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54)
2023(5798)
2022(5155)
2021(4736)
2020(4293)
2019(10020)
2018(9953)
2017(19299)
2016(10945)
2015(12581)
2014(12803)
2013(13010)
2012(12454)
2011(11384)
2010(11486)
2009(10672)
2008(10923)
2007(10014)
2006(8488)
2005(7598)
作者
(35987)
(30477)
(30286)
(28947)
(19148)
(14954)
(13791)
(12129)
(11190)
(10668)
(10423)
(10165)
(9770)
(9740)
(9728)
(9585)
(9486)
(8899)
(8873)
(8667)
(7872)
(7683)
(7567)
(7036)
(6843)
(6824)
(6817)
(6784)
(6343)
(6191)
学科
(45486)
经济(45446)
(26788)
管理(26376)
方法(23695)
数学(21369)
数学方法(21186)
(20301)
企业(20301)
(13466)
(13371)
(11496)
中国(10575)
地方(9103)
(8913)
贸易(8912)
农业(8827)
(8626)
业经(8159)
(7882)
(7781)
(7013)
财务(7000)
财务管理(6979)
环境(6706)
企业财务(6553)
(6500)
银行(6455)
(6147)
金融(6144)
机构
大学(166017)
学院(164493)
(63783)
经济(62343)
研究(61022)
管理(58212)
理学(50108)
理学院(49415)
管理学(48347)
管理学院(48048)
中国(45061)
科学(42579)
(38622)
(36179)
(34352)
研究所(31839)
农业(30965)
业大(30549)
(28819)
中心(27914)
(25518)
财经(23074)
北京(22679)
(22146)
师范(21853)
(21412)
(20814)
(20220)
农业大学(20085)
(19947)
基金
项目(111608)
科学(85148)
基金(79679)
研究(74994)
(72608)
国家(72056)
科学基金(58648)
社会(44520)
(43600)
基金项目(42805)
社会科(42014)
社会科学(41998)
自然(40673)
自然科(39606)
自然科学(39590)
自然科学基金(38875)
(38105)
教育(34159)
资助(32981)
编号(30500)
重点(26518)
成果(24902)
(24404)
(24389)
计划(23435)
科研(22563)
(22252)
科技(21541)
课题(21133)
创新(20991)
期刊
(67250)
经济(67250)
研究(43650)
学报(34706)
(33707)
科学(29854)
中国(29725)
大学(24139)
学学(22991)
(22822)
农业(22615)
管理(17574)
教育(13745)
(13307)
技术(12819)
(12570)
金融(12570)
财经(11184)
业经(10803)
经济研究(10742)
(9657)
资源(9653)
(9562)
问题(9511)
业大(9093)
技术经济(8221)
图书(8212)
统计(7836)
理论(7764)
科技(7751)
共检索到236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刊社  洪健昌  罗珍  石磊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才  邱建军  邱锋  
近年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猛增,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冬虫夏草主产地之一,西藏那曲地区因冬虫夏草的采集与销售,当地农牧民较大幅度增收,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经济较快发展。同时,虫草采挖引发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在系统分析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分布、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那曲地区虫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那曲地区在虫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三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得出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2.6和Rcp8.5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三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这是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三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顺久  
依据1961~2003年水文气象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进行了岷江年径流、青藏高原年气温与年降水长期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变化趋势显著性检验,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了岷江径流变化与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而年降水略有增加但不显著的气候环境下,岷江径流量总体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上游紫坪铺站-2.619 0m3/s、下游高场站-6.538 5m3/s,其中紫坪铺站径流减少趋势十分显著,通过了5%显著水平的信度检验;从季节变化上看,岷江径流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以春季变化最少;从时间变化特性看,在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垭鑫   易桂花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林梦男  
草地碳汇/源是植被生态系统中碳收支和碳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分碳汇和碳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减源增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IS NPP数据和土壤呼吸模型量化了2001—2019年青藏高原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变化和碳汇/源格局,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草地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NEP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年平均值为54.41 g C m~(-2)。草地整体上以碳汇功能为主。碳汇区面积约为72.26万km~2,碳源区面积约为47.82万km~2,净碳汇总量65.35 Tg C a~(-1)。近19年青藏高原草地NEP以增加趋势为主,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趋势有利于草地NEP的增加,增强碳汇;而暖干化趋势对NEP的影响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差异较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鲁增辉  伍晓丽  刘飞  
为探寻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生长发育障碍受胡萝卜和珠芽蓼影响的原因。对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的饲料珠芽蓼及胡萝卜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珠芽蓼与胡萝卜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在常规营养成分、维生素、矿质元素、氨基酸含量上,珠芽蓼要普遍高于胡萝卜,同时,珠芽蓼中富含对昆虫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胆碱,高达11.20 mg/100g,在胡萝卜中未检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冯凤英  于斌  刘青利  张艳玲  梁留科  方相林  
