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15)
- 2023(5557)
- 2022(4306)
- 2021(3865)
- 2020(3079)
- 2019(6745)
- 2018(6601)
- 2017(11860)
- 2016(6491)
- 2015(7131)
- 2014(7069)
- 2013(6884)
- 2012(6669)
- 2011(6094)
- 2010(6178)
- 2009(5591)
- 2008(5664)
- 2007(5489)
- 2006(4915)
- 2005(4105)
- 学科
- 济(26121)
- 经济(26007)
- 管理(20815)
- 业(12523)
- 农(9570)
- 环境(9539)
- 企(8752)
- 企业(8752)
- 中国(8700)
- 方法(8649)
- 数学(7334)
- 数学方法(7268)
- 地方(7112)
- 学(6869)
- 农业(6131)
- 业经(6121)
- 生态(5811)
- 划(5720)
- 财(5409)
- 资源(5217)
- 和(5111)
- 发(4778)
- 融(4542)
- 金融(4541)
- 制(4241)
- 理论(4229)
- 银(4133)
- 银行(4121)
- 贸(4090)
- 贸易(4088)
- 机构
- 学院(91578)
- 大学(90925)
- 济(36798)
- 经济(35869)
- 研究(33408)
- 管理(32926)
- 理学(27457)
- 理学院(27109)
- 管理学(26548)
- 管理学院(26403)
- 中国(25079)
- 科学(20622)
- 京(20024)
- 财(17090)
- 所(16092)
- 农(16087)
- 中心(15912)
- 江(14702)
- 研究所(14616)
- 业大(14370)
- 财经(13311)
- 范(13260)
- 师范(13137)
- 院(12922)
- 北京(12772)
- 农业(12191)
- 经(12182)
- 经济学(11693)
- 州(11604)
- 经济学院(10603)
- 基金
- 项目(64304)
- 科学(50187)
- 研究(48427)
- 基金(45578)
- 家(40273)
- 国家(39912)
- 科学基金(33822)
- 社会(31246)
- 社会科(29415)
- 社会科学(29409)
- 省(25276)
- 基金项目(24264)
- 教育(21776)
- 划(21020)
- 自然(20732)
- 自然科(20063)
- 自然科学(20055)
- 自然科学基金(19686)
- 编号(19316)
- 资助(17657)
- 成果(15503)
- 重点(14983)
- 发(14119)
- 课题(14042)
- 部(13963)
- 国家社会(13428)
- 创(12684)
- 制(12396)
- 创新(11934)
- 大学(11882)
共检索到144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麟 曹巍 徐新良 樊江文 王军邦
西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江河源区与生物物种基因库,为了保障其生态功能的持续有效发挥,2008年开始实施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工程规划目标,通过对比监测2000—2008年与2008—2015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及其关键服务的时空变化,科学地评估西藏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前、后8 a相比,1)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趋向良性发展。森林面积持续增加,荒漠面积显著减少,水体与湿地面积从减少转变为增加。2)草地退化趋势明显减弱、草地恢复态势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爱东 姚凌云 唐静
能源发展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复杂、生态脆弱的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西藏潜在的能源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充分发挥,而且还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剧了生态恶化。文章通过分析西藏的能源消费状况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在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的能源开发战略,形成既能有效发挥潜在能源资源优势,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能使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西藏产业发展 可再生能源 生态安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冯文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之一,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牵头部门主责,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安全屏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安和平 陈爱平
本文针对毕节试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需要,分析表明:毕节试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投资与管理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国家投入不足,配套资金难落实;按基建程序管理与不按基建标准投资的矛盾;国家投资计划下达晚,影响当年计划实施和工程质量;生态环境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实施项目存在措施重叠现象;生态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地方环境保护投入能力弱,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投资需求大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编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规划,集聚资源加快推进;增加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入,提高单位面积投入标准;切实化解地方配套资金难问题;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工程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红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蒙古应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粮食生产服务于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建设。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提高还林还草补贴,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占熺 苏德伟 林辉 林兴生 林冬梅 郑丹 蔡杨星 余世葵 罗宗志
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脆弱问题,在黄河上、中、下游的洪积扇区、沙漠区、砒砂岩区、河滩地水土流失区、盐碱地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后,植被恢复快.巨菌草生长92 d,鲜草产量达到178.05 t·hm~(-2),鲜根重31.35 t·hm~(-2);洪积扇扇缘鲜草产量达到162.45 t·hm~(-2),鲜根重26.85 t·hm~(-2),洪积扇区域地表水的流失量比对照(CK)下降97.45%;流动沙地菌草生态治理后,巨菌草生长55 d,即可有效重建沙地植被,其根系形成网络状,防风阻沙固沙效果显著.巨菌草作为饲用作物栽培,鲜草产量达183.45 t·hm~(-2).砒砂岩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巨菌草成苗率分别为98.8%、93.5%,显著高于沙棘、杨柳、杨树.巨菌草植被恢复效果最好,鲜草产量达到62.25 t·hm~(-2),鲜根重13.05 t·hm~(-2),有效减缓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沟头发育.黄土高原黄土阶地区河滩地水土流失菌草生态治理后,绿洲1号种植2 a后,越冬成活率达到98%,株高616.73 cm,平均分蘖44.35个,鲜草产量173.1 t·hm~(-2),能发挥长效的保水固土作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菌草改良盐碱地效果明显,pH降低,有机质、全氮、全磷、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含量升高,河滩地菌草植被恢复效果好,菌草生长121 d,收割2茬,鲜草产量达269.25 t·hm~(-2).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在黄河沿岸建设菌草生态屏障技术切实可行.
