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71)
2023(3761)
2022(3162)
2021(2900)
2020(2524)
2019(5576)
2018(5699)
2017(10104)
2016(5965)
2015(6718)
2014(6904)
2013(6603)
2012(6218)
2011(5656)
2010(5693)
2009(5161)
2008(5035)
2007(4558)
2006(3993)
2005(3633)
作者
(18984)
(15815)
(15758)
(14989)
(10042)
(7645)
(7200)
(6280)
(6146)
(5775)
(5493)
(5432)
(5406)
(5162)
(5012)
(4732)
(4719)
(4601)
(4600)
(4414)
(4186)
(4035)
(3923)
(3668)
(3636)
(3591)
(3580)
(3412)
(3408)
(3371)
学科
(20050)
经济(20015)
管理(14679)
(11909)
(9160)
企业(9160)
(7592)
方法(7051)
中国(6903)
(6614)
(6161)
数学(5802)
数学方法(5718)
(5682)
(5457)
地方(5236)
理论(4693)
业经(4186)
农业(4186)
(4111)
金融(4103)
(4085)
银行(4054)
教育(4014)
(3943)
(3657)
体制(3384)
(2917)
地方经济(2767)
(2756)
机构
大学(82653)
学院(81857)
研究(33256)
(28971)
经济(28189)
管理(26579)
中国(23851)
科学(22348)
理学(22280)
理学院(21936)
管理学(21387)
管理学院(21235)
(20865)
(18583)
(18335)
研究所(16830)
农业(16524)
业大(15295)
中心(14678)
(14599)
(14189)
(12218)
(12000)
(11893)
师范(11646)
北京(11514)
技术(11366)
财经(10962)
(10783)
农业大学(10450)
基金
项目(56411)
科学(42814)
基金(39352)
研究(39349)
(36395)
国家(36074)
科学基金(29049)
社会(23369)
(22966)
社会科(21945)
社会科学(21940)
基金项目(20498)
(19691)
自然(19215)
自然科(18761)
自然科学(18750)
教育(18517)
自然科学基金(18383)
资助(16145)
编号(15953)
成果(13956)
重点(13363)
(12292)
课题(12192)
(12168)
计划(11737)
(11359)
(11244)
科研(10974)
科技(10811)
期刊
(34694)
经济(34694)
研究(24348)
中国(21379)
学报(19521)
(18860)
科学(15750)
大学(13690)
学学(12835)
教育(12631)
农业(12403)
(11764)
管理(10236)
技术(6972)
(6964)
金融(6964)
(6673)
业经(5731)
财经(5609)
业大(5605)
经济研究(5437)
图书(5434)
(5382)
(4932)
农业大学(4819)
问题(4533)
科技(4358)
书馆(4135)
图书馆(4135)
职业(3998)
共检索到131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瑛子  刘海平  朱挺兵  
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属鱼类,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为了解黑斑原两个野生群体间是否存在形态差异及差异分化的程度,对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及干流日喀则拉孜江段的样本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共测量了10项常规可量性状和19项框架结构性状。结果表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林芝群体与日喀则群体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日喀则群体的形态特征多样性高于林芝群体,两江段的黑斑原只根据形态特征难以完全分开;且形态差异呈现多元化现象,所测性状不足以概括两个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差异检测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表观形态差异未达到亚种的水平。环境差异及生存压力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两个群体形态差异分化的主要原因,而之前群体间广泛的基因交流可能抑制了这种分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瑛子  刘海平  朱挺兵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为了解黑斑原鮡两个野生群体间是否存在形态差异及差异分化的程度,对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及干流日喀则拉孜江段的样本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共测量了10项常规可量性状和19项框架结构性状。结果表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林芝群体与日喀则群体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日喀则群体的形态特征多样性高于林芝群体,两江段的黑斑原鮡光依靠形态特征难以完全分开;且形态差异呈现多元化现象,所测性状不足以概括两个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差异系数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表观形态差异未达到亚种的水平。环境差异及生存压力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两个群体形态差异分化的主要原因,而之前群体间广泛的基因交流可能抑制了这种分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瑛子  李宝海  格桑加措  刘海平  周建设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仅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西藏雅鲁藏布江水系。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影响、外来鱼类入侵等原因,其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分布范围逐年缩小,目前处于极危状态。本研究中黑斑原鮡亲鱼捕自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拉孜县、昂仁县、萨嘎县4个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江段,采样地海拔分布范围介于3900~4500 m。201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人工催产雌鱼79尾,自然排卵7尾,解剖雄鱼15尾进行授精,得到了黑斑原鮡受精卵约42208粒。受精卵为圆形的沉性卵,略显淡黄色,黏性较强。将受精卵平铺放在特制筛网上,置于微流水的平列槽内进行孵化。观察从受精卵至仔鱼孵化出膜的胚胎发育过程,统计有效积温。结果显示:黑斑原鮡胚胎发育时序符合硬骨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分为8个阶段,即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早期器官形成及孵出阶段。胚孔封闭前就形成了肌节和眼囊,进入早期器官形成阶段后依次出现了耳囊、心脏原基、消化道、耳石、眼睛体、胸鳍原基等,心脏搏动后红细胞也有出现。整个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约为13.8℃,有效积温为2963.2~3132.4 h.℃,孵化率约为70%。本研究还发现黑斑原鮡胚胎具有双层卵膜的特殊结构,该结构在成熟卵吸水膨胀后形成,进入神经胚期完全消失,分析推测这种结构可能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外层卵膜在卵的传播和孵化过程中可以起到黏附固定和缓冲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黑斑原鮡胚胎发育的特点及规律,为黑斑原鮡资源恢复及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龙  石林林  梁宏伟  李青彬  李艳和  
