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2)
- 2023(11535)
- 2022(9591)
- 2021(8779)
- 2020(6987)
- 2019(15623)
- 2018(15100)
- 2017(29861)
- 2016(16324)
- 2015(17911)
- 2014(17932)
- 2013(17896)
- 2012(16821)
- 2011(15463)
- 2010(15979)
- 2009(14658)
- 2008(14478)
- 2007(13479)
- 2006(12392)
- 2005(10950)
- 学科
- 济(78254)
- 经济(78187)
- 业(51059)
- 农(50514)
- 管理(38941)
- 农业(33742)
- 企(28187)
- 企业(28187)
- 方法(24398)
- 地方(23592)
- 中国(22376)
- 业经(22046)
- 数学(21612)
- 数学方法(21348)
- 财(14951)
- 制(14051)
- 学(13894)
- 发(13319)
- 策(13257)
- 农业经济(12641)
- 贸(12100)
- 贸易(12096)
- 地方经济(12068)
- 易(11676)
- 产业(11656)
- 及其(11439)
- 环境(11209)
- 技术(10735)
- 银(10630)
- 发展(10615)
- 机构
- 学院(242531)
- 大学(235212)
- 济(106592)
- 经济(104465)
- 管理(91569)
- 研究(87177)
- 理学(79259)
- 理学院(78322)
- 管理学(76986)
- 管理学院(76540)
- 中国(66071)
- 农(58513)
- 科学(52889)
- 京(49063)
- 财(45178)
- 农业(44425)
- 所(44205)
- 业大(40382)
- 中心(40236)
- 研究所(40152)
- 江(38675)
- 财经(35498)
- 范(34120)
- 师范(33883)
- 经(32234)
- 经济学(31904)
- 院(30847)
- 州(30177)
- 北京(30083)
- 经济学院(28813)
- 基金
- 项目(162161)
- 科学(130016)
- 研究(122101)
- 基金(117922)
- 家(102362)
- 国家(101402)
- 科学基金(87014)
- 社会(80369)
- 社会科(75941)
- 社会科学(75926)
- 省(65012)
- 基金项目(62455)
- 划(53592)
- 自然(53387)
- 教育(53380)
- 自然科(52107)
- 自然科学(52091)
- 自然科学基金(51155)
- 编号(50498)
- 资助(46574)
- 成果(40670)
- 发(39082)
- 重点(36531)
- 部(35878)
- 课题(34865)
- 创(33544)
- 农(33542)
- 国家社会(33481)
- 发展(32476)
- 展(31982)
- 期刊
- 济(128291)
- 经济(128291)
- 研究(70682)
- 农(63258)
- 中国(50960)
- 农业(42963)
- 科学(36810)
- 学报(35721)
- 财(30453)
- 管理(29212)
- 大学(28316)
- 学学(27234)
- 业经(27183)
- 融(25839)
- 金融(25839)
- 教育(23011)
- 技术(19535)
- 业(19421)
- 问题(18577)
- 经济研究(17677)
- 财经(16961)
- 农业经济(15382)
- 农村(15154)
- 村(15154)
- 经(14783)
- 版(13881)
- 世界(13767)
- 资源(13595)
- 经济问题(13203)
- 技术经济(12418)
共检索到366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石林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趋势加速,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区域内就业的机会增加。然而由于结构状况、市场化程度和所有制关系等因素调整不到位,西部各产业并未将资源优势完全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均存在着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在空间。因此,以促进劳动力区域内就业为优先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空间,应当成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合理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鹏 凌玲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鹏 陈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呈现了新的变化。产业转型决定着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分布、结构与规模,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影响产业转型的速度与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人力条件;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力不同,促使产业和劳动力在各区域的集聚能力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本文作者提出,既要突破"制度陷进",又要创造"政策红利",以包容、生态的宏观政策助推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有效联动。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 外出农民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曾军丽 刘玉萍
本文从"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入手,得出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1991-2010年西部12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生产率正相关,与城镇登记失业率负相关。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谭永生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正趋于平缓,未来实现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本文认为继续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并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双向"流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根本出路和理性选择。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市民化 返乡创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余士好 张永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建议》、《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徽”,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努力实现全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构想,安徽省提出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庄晋财
初步估计 ,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 80 0 0万人 ,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 35 0 0万人左右 ,尚有 40 0 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 ,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 ,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集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福明 杨学成
对山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表明,就地转移多以市场化程度低的方式寻找工作、处置土地,同时没有完全摆脱与第一产业间的联系;而异地就业劳动力中有较多的人以市场化程度高的方式搜寻工作、处置土地,他们与第一产业间的联系较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式的选择,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家庭规模、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外出就业的收入水平、在家务农时间和外出就业目的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异地就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颖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的日趋下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过渡到有限剩余阶段,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开始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作为转移劳动力的主体,16~30岁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务工选择和决策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供需和转移的关键因素。在劳动力趋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以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政府则应尊重劳动者的个人选择,主要发挥监管、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并在推进职业培训的同时,在农村学历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关键词:
富余劳动力 农民工 劳动力供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吕世辰 任媛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回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指明与WTO直接相联系的转移,并进一步完善了WTO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领域,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活动空间,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安排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并辅之以相应的土地政策,要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好服务工作。
关键词:
WTO机制 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青
本文从分析“三农”问题入手 ,切入“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重大课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之要求 ,提出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思路与相应对策 ,强调了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现代化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苏剑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但目前的统计数据无法做到这一点。在经济现实需要但又缺乏直接数据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两种间接的方法——工资法、增长法来对这一形势做出大致的判断,得出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移完毕的结论。这与我国其他学者通过抽样调查做出的判断一致,也与大量旁证一致。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 可持续发展 就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世豪 万春红
文章基于中心—外围模型中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分析了调查问卷中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并深入分析了广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农村劳动力空间流动的理论机制,提出了促进广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合理转移的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梅华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将会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获得高于其在家务农的收入。文章结合湖北省孝感市的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实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现状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景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文化程度偏低,素质较差,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1、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难于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