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1)
- 2023(9806)
- 2022(8344)
- 2021(7836)
- 2020(6476)
- 2019(14508)
- 2018(14105)
- 2017(26541)
- 2016(14854)
- 2015(16537)
- 2014(16424)
- 2013(16085)
- 2012(15010)
- 2011(13682)
- 2010(14256)
- 2009(13101)
- 2008(13377)
- 2007(12256)
- 2006(11427)
- 2005(10354)
- 学科
- 济(56426)
- 经济(56373)
- 管理(53144)
- 业(41246)
- 企(35015)
- 企业(35015)
- 方法(19565)
- 地方(18275)
- 环境(17482)
- 财(17330)
- 农(16767)
- 学(16108)
- 数学(15888)
- 数学方法(15596)
- 中国(14311)
- 划(13030)
- 业经(12618)
- 策(12081)
- 制(11572)
- 和(11391)
- 农业(11016)
- 务(10993)
- 财务(10961)
- 财务管理(10936)
- 企业财务(10394)
- 地方经济(10313)
- 贸(9843)
- 贸易(9835)
- 银(9752)
- 银行(9722)
- 机构
- 学院(211230)
- 大学(209092)
- 管理(81034)
- 济(80532)
- 经济(78385)
- 研究(76985)
- 理学(67272)
- 理学院(66334)
- 管理学(65053)
- 管理学院(64613)
- 中国(60312)
- 科学(50560)
- 京(45935)
- 财(41204)
- 所(40316)
- 研究所(36800)
- 农(36607)
- 中心(35552)
- 江(35411)
- 业大(30840)
- 范(30746)
- 财经(30566)
- 师范(30489)
- 北京(29066)
- 院(28840)
- 农业(28386)
- 州(28207)
- 经(27474)
- 省(26073)
- 师范大学(24512)
- 基金
- 项目(139919)
- 科学(110383)
- 研究(101063)
- 基金(100757)
- 家(89578)
- 国家(88872)
- 科学基金(75142)
- 社会(62651)
- 社会科(59344)
- 社会科学(59326)
- 省(54924)
- 基金项目(53210)
- 自然(49873)
- 自然科(48487)
- 自然科学(48467)
- 自然科学基金(47543)
- 划(47353)
- 教育(44888)
- 编号(40910)
- 资助(40759)
- 成果(33871)
- 重点(32745)
- 发(31632)
- 部(29747)
- 课题(29251)
- 创(28203)
- 科研(26734)
- 创新(26565)
- 计划(26051)
- 国家社会(25769)
共检索到332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镭
根据不同的地域类型、资源结构、生产生活特征及生态环境状况 ,本文将西藏自治区划分为藏北区、藏中区、藏南区、藏西南区、藏东南区和藏东区等 6大地域单元 ,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自然分异特征 ,建立了 7个基本标识、42个指标的判别体系 ,对上述 6个区域进行了可持续性定量判别和综合评价。作者认为西藏自治区 6大区域从总体上看都是“弱持续” ,其中藏东南区的区域可持续性最好 ;藏中区和藏东区次之 ,藏南区、藏北区和藏西南区的区域可持续性最差。文章最后针对以上 6大区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和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索朗央拉 任广鑫 尼玛扎西
以西藏统计年鉴和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告的数据为依据,对西藏自治区9年间(2003-2011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盈亏、万元GDP和人类发展指数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区域近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西藏自治区的生态足迹盈余,表现为发展模式一直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可持续性。万元GDP呈现为下降趋势,反映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的升高,结合人类发展指数反映出西藏自治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水平还很低,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子谦 徐增让 毛世平
生态空间的划定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确定三种空间、三条红线的重要环节。目前生态空间概念界定尚未有共识、分类体系仍不统一。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探索了生态脆弱区省级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构建、空间范围识别及人类活动强度模拟的方法。结果表明:(1)按照生态系统类型西藏生态空间可分为林地、草地、湿地、未利用地等4个一级类,13个二级类和29个三级类。按照管制强度可分为I级严格管制区、Ⅱ级限制开发区和Ⅲ级动态管制区。(2)识别得到西藏生态空间面积约为105.45万km~2,占西藏总面积的87.7%,与其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一致。(3)模拟了西藏人类活动强度,生态空间内受人类胁迫水平整体较弱,约92%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低于0.0447。本研究可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省级生态空间划定及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江瑞涛 林檬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均衡是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基础。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发现,西藏自治区六市一地区及其所辖区县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存在显著的区域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相比小学和初中,幼儿园教育财政投入区域不均衡情况相对严峻;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区域不均衡状况都较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事业费严重;生均基本建设经费区域不均衡现象最为严重,且没有明显改善或加剧趋势。并选择Odden-Picus充分性指数,以西藏基础教育分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平均水平为标准,从纵向公平视角探究西藏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区域均衡性,发现西藏各地市基础教育财政缺口差异较大。为此,西藏自治区政府应从加强基础教育财政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各级政府基础教育财政分担比例、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制定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标准和完善基础教育财政监察机制等方面入手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基础教育 财政投入 区域均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兆锋 张镱锂 孙威 赵东升 刘林山
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有关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的分析多是基于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人均指标反映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潜力与可能性,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大的农区及牧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程度。本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分析中,加入了反映环境变化的因子,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概念模型;并利用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变化线性斜率值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了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区分了协调县区和不协调县区,从经济与环境协调的角度探讨了各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分析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经济 环境 协调发展 分析方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邓发旺 刘天平
西藏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我国以及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器"和"启动器",搞好西藏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改善西藏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戎
迁移是人口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当人们在各个地域之间、在不同的居民点(城、镇、乡村)之间迁移以改变自己的居往地点和工作地点时,这些迁移活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往往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迁移者的种种追求联系在一起,人们的迁移活动在迁移距离、迁移时间等方面也会因此采取不同的形式。由于人们的迁移活动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本人这三个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关迁移的研究有时在迁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宗学 孟翠玲 巩同梁 隋彩虹