运用T检验和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体重、头胸甲长、宽和腹节总长是引起雌雄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显示,江苏高邮和江苏洪泽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重庆忠县、江西湖口、湖北荆州和湖北洪湖群体与江苏高邮、江苏洪泽、上海崇明和四川宜宾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03%,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是克氏原螯虾的腹节因子,贡献率最大;10个不同水域的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腹节上。判别分析中,雌性综合判别率为64.7%,雄性综合判别率为65.6%,判别率较低。变异系数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使它们分化到亚种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慧荣  欧阳徘徊  李桂峰  孙际佳  夏雨  王紫钰  刘丽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广西三江段的右江(ZY)、左江(YJ)及红水河(HSH)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群体的110个个体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33项(11项传统形态与21项框架形态)形态学可量性状比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依据可量性状的lSD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3个种群大眼鳜的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部性状特征;其中,红水河群体分别与右江群体、左江群体在头部[HW/Bl、eD/Bl、u(10-11)]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薛伟杰  郭健康  杨志  曹恒源  安苗  
为探讨长江和珠江流域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外形差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数据,运用多元分析法比较了长江流域乌江沿河、锦江铜仁大眼鳜群体和珠江流域北盘江关岭大眼鳜群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铜仁段大眼鳜群体的眼最小,沿河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薄,而关岭段大眼鳜群体的体型最厚,吻最短但尾柄最长。经数据标准化和参数选择后,12个性状参数的数据被用来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4.25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户国  程磊  马波  孙大江  王斌  刘晓勇  柳淑芳  张颖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流域土著鲟,近几十年来野生资源急剧下降,被确定为濒危物种之一。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和D-loop区域的多态性信息评估了黑龙江抚远段野生群体、北京房山国家级鲟鱼原种场的保种群体及浙江衢州国家级鲟鱼良种场的繁殖群体等3个达氏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所有测试个体在Cyt b基因位点的核苷酸水平上没有检测到多样性,均具有相同的Cyt b单倍型,而在D-loop区域中发现了9种单倍型,对于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H_d)达到0.593,但核苷酸多样性(π)仅为0.00213。在8尾野生个体中检测到6种D-loop单倍型,2个养殖群体共计58尾个体共计检出5种D-loop单倍型个体。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达氏鳇群体遗传多样性极低,历史上可能经历过严重的遗传瓶颈,同时达氏鳇人工繁殖过程中每批次可能只有极少个体参与了繁殖。此外,基于Cyt b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提示,达氏鳇与其他太平洋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鳇(Huso huso)关系较远,传统上鳇属(Huso)的分类地位得不到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数据支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彪  杨爱国  刘志鸿  周丽青  邱梅  辛梅  李靖  
随机选取中国江苏与韩国通营两个不同地理群体魁蚶,分别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顶宽(X4)、外韧带长(X5)、背缘长(X6)和放射肋宽(X7)等7个形态性状指标并称量活体重(Y),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两群体魁蚶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不同。江苏魁蚶各性状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壳长、壳高和壳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和辅助其他性状的间接影响作用较大;通营魁蚶各性状相关性没有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壳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和辅助其他各性状间接影响体重的作用最大。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江苏魁蚶Y=-7...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保全  刘萍  李健  戴芳钰  马甡  
