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96)
- 2023(2903)
- 2022(2242)
- 2021(1881)
- 2020(1480)
- 2019(3260)
- 2018(3146)
- 2017(5269)
- 2016(2932)
- 2015(3110)
- 2014(2817)
- 2013(2945)
- 2012(2777)
- 2011(2450)
- 2010(2463)
- 2009(2054)
- 2008(2139)
- 2007(1795)
- 2006(1629)
- 2005(1445)
- 学科
- 济(9771)
- 经济(9762)
- 管理(6802)
- 学(6795)
- 业(5669)
- 环境(4791)
- 企(4116)
- 企业(4116)
- 方法(3354)
- 农(3238)
- 数学(2989)
- 数学方法(2918)
- 和(2905)
- 生态(2853)
- 资源(2813)
- 税(2703)
- 中国(2635)
- 划(2574)
- 税收(2514)
- 收(2489)
- 地方(2288)
- 发(2169)
- 农业(2165)
- 物(2144)
- 规划(2124)
- 环境规划(2083)
- 业经(2056)
- 植(2007)
- 植物(1976)
- 技术(1892)
- 机构
- 学院(42432)
- 大学(42203)
- 研究(19174)
- 科学(15518)
- 中国(13799)
- 济(13460)
- 农(13237)
- 经济(13127)
- 管理(13016)
- 所(11203)
- 理学(11170)
- 理学院(10961)
- 研究所(10725)
- 农业(10575)
- 管理学(10571)
- 管理学院(10513)
- 业大(10194)
- 京(9606)
- 中心(8580)
- 室(7845)
- 实验(7599)
- 院(7436)
- 实验室(7293)
- 省(7286)
- 重点(6905)
- 江(6848)
- 科学院(6686)
- 农业大学(6651)
- 研究院(6228)
- 范(6221)
共检索到61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小林 王景升 陈宝雄 普穷
为揭示藏东南高山林线的植被空间分布及林线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草本、灌木和乔木层的重要值总和为指标,对色季拉山林线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以样地和物种为单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样地为色季拉山林线研究区域(林线及附近垂直高度1000m)的森林及灌木植被类型,共26个。TWINSPAN分析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林线研究区域共分布着7个群落(群丛)类型,林线区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分明,过渡带狭窄。2)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各群落类型都有自己的范围和分界线。3)样地DCA第一排序轴反映了研究区海拔梯度的影响,即植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小林 崔国发 任青山 王景升 黄瑜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而阴坡则表现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的规律。③物种替代率为阴坡高于阳坡;在林线过渡带边缘物种替代率高且物种种类变化明显,而在林线过渡带区域内物种替代率变化幅度较小,表现出林线边缘环境对物种具有较强的筛选作用。④林线以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主要受草本植物种类的影响。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阴、阳坡的物种组...
关键词:
西藏 林线 群落 多样性指数 稳定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萌 卢杰 于德水 张新生
[目的]测定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3种典型植被类型(草甸、灌丛和乔木林)下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取样点采集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有机碳(SOC)及其组分(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并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草甸、灌丛和乔木林3种植被下,土壤SOC、MBC和HFOC含量表现为灌丛>乔木林>草甸,在灌木、乔木林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是96.34,95.85和66.15 g/kg,MBC含量分别为1 540.96,611.02和511.40 mg/kg,HFOC含量分别为61.75,58.65和41.02g/kg;而在10~2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为65.76,57.43和30.97 g/kg,MBC含量分别为289.90,184.02和84.15 mg/kg,HFOC含量分别为40.77,31.26和19.57 g/kg,且均以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EOC、POC和LFOC含量表现为乔木林>灌丛>草甸,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乔木林、灌丛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23.97,21.84和14.26 mg/kg,POC含量分别为30.11,24.94和12.96 g/kg,LFOC含量分别为12.55,1.93和1.21 g/kg;而在10~2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11.83,10.62和4.68 mg/kg,POC含量分别为9.79,6.29和5.32 g/kg,LFOC含量分别为5.50,0.77和0.43 g/kg。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中,SOC与EOC、HFOC,EOC与POC和HFOC,以及POC与LFO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乔木林土壤中,SOC与MBC、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在灌丛林和草甸中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色季拉山林线附近典型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且其分布具有表聚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建成 宋美成 黄智 张盼盼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于2021年5—9月,在色季拉山阳坡,海拔3 400~4 500 m范围选择8个不同海拔,用土钻五点法采集样地0~10 cm深土样,用Tullgren漏斗分离并手捡大型土壤动物,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阳坡)8个海拔共捕获土壤动物17 522只,隶属于11纲23目63科(群)。弹尾目(Collembola)和真螨目(Eucaridae)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的时空动态具有较大差异;2)海拔3 700 m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季节差异最显著(P<0.05);4)β多样性表明色季拉山阳坡相邻海拔土壤动物类群相似性较高,海拔差距越大相似性越低。随海拔梯度和时间变化,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多样性均有较大差异。综上,色季拉山(阳坡)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季节变化及海拔梯度变化敏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樊志颖 李江荣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张远彬
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及上缘流石滩草甸和下缘冷杉林土壤8种细菌生理群数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细菌生理群数量均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0~30cm土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有机磷分解菌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为林线交错带>下缘冷杉林>上缘流石滩草甸,而氨化细菌、无机磷分解菌和厌气纤维素分解菌除上缘流石滩草甸最低外,林线交错带与下缘冷杉林无显著差异;氨化细菌、有机和无机磷分解菌是各植被土壤中的优势菌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低;在0~15cm土层,上缘流石滩草甸各菌群数量4月最低,6月最高,林线交错带及下缘冷杉林各菌群数量亦4月最低,厌气性的反硝化细菌与厌气纤维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辛学兵 孔庆云 方江平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根系的养分总含量在不同方向的大小顺序为:南>西>东>北,其中N、K、Fe、Mn等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粗度级的根系,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养分总含量大小顺序为细根>中根>粗根,细根的总养分含量是粗根的1.46倍,其中N、Mg、Fe、Mn元素的规律性较强;随根系长度的增加,养分总含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细根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单株林木根系养分贮量受生物量的大小和养分含量的高低影响,养分贮量的分布顺序是中根>粗根>细根,各元素在根系中的贮量大小依次为:N>K>Mg>Ca>Mn>P>Cu>Na>Fe>Zn,贮量范围在1.13~165.21 g之间。单位面积冷杉林木根系中大量元素...