关键词:
菌草 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红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师学萍 曹志翔
尼洋河流域属于藏东南和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其农户生计包括传统生计和现代生计,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背景下农户传统生计方式影响着生态安全。文章通过对尼洋河流域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分析农户生计方式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农户生计方式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农户生计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协调策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永恒
在"世界屋脊"筑起绿色高地初秋的阿里高原,大地已披上金黄色的长袍。经过了夏季风雨的洗礼,玛旁雍错变得更加澄澈、清透,映衬着纳木那尼雪山,壮阔而瑰丽。被当地人称为"鬼湖"的拉昂错,依旧宁静而肃杀,幽深的湖水似乎要把几只正小心翼翼走向湖边的藏野驴吞没。"神山"冈仁波齐脚下,三三两两的藏族群众正在进行"转山"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秋季雨水变少,正是最适合转山的季节。气质恢宏的札达土林,宛如一条土色巨蟒,带着被大自然和岁月雕刻过的清晰纹理,沿着象泉河谷绵延百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林 盖玉妍
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是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了内蒙古生态屏障的概念 ,构建了以区域建设战略重点为核心轴、八类生态建设区为外延面、十大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点。轴面结合、工程支撑 ,以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为突破口 ,向外分期逐步扩大生态建设的区域范围 ,保证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 ,从而构建成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思路。并从政策、法律、管理、技术、资金、监测系统等几个方面分别对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保障条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生态屏障 建设思路 保障条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2021年这个特别的夏季,再度面临着自然给人类的"灾难式"警醒,生态安全警笛声声。肆虐一年半的新冠疫情仍以每天新增数十万病例之势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各地蔓延;纬度偏北的美国和加拿大连续数日出现创纪录的罕见高温,热浪中,一些居民因此丧生,西北太平洋地区近10亿海洋生物被煮死;高温引致山火爆发,大风携带山火引发的滚滚浓烟又导致当地空气质量骤降。在我国,入夏以来的强降雨灾害天气也创下新纪录:据初步统计,仅河南一省7月16日以来的10日内,就有129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已达70多人……气候变化、灾害频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和目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当下尤应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生态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水林田湖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穆玉军
食品质量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负责的系统工程,政府督导、部门监管、企业自律、消费者监督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潘红星
西藏现有沙化土地21.68万km2,居全国第3位,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集中分区在雅江流域。通过调查雅江流域沙化土地现状、成因及危害,总结防沙治沙及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建议加大雅江上中游植被保护力度,启动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沙治沙工程,加强示范区指导,加大投入力度。
关键词:
西藏雅江流域 防沙治沙 高原生态屏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侯向阳 祁智 梁存柱 邢旗
我国北方草原面积辽阔,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构建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综合的角度提出"完整、稳定、活力、美丽"的建设目标,对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并提出要实现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目标,必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打造退化草原修复、生态草牧场发展、大数据驱动3个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才是有效的、可行的双轮驱动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范世祥 刘进 黄力明 吴胜泽 石文伟 罗强 李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通过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探索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财政改革之路和具体政策措施,对推进生态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广西来说,完善加强生态保护的财政政策,将为建设"美丽广西"、将广西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与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