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6)
- 2023(17852)
- 2022(14986)
- 2021(13887)
- 2020(11427)
- 2019(26159)
- 2018(25718)
- 2017(48949)
- 2016(26918)
- 2015(30392)
- 2014(30640)
- 2013(30586)
- 2012(28954)
- 2011(26055)
- 2010(26806)
- 2009(25110)
- 2008(25343)
- 2007(23708)
- 2006(21502)
- 2005(19871)
- 学科
- 济(122063)
- 经济(121916)
- 业(98338)
- 管理(82426)
- 企(78222)
- 企业(78222)
- 农(52612)
- 方法(46164)
- 业经(36575)
- 数学(36565)
- 中国(36174)
- 数学方法(36161)
- 农业(35049)
- 财(33982)
- 地方(30829)
- 制(25845)
- 务(22178)
- 财务(22130)
- 财务管理(22078)
- 学(22069)
- 贸(21763)
- 贸易(21745)
- 技术(21051)
- 易(21011)
- 企业财务(20836)
- 和(20162)
- 理论(19551)
- 银(19327)
- 银行(19288)
- 行(18534)
- 机构
- 学院(397585)
- 大学(390162)
- 济(164388)
- 经济(160768)
- 管理(149512)
- 研究(137116)
- 理学(126045)
- 理学院(124552)
- 管理学(122468)
- 管理学院(121712)
- 中国(109214)
- 京(84989)
- 科学(83952)
- 农(81011)
- 财(77641)
- 所(71653)
- 江(66329)
- 中心(64909)
- 研究所(63926)
- 农业(62262)
- 业大(61371)
- 财经(59721)
- 北京(54217)
- 经(53761)
- 范(53094)
- 州(52783)
- 师范(52608)
- 经济学(49226)
- 院(48451)
- 省(48370)
- 基金
- 项目(249416)
- 科学(195477)
- 研究(185882)
- 基金(177537)
- 家(153981)
- 国家(152449)
- 科学基金(130102)
- 社会(117328)
- 社会科(110707)
- 社会科学(110671)
- 省(100594)
- 基金项目(93952)
- 教育(83931)
- 划(83109)
- 自然(81831)
- 自然科(79865)
- 自然科学(79842)
- 自然科学基金(78398)
- 编号(77980)
- 资助(71355)
- 成果(63529)
- 发(58781)
- 重点(56011)
- 部(54339)
- 课题(54001)
- 创(53453)
- 创新(49324)
- 业(48553)
- 国家社会(47956)
- 发展(47459)
- 期刊
- 济(202518)
- 经济(202518)
- 研究(119933)
- 中国(91808)
- 农(80470)
- 财(63285)
- 学报(61495)
- 科学(58061)
- 管理(57023)
- 农业(53968)
- 大学(46615)
- 教育(44337)
- 学学(43822)
- 融(42742)
- 金融(42742)
- 业经(37855)
- 技术(36632)
- 财经(29859)
- 经济研究(29084)
- 业(28809)
- 问题(27479)
- 经(25892)
- 技术经济(21704)
- 版(20904)
- 贸(20152)
- 世界(19968)
- 图书(19599)
- 资源(19350)
- 现代(18750)
- 商业(18572)
共检索到632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景熙 罗蓉
以户籍,就业用工,生活必需品供给等14项制度为前提条件的“二元社会结构”(郭书田、刘纯彬,1992,第1~75页),使得中国截然划分为相互隔离的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下,60~70年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微乎其微。197...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众多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都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 ,归结于中国的农民太多 ,使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 ,相对于农业的产出 ,农业劳动力是低效率的。要扭转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张的态势 ,就要努力调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偏差 ,推动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转移 ,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 ,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 ,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制定什么原则 ,做出什么努力 ,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这构成了本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孔祥智 马九杰
论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出路孔祥智马九杰一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根据农业部测算,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1/3属于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约为1.2亿人。事实上根据我们测算,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敏芳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过去是不承认农村有失业的,认为农民是天然的就业者,因而在统计失业人数时,只局限于城镇范围。其实在今天的西部农村,其主要问题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技术落后,自然资源有限或者资源虽丰富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本和技术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因而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农民比例较高,技术素质较差,就业不够充分,使经济陷入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解决这部分农民的出路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成虎
从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人口流动模型到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对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的研究都是在工业化迅速扩张、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很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依靠城市很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从农业内部空间的扩张着手,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景熙 李晓梅
文章认为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不仅是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定义与计量标准。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就业 不充分就业 计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春芳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彩容 吴声怡
以福建沙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无手艺或技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社会文化因素次之,家庭人口数因素的影响最小;具体来讲,有手艺或技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自我雇佣起决定性作用;地区的重商文化氛围和家族文化越浓,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越容易选择自我雇佣;家庭人口数越多,农村劳动力的自我雇佣行为越有可能发生。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自我雇佣 农村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姚裕群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 1 .3亿 ,加入WTO以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还会增加 1 0 0 0万人的失业。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问题 ,既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实性问题。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就业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雪萍
“三农”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 ,把沉淀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而在转移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就是制度约束。因此 ,只有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就业 制度创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贵富 韩静 韩恺明
本文旨在阐明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在理论方面,构建了包含生产部门和家庭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在实证方面,采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宏观数据,构建多维度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变量和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概率。机制检验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升级和行业结构升级表征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来降低不充分就业,且就业技能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就业与传统就业差异、性别差异、区域特征、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差异、产业类型等均会使上述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拓展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程度。本文的结论从微观个体和宏观发展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