关键词:
西藏 长苞冷杉 根系 营养元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学东 苏建荣 张志钧 张炜银 罗建 王素丽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花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有花卉植物52科,133属,219种;菊科和蔷薇科等是这一区域优势科,杜鹃属和忍冬属等是这一区域优势属;急尖长苞冷杉和杯萼忍冬分别是木本乔木类花卉和木本灌木类花卉中资源最优势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花卉种,草本攀援类花卉呈现出资源相对优势的种分布较狭窄而分布广的种资源量较小的趋势;从垂直高度上看,海拔3 500 m附近的花卉平均物种数最多,海拔4 200~4 800 m带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花卉物种中有2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种,其中有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山 西坡 种子植物 花卉资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卓嘎 边巴次仁 旺杰 兰小中
选用西藏色季拉山2007年藏药材的野外调查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濒危藏药材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的区域气候特征。研究表明:从藏药材的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藏药材的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多度都呈现基本下降的趋势,药材属性与山体坡向的关系随着药材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药材生长区域的总体气候特征来看,山顶降水量、相对湿度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东坡基本大于西坡;山顶平均气温、地面温度低于西坡和东坡,东坡高于西坡;山顶风速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坡以东风为主,山顶以南风为主,东坡以静风为主;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相对湿度、风速增加,温度降低;静风(东风)频...
关键词:
西藏 藏药材 色季拉山 气候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豪霞 任毅华 郑维列
以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粗木质残体进行调查,采用5级腐烂系统对粗木质残体进行分等定级,测定有机C、全N、全K、全P、Ca和Mg 6种养分元素含量,分析C/N、C/P及N/P比值。结果表明:各腐烂等级养分元素含量及养分储量均表现为有机C>Ca>全N>全K>Mg>全P;C/N、C/P随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小,N/P则是从Ⅰ至Ⅲ级逐渐增大,Ⅲ到Ⅳ级突然减小,之后又开始增大;在不同类型粗木质残体上,南坡养分总储量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孔庆云 辛学兵 黄界
2001年10月15日至25日在色季拉山生态系统定位站原始冷杉林,采用标准地调查取样与实验室分析,测定了其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林冠的养分,结果表明:1年生叶片养分总含量是多年生叶片的1.12倍;叶片在树冠阳面养分总含量高于阴面;林冠的不同高度叶片的养分含量不同;同一枝条不同部位的叶片在养分含量上也有一些差异。枝条与叶片有着相似的养分含量分布规律,这种一致性说明在养分的分配、积累过程中,枝条和叶片对养分的利用是同步的。
关键词:
西藏 急尖长苞冷杉 林冠 营养元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刘合满 钱登锋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土壤体积质量、pH以及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垂直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生态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壤体积质量和pH值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高山灌丛林>方枝柏林>杜鹃林>急尖长苞冷杉林,且随着海拔的上升以上4个指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温度、湿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金星 董林水 张旭东 左力
通过以铁路线为样带中心点,对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南段沿线垂直于铁路两侧系统设置植被调查样带、样地、样方,重点调查铁路沿线原生植被物种组成、高度、盖度、株丛数等,着重分析了不同样带植被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物种共有度沿纬度方向的空间变化特征,为铁路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和植被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①1 m×1 m样方平均物种数多在9~12种之间,丰富度相对较低;20 m×20 m样地平均物种17~26种。各样带总的物种丰富度在47~59种之间;植被物种丰富度纬度方向距离差异不明显;样方、样地、样带小尺度的变化对物种丰富度会产生很大影响。②青藏铁路南段总体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率80%以上的占1/...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罗建 郑维列 邢震 边巴多吉
为深入研究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多样性,对该区植物资源作了系统调查。西藏米拉山区有维管植物86科324属765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20属37种,裸子植物有3科7属12种。种类组成趋向于集中在少数科内,区系优势现象明显,反映出米拉山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区系的过渡性。根据植物的用途,将米拉山区的植物资源分为11类,并提出了该区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措施。图1表2参1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邢震 张启翔 刘灏 潘会堂
在借鉴各种评价模型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色季拉山47科102属184种重点野生观赏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观赏价值系数、特有性系数、生境系数、蕴藏系数、种内变异系数、濒危系数、抗性系数、可获得性系数等8项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采用K类中心聚类(快速聚类,K-means Cluster Analysis in SPSS)法确定了重点野生观赏植物的优先开发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