论文主要利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方法对西藏自治区近40余年来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西藏地区的平均气温是东部高于西部,东部等值线较密集;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与平均气温类似;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部与西北部偏高,中部偏低的分布。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达到0.24℃/10a,且西部地区的上升幅度大于东部地区;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最低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无论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都表现出冬季上升幅度大,春季与夏季升温不明显的趋势。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
气温 趋势 非参数检验 西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俊伟 次仁桑珠 余道坚 张俊华 文艺 李志红 陈洪俊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之一,对热带和亚热带的250余种水果和蔬菜造成危害。本研究在中国760气象站点(西藏有3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桔小实蝇的生物学数据以及该虫的已知分布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CLIMEX和ArcGIS软件对桔小实蝇在中国,尤其是西藏自治区的适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中国的适生范围涉及21个省、市(区);在西藏自治区,桔小实蝇的适生站点有15个,其中加查和察隅处于中度适生区。本研究明确了桔小实蝇在我国的适生性,为科学制定我国(尤其是西藏地区)针对桔小实蝇的检疫政策和措施、防止该实蝇入侵和进一步的扩散等提供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章杰宽 姬梅 朱普选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于旅游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建立了西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针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三大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群众目标,采用模式搜索算法对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获得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不同发展战略下的求解结果。依据求解结果,提出了对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过程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系统 多目标规划 西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舒勇 宗嘎 吴后建
以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提高有效管理水平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平均得分为79.8分,整体处于"良"的状态,其中有1个处于"优"的状态,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仍需不断提升;(2)从类型来看,内陆湿地型和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比野生动物型和荒漠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相对较好;从规模来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总体上呈随规模的增大而有所降低;从始建时间来看,自然保护区的始建时间越长,其管理水平越高;从单项指标平均得分来看,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机构设置与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一聪 田明 李鹏 吴致蕾
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人类在高原等特殊地理条件下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逐渐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协调。以城镇化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以生态资产价值量衡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何在高原地区协调互促,愈加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核心。论文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水平测度,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尺度空间关联特征,判断两者的耦合协调类型及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间西藏全域城镇化呈现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的总体趋势为缓慢上升;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更加分散,区际差异较大,但总体水平保持稳定。(2)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综合指数高的地区,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相对偏低。(3)以2010年为拐点,西藏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互关系具有先扩张再收缩的变化特征。目前协调发展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出现失调衰退的情况。(4)耦合协调关系演变在空间上体现为,以拉萨及其周边地区的单中心主导逐步转向包含其他地市区县的多中心分布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拉萨市耦合协调发展过程的空间溢出效应。论文从空间视角完善了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研究,可为合理引导人地关系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嘉梁 邓光奇
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西藏自治区境内拥有的独特自然景观资源,繁衍生息于"世界第三极"的藏族人民在适应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了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这为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对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西藏 生态旅游 发展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游珍 封志明 杨艳昭 施慧 李鹏
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则是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已有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完成了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条件规则的综合评价法更适合进行西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②西藏超过3/4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大部分分布在藏西北地区;临界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为16.78%,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地区、昌都市澜沧江上游以及山南和林芝北部地区;适宜地区面积占比仅为5.83%,集中分布在藏东南、一江两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河谷绿洲地带;③西藏不同类型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有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人类生活的乡镇驻地及村庄居民点分布占比随着人居环境适宜程度的增强而增加,代表高原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放牧点和古塔庙宇及文物古迹两类乡村居民点则反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西藏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分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柳 俞乔 李志铭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分析农牧民收入质量的差异结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增强制定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的针对性。本文应用"风险矩阵分类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农牧民收入质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质量在县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高质量的县集中在藏中地区,低质量的县分布于边缘地区,其主要成因是各区域在自然地理和生产条件、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农牧区就业结构、农牧民收入构成、中心城镇带动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