本文在分析历年气候资料变化基础上,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冬虫夏草,虫体及子座进行氨基酸含量测定,并对冬虫夏草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虫体、子座的氨基酸含量差别显著,且生态环境对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根据生态因子判别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彬宇  范广洲  周定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高斯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水汽输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各层的水汽输送具有其独特性。高原中东部是华北及我国中东部地区高空水汽的重要来源,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地区。高原的平均流输送与总水汽输送具有基本相同的分布特征,瞬变波输送的经向性非常强,平均流输送比瞬变波输送大一个量级。平均流输送对我国西南和中东部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起重要作用,瞬变波输送主要影响高原北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高空的水汽含量。EOF分析反映了高原水汽输送的不同方式,EOF1反映了夏季高原地区的西北风水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廖莹  范继辉  李怡颖  程根伟  
西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冻土区,研究土壤的冻融变化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变化及评估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西藏高原气象站1978-2017年日均气温数据,计算了空气的冻结和融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由34个气象站点代表的近40年西藏高原冻结指数范围在386.8~886.1℃·d,融化指数范围在1 960.3~2 521.5℃·d;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都随时间波动变化,但趋势相反:其中冻结指数倾向率为-9.2℃·d·a~(-1),呈下降趋势;融化指数倾向率为11.1℃·d·a~(-1),呈上升趋势。冻融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西藏高原具有暖化的特点。冻结指数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规律,而融化指数则在中南部和东部出现高值中心;西藏高原西北地区冻结指数下降速率较东南地区更快,融化指数则在西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内呈现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西藏高原冻融指数受经纬度、海拔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海拔是影响冻融指数变化的主导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龚强  汪宏宇  张运福  蔺娜  晁华  顾正强  赵建云  于华深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范莉  孙杰  何永坤  董新宁  任永建  
利用三峡库区17个气象站1961~2008年各气象要素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库区近48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局地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近48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最高/低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年、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均显著减少。年、夏季和冬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的平均风速都呈显著减小趋势。年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均为线性减少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大雨和暴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东  史军  穆海振  
利用中国东部1951年-2007年冬季气温、降水资料及NECP/NCAR再分析资料、NINO3-4区海温资料、欧亚纬向风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探讨了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去57年间,中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温带地区增温最为显著而热带地区增温幅度最小。3个气候带冬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0.1mm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副热带地区≥5.0mm降水日数显著增加,而热带和温带变化趋势不明显。3个气候带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薛瑞  孔凡超  张炜  
文章基于中国31个主要城市1996~2011年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数据,对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气候特征的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显著,自1996年以来,气候变化经历"低—高—低—高"运行周期,周期较短,气候变化波动剧烈,且出现1999、2004、2009年3个结构性气候变点;受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地区气候效率逐年下滑,气候变化处于不良阶段,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效率稳步提高,气候系统有效运行。温室效应逐年加剧,整体增长约7.02%。寒季加剧严重,强度增加约12.69%,暖季加剧程度较为温和,增加约2.03%。因此,合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时空分布,将是中国人口、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合理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殿秀  张强  邹旭恺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8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三峡库区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1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一般为34~45d,其中库区西北部和中南部为多雷区;年际变化大,最多年比最少年一般偏多27~61d;整个库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7d/10a;雷暴出现的季节变化很明显,4~8月为多发时段;雷暴初日库区东部早于西部,终日东西段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期普遍在195~239d之间,其中西部持续时间短,东部长;大部地区雷暴初日有推后的变化趋势,推迟速率约2~6d/10a;终日有提前的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解明恩  
利用云南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气候变化特征及强降水极端天气和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云南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昆明地区为代表,分析了区域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近50年气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中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幅度略大于全球,弱于北半球和全国变化。云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增暖现象,以90年代后期增温最明显,1986年以来出现13年暖冬,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霜日数减少。随气候变暖,香格里拉地区降雪日数呈下降趋势,西双版纳地区雾日明显减少,全省降雨日数逐渐减少,大雨频率变化不大,暴雨、大暴雨频率上升,高温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进入21世纪以后,云南降水减少,高温干旱事件有增强增多趋势,由2~3年一遇变为1~2年一遇。2005年春夏连旱和2006年春旱是云南近50年和2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