府向贫困地区农牧民普遍赠送接收终端设备、广泛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凤荣
近年来,青海藏区农(牧)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保障制度得到初步建立,在维护农牧区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权利、避免两极分化、规避社会风险、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农(牧)区低保标准确定尚不科学,加之标准偏低,导致部分农(牧)区贫困人员仍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或享受不充分的问题。论文以建立指标科学、能够适用于整个藏区农牧区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核心目标,深入分析藏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为青海藏区
关键词:
青海藏区 农(牧)区 生活保障 保障制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玲
在市场化进程中,四川省阿坝州农牧区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显著,"生态贫困"、"健康贫困"和"教育贫困"的状况并存。基本健康无保障和非农就业市场教育水平"门槛"提高的现状,导致贫困人口受困于边缘化的可能性增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需要继续对最贫困的群体予以食品援助。同时,政府的地区发畏和扶贫政策,必须将人力资源发展和就业促进设为优先目标。
关键词:
藏族发展 扶贫 就业促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龙沧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占全区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牧民分散在各地,农牧区每503平方千米才有一个金融物理网点,每个网点承载的农牧民达4600余人,农牧区金融资源占全区的比重不足20%,金融资源配置空间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消除金融业地区间发展鸿沟,实现普惠金融在内蒙古的全面发展,要依靠数字普惠金融所展现出的深度与宽度。内蒙古农牧区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振海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经济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西藏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农牧区金融机构仍较为单一,全区684个乡镇中仍约有40%的乡镇为金融服务空白点,部分农牧民仍难以享受到正规的金融服务。因此,着力推进西藏农牧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对于推进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牧民群众持续较快增收,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