通过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舟山2个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鸭绿江口和莱州湾2个群体形态较为接近。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7.0%,其中海州湾最低,为80.0%;莱州湾最高为92%。4个群体雄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0.8%,其中海州湾最低,为72.0%;鸭绿江口最高,为96%。并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16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到了4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形态比例参数。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思发  蔡完其  刘至治  付立霞  王成辉  季高华  朱津  顾忠明  宋晓平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7个地方群体的成鳖阶段和后备亲鳖阶段的体形和腹部黑斑图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1)把包括背甲周长、背甲宽、裙边后侧宽等16个参数转化为以背甲长为基数的15项比例性状进行多元函数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太湖鳖和崇明鳖较近,黄河鳖和淮河鳖较近,洞庭湖鳖和鄱阳湖鳖较近。主成份分析表明,把7群体一起分析的绘图,相互覆盖较多,不易分清;若是取3个群体,如对黄河鳖、洞庭湖鳖及太湖鳖分析绘图,则趋同性和趋异性十分清楚。判别分析表明,7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在44%~73%之间,黄河鳖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2)裙边宽厚度是中华鳖的重要经济指标。黄河鳖、淮河鳖及洞庭湖鳖的裙边均较宽而厚,其裙边后侧宽/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崔学海   沙航   郜卫华   梁宏伟   罗相忠  
为探明湖北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不同养殖群体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湖北省主养区7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鄂州与江陵群体间的欧式距离最短。基于主成分分析,雌雄克氏原螯虾的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是86.10%和87.31%,7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头胸甲长、腹长、尾扇长以及第一腹节宽呈现显著性差异,是引起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显示,7个群体雌性群体判别准确率最高的是江陵群体(83.3%),最低的是石首群体(40.0%),雄性群体判别率最高的是监利群体(90.9%),最低的同样是石首群体(56.7%)。综上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地区克氏原螯虾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分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谷龙春  黄桂菊  何毛贤  喻达辉  
利用6对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三亚和北海的大珠母贝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分别为10.5和9.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7.0和6.3,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88和0.445,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59和0.8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53和0.796;卡方检验发现只有位点Pmx+022、Pmx16-41和Pmx16-23在三亚种群中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不显著(P>0.05),其他位点在两个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海平  谢从新  张磊  张惠娟  熊冬梅  
采用改进的透明骨骼法,研究了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的脑颅骨骼。其脑颅骨骼由28块膜骨、软骨化骨以及复性骨组成,眼区系列骨骼退化,缺少围框骨系,仅有额骨、副蝶骨、翼蝶骨,同时部分脑颅骨骼发生特化,如出现了颌须骨、基垫骨,这些骨骼在其他鱼类中未有报道。这些退化和特化现象与黑斑原(鱼兆)的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黑斑原(鱼兆)的脑颅骨骼具有大多数底栖鱼类脑颅共有的结构:前囱和后囱。黑斑原(鱼兆)脑颅各骨骼与鱼脑接触面或为隆嵴,或为陷窝,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鱼脑免受外界的冲击和震荡。一些骨骼存在大小不一,位置相对固定的孔眼,为出入大脑的血管及神经的通道。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于飞  张庆文  孔杰  栾生  
选择2003~2004年进口的4个大菱鲆不同进口群体(英国、法国1、法国2、法国3),测定了其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尾柄高和尾柄长等7项形态性状。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的6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法国1和法国2群体间形态最接近,而与英国群体、法国3群体的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两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61.069%,主成分2为34.343%,累计贡献率为95.412%。以判别分析建立了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46.7%~80.0%(P1)和51.7%~77.4%(P2),综合判别率为6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奎  王雁  郑宝强  朱向涛  吴红芝  史倩倩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滇牡丹40个群体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其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群体的花粉赤道面观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可分为小穴状、穴状、网状、粗网状、皱波-网状、皱波状等。按照数量分类学性状对40个群体进行了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合表型性状特征分析认为花粉形态与植株不同群体及花色等密切相关。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在牡丹分类和系统演化方面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