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14)
- 2023(15709)
- 2022(13015)
- 2021(12179)
- 2020(9907)
- 2019(22706)
- 2018(22740)
- 2017(44335)
- 2016(24213)
- 2015(27249)
- 2014(27483)
- 2013(26944)
- 2012(24689)
- 2011(22230)
- 2010(22444)
- 2009(20612)
- 2008(19995)
- 2007(18073)
- 2006(16298)
- 2005(14411)
- 学科
- 济(99886)
- 经济(99772)
- 业(72578)
- 管理(65645)
- 农(51706)
- 企(50358)
- 企业(50358)
- 方法(39168)
- 农业(34242)
- 数学(33928)
- 数学方法(33519)
- 中国(29181)
- 业经(27387)
- 财(23209)
- 地方(23194)
- 学(19653)
- 制(19419)
- 贸(17238)
- 贸易(17231)
- 策(17097)
- 易(16756)
- 发(16133)
- 理论(15127)
- 技术(15021)
- 银(15014)
- 银行(14978)
- 环境(14566)
- 行(14326)
- 和(13978)
- 融(13690)
- 机构
- 学院(343952)
- 大学(340950)
- 济(140269)
- 管理(137853)
- 经济(137163)
- 理学(119151)
- 理学院(117915)
- 研究(116649)
- 管理学(115995)
- 管理学院(115375)
- 中国(88597)
- 京(72619)
- 科学(71323)
- 农(70957)
- 财(62267)
- 所(58165)
- 业大(55696)
- 农业(53982)
- 中心(53795)
- 研究所(52708)
- 江(52265)
- 财经(49108)
- 范(46353)
- 师范(46010)
- 北京(45674)
- 经(44778)
- 院(41837)
- 州(41696)
- 经济学(40318)
- 经济管理(37909)
- 基金
- 项目(232974)
- 科学(183515)
- 研究(175195)
- 基金(168189)
- 家(145310)
- 国家(143973)
- 科学基金(123851)
- 社会(110357)
- 社会科(104147)
- 社会科学(104122)
- 省(91254)
- 基金项目(89208)
- 教育(78811)
- 自然(78728)
- 自然科(76843)
- 自然科学(76826)
- 划(75857)
- 自然科学基金(75436)
- 编号(73955)
- 资助(68130)
- 成果(60244)
- 部(51446)
- 重点(51295)
- 发(50982)
- 课题(49919)
- 创(47819)
- 国家社会(44838)
- 创新(44485)
- 教育部(43861)
- 科研(43513)
- 期刊
- 济(162491)
- 经济(162491)
- 研究(102404)
- 农(72985)
- 中国(70613)
- 学报(53100)
- 科学(50555)
- 农业(49326)
- 管理(47630)
- 财(44300)
- 大学(41516)
- 教育(39240)
- 学学(39168)
- 融(34415)
- 金融(34415)
- 业经(31469)
- 技术(29447)
- 经济研究(23197)
- 财经(23060)
- 业(22956)
- 问题(22542)
- 经(19644)
- 版(18006)
- 图书(17691)
- 技术经济(16754)
- 科技(16669)
- 理论(16622)
- 现代(16354)
- 农村(16008)
- 村(16008)
共检索到514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芳 栾宏琼
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过大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两大差距又集中表现在我国的最不发达地区——西部农村。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那么,西部农村就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西部农村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将遇到比东部和中部农村地区更多的困难,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方面,构成了影响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从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人手,分析了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农村城镇化和非农劳动力比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芸
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实现 ,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也起到一定的舒缓作用。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源。本文阐述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就目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 ,提出了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亿钧
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地,滞后的城镇化必然难以充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城镇化 协调 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雪梅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键问题在于通过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就业,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非正规就业依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首要选择,这不仅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还在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本身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公民权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对非正规就业有着很强的自愿选择。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根源问题,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林
在我国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成为影响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效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地区稳定发展的经济问题。本文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手,以西部地区现实状况为出发点,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当地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新型城镇化 协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永良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人口彻底转移现象却十分缓慢,分析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特点,对于实现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 影响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洪潮 王丹
解决失地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本文依据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修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剖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化轨迹及三者的互动规律,进而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相适配的第三产业、应着力推进地方特色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城镇规模适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农业出现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成为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括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本文勾勒出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简图。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为: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 张红宇
本文从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是不同质的,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几个重大问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扩大就业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镇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城乡两个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出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调整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化...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制度创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爱翔
本文基于来自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976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价值感知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与家庭特征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价值感知受到劳动力婚姻状况、学历因素的影响;在动机驱动因素中,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市民化动机对培训价值感知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功效驱动因素中,培训过程感知维度中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师资因素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价值感知,培训效果感知维度中的能力提升、收入增长、成功就业因素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价值感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小玉 郑晶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充足劳动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吸收效率的高低就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构建投入产出五个指标基础上,通过DEA模型测算福建省九地市农村劳动力吸纳效率情况,发现除泉州外大多数地市都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差异较大。未来这些地市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来提高吸纳能力;并且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扩大就业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义伦
[目的]在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大力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方法]文章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剖析其就业影响因素与就业方式,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出建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竞争力弱,且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经历、年龄、求职成本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更倾向于通过亲人或朋友介绍。[结论]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